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这堂课很成功,学生配合得很好”。发出这种声音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把课堂教学的成功仅仅归结为学生对老师的配合。而我们都知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到底谁配合谁?笔者认为。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间的相互配合。这种配合是双向的、互动的。不仅强调学生对老师的配合,更注重老师对学生的配合。  相似文献   

2.
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先前的一种成功教学经验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是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是学生自学以后不懂的东西。”这一教学经验正是建立在学生有效的课前预习基础之上的。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就可以提前完成部分学习任务,课堂上教师就无需在这些相关问题上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了。关于新课标的教学探讨,人们似乎更侧重于课堂内的组织调控,忽略甚至回避有关学生课外时间利用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文科老师在课堂上总是语言幽默,口若悬河.而理科老师尤其是数学老师在多数学生的印象中总是一副老学究的模样,语言讲究逻辑性,总是显得刻板单调.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上好一节课,需要教师用有趣、简明、扼要、精确的语言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的思维,组织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归纳知识要点.正如曾繁雄老师所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主要是语言艺术,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不但语文教师需要修炼语言基本功,数学教师也需要修炼语言基本功.  相似文献   

4.
课堂里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不良行为应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去分析,表面看是学生的问题,实际上有很多因素与老师也有关系。不加分析地将课堂里发生的行为一律归咎于学生是不公正、不客观的。一,学生方面的不良行为因素。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磨擦;受到老师不公正的对待;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习上的挫折等。这些在课堂上都会有所反映。尤其是课堂上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能顺利达到教师的要求,频频成功,有的学生则连遭挫折,从而导致情绪的消极紧张、紧张到一定程度就会发泄不满,扰乱课堂秩序。如:打骂、推撞、讪笑等…  相似文献   

5.
笔者经常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有一种依赖心理,而老师也乐于学生跟着自己转,因为这样的课堂是多么其乐融融啊。但老师和学生的这种“配合”,无意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被动地接受,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构建高效课堂成为了我们每位老师所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高效果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高中生物课堂中,高效的课堂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使老师和学生获得双赢,为成功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堂上,要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本知识为主线,老师努力创造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以使我们的课堂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本文将结合高中生物教  相似文献   

7.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谁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请学生当小老师是低段老师尤为喜欢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一方面可以调动个别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以点带面,起到示范作用,但最近我这个老师在课堂上却当了一回小学生。  相似文献   

8.
成功驾驭数学课堂需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平等去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体验成功。老师不要用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主动探索,注重求知的过程,并能学以致用,这样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和快乐,数学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  相似文献   

9.
吉彩娥 《考试周刊》2010,(28):52-52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被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而学生互动则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课堂主要是由教师主宰的世界。在教学方法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充斥着语文教坛。即使有的老师开始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诱导,也只不过是打着启发式、讨论式招牌的“问答法”在课堂中无限制地膨胀,在课堂上,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一连串毫无启发性的提问,把学生向老师事先设计好的结论上赶。  相似文献   

10.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遇到过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尴尬场面。如果是偶然偶到这种现象,有经验的老师会机智地打破僵局,例如,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或者激励的办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者干脆唱歌,做游戏等,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后再继续课堂教学。如果经常在课堂上遇到学生不回答问题的情况,一定是老师的教学出现了问题,可能有这样的一些原因:学生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不想说;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就是成功。我国中小学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成为创新人才打好基础,做好准备。而创新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近几年来,许多教师在课堂提问这方面辛勤劳作,孜孜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我发现直到今天,还有相当多的老师在课堂上先自己提出同题,再让学生思考回答,表面看似热闹,学生也积极思维,但实际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12.
课堂参与度这个话题是很多老师在备课时每个环节都会 关注到的一点,同时这也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是高效课堂的重要 指标,这是很容易被老师们忽视的。新课标倡导要把课堂交给 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 不能只与部分同学互动,尽量做到人人参与,当一节课中的每 个环节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到操练,这才能算是一节成功的课。 在多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很多多媒体辅助工具出现在课堂 上,这对教师们的帮助很大。我将从三个方面浅谈如何利用这 些工具有效扩大课堂参与度。  相似文献   

13.
曲虹 《教育导刊》2004,(3):122-123
设想一下,当你走进教室,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令人陶醉的气氛。学生们充满了激情和责任感,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努力学习并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在课堂上开怀大笑,还时不时地同老师和同学开开玩笑。他们喜欢并尊敬自己的老师,每个学生都给予老师充分的信任。在听取学生意见时,老师听到的是支持、真诚的声音,没有人惧怕老师或向老师隐瞒什么,更不会有人在老师背后说三道四,课堂上有的只是支持、信任、相互尊重的融洽的氛围。没有猜忌,不存在对抗。这样的课堂您喜欢吗?这就是我所说的健康课堂的一种模式。下面就我的尝试做如下表述: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当老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答非所问或学生的探究结果与老师的标准不符时,老师会有礼貌地让学生坐下。当一个又一个的学生被有礼貌地要求坐下时,这时的老师往往自己会急切地把结论倒出来。为什么会是这样?最直接的答案有两点,一是教师在课前为学生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二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我在惊讶中读完孙双金老师的《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很佩服她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对书本内容进行质疑.能在课堂上“不拘一格”地提出连孙老师都没能想到的问题,更令人费解的是孙老师也很难回答的问题,学生在思考后却“迎刃而解”了。孙老师的教学感言是“学生可畏”.我也那么认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从现在初中学生的心理上来讲。学生在课堂对老师有意无意的有一种依赖心理,老师也乐意学生跟着自己转。老师和学生的这种“配合”,无意中禁钢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兴趣不浓,课堂上萎靡不振,也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支配,其课堂形式大多数表现为: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安排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重在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老师上课、备课都以学生是否掌握了书本知识和能否通过各式各样的考试为准则,上课多采用“三段式”、“五段式”、“开会式”,学生对上课的印象是:枯燥、呆板、无可奈何。在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而大多数学生则只是“群众演员”。传统的教学在学生学习系统知识和技能方面虽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学生过…  相似文献   

18.
跟谁配合     
吴友智 《教书育人》2001,(17):28-29
最近,笔者应邀担任市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评委。在评议时,有人慨叹:“某老师教得不错,就是学生配合不好。”乍一听,说得似乎很客观。倒是有一次听了特级都教师于永正的课,才知道课堂上只有学生跟老师紧密配合,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课前谈话,有一名学生表态:“我们一定跟于老师配合好。”可于老师却立即更正“不,是我跟你们配合。”顿时,课堂内,掌声雷动。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课堂上究竟是谁跟对方配合,这句话作了明确有力的回答。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上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课堂则成了演出“教案剧”…  相似文献   

19.
学会倾听     
赵杰 《教育论坛》2004,(5):46-46
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以来,许多老师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是课堂上学生的声音明显增多了;许多老师意识到要尊重学生,于是课堂上老师的赞扬也明显增多了。可是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笔看到有些老师的耳朵却逐渐退化了,甚至失聪了。  相似文献   

20.
李嘉责 《甘肃教育》2003,(11):13-14
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课文分析,忽视读书指导的现象。课堂上,老师仍然充当着主角.大部分课堂时间被老师的提问、分析所占据,学生读的练习少之又少;有时,老师也会让学生读书,但仅仅是为读而读,没有明确的读书目的要求,学生只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些老师把课堂上学生读书的目标,仅指向找到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缺乏学生的读书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