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汉代陵寝祭祀及其对宗庙祭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汉是祖先祭祀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陵寝祭祀方式逐渐发展成熟 ,成为与宗庙祭祀并行的又一种祖先祭祀方式。陵寝祭祀与宗庙祭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它的兴盛对宗庙祭祀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 ,它并不能从根本上取代宗庙祭祀在国家祀典中的固有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的宗法伦理思想是统治者巩固和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早在奴隶制时代,奴隶主为了对奴隶专政的需要,吸收和应用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的血缘组织,在西周时便形成了一套加强奴隶制统治的宗法制度.宗法,据《说文》释“宗”字说:“宗,尊,宗庙也;从宀,从示”.“宀”是屋宇,“示”是神主,本义是“宗庙”.由于近亲各家族都在一个宗庙里祭祀祖先,因此,这些家族合称为“宗族”.“宗法”就是家族共同遵守的各种法规,如家族的组织法和继承法等.宗法制所规定的等级和政治上的等级是一致的.奴隶主贵族把血缘关系的宗法组织发展为政治组织,作为加强奴隶主贵族对奴隶专政的手段.在宗法制下,宗族中分为大宗、小宗,周天子自称是上帝的长子,天下的大宗,最高的族长,政治上的君主.各诸侯国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其国内则为大宗.王位和诸侯国君位规定由嫡长子世袭.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等,也只能世袭,不得僭越.从血统上说,大宗小宗是兄弟,从政治上来说,又是君臣关系.奴隶制国家的天子以君长兼族长的双重资格来统治国家.这种宗法  相似文献   

3.
庙,进行供奉和祭祀的场所。包括以下三类:一是宗庙,即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处所。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即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中也有"天子七庙"之说。"七庙隳"即天子的宗庙被毁灭,也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在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就在太庙立室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植根于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宗法社会。祖先崇拜观念在古代中国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祖先崇拜抽象观念的物化形式,宗庙即是古代中国用于祭祀祖先的礼制性建筑。古代中国自早期国家形成时起,就对不同等级的宗庙庙数、祭祀仪节作出种种规定,并逐步形成了内容庞杂、严密的宗庙礼制。周秦以后,帝王宗庙制度成为国家的重要典制之一,对中国历代历史文化发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浅论宗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先秦时期有关宗庙的文献、考古及古文字材料分析认为:宗庙崇拜是祖先崇拜的高级阶段;是阶级社会的反映,既是君主权的象征,又是宗主权的物化。大凡国家和王族系统的重大事务,都要告请于宗庙,统治者利用反映在宗庙系列关系上的血缘关系,用"尊祖敬宗"的信条将各级贵族紧紧地聚拢在天子的脚下,秩序井然地维护"家天下"式的分等级统治。自虞夏之际宗庙始兴以来,凡建立都城都必须设置宗庙,宗庙实为国家的标志,所以在该成为上古史研究中衡量中国文明形成为标尺之一。  相似文献   

6.
庙,进行供奉和祭祀的场所。包括以下三类:一是宗庙,即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处所。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即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中也有“天子七庙”之说。“七庙隳”即天子的宗庙被毁灭,也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在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就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起一个“庙号”。如李世民的庙号为“太宗”,赵匡胤庙号“太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的庙号则是“圣祖”……当然,并不只有皇室才有宗庙,其他贵族也各有自己的宗庙,称为“家庙”。所以《春秋谷梁传·僖公十五年》说:“天子至于士皆有庙。”  相似文献   

7.
论《尚书》诰体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书》六体皆与宗教仪式有关。"诰"并非仅仅产生于册命仪式,它实际上是各类宗庙祭仪中主祭者假祖先之名义而发的训诫辞。周初主祭者具有神性身份,诰辞中的"王若曰"就是其具有神性特征的标志;而"小子"是宗庙祭仪中特有的称谓,也能说明主祭者处于祖神代言人的地位。周公是西周初期的宗教领袖,他凭借神性身份摄政称王,并利用宗教的形式进行政治文化变革,即神道设教。"诰"即周公在宗庙仪式中以祖先之名阐发礼乐政治思想而保存下来的文本。  相似文献   

8.
新编职业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过秦论》一文对“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注释是:“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宗庙与国家有什么联系呢? 原来,宗庙是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按古代宗庙制度,  相似文献   

9.
汉代的《安世房中歌》是汉初天子用于祭祀祖先的乐章。同为祭祀宗庙的乐曲,与《诗经》的颂诗相比,它通篇没有歌颂祖先的内容。这首诗,突出宣扬的是儒家的"孝"和"德"的思想,代表着汉高祖刘邦的治国理念由法家到儒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在唐代,樱桃不仅是人们品尝的美味,也是唐诗描写的对象。《全唐诗》中有关樱桃的诗歌数量众多,有描摹唐人欣赏樱桃花果的社会风俗,有状写天子用它来祭拜祖先和赏赐百官群臣的宗庙礼仪,有展示文人骚客借樱桃叹时光流逝、哀婉细腻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尊神重鬼"是商代神权统治的重要特点,也是商代统治者借以维护统治的思想纽带,同时又影响到了文化艺术的创作.商代青铜器中的方形器物造型与商人在祭祀鬼神时所追求的庄严、神圣气氛相适应,仿生动物造型可能是图腾神的孑遗,或者是祭祀牺牲,以及出于祭祀功能的器物造型组合等,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崇神思想.商代青铜器中的纹样装饰、雕塑性装饰和铭文,其首要目的都是为祭祀神灵祖先服务的,体现了神秘、诡异的风格特征,这同样是商代崇神思想的物化体现.  相似文献   

12.
《汉书·礼乐志》记载汉代宗庙仪式用乐有《嘉至》、《永至》、登歌、《休成》、《永安》五组乐歌。它们的制定原则、乐名含义、曲风等一直紧扣祭祀祖先,祈求庇佑的主题,充分体现了客观礼仪形式和主观礼仪主旨的完美结合。这一观点从表层来说是祭祀程序和祭祀乐的结合:从更深刻的根源追究起来就是宗庙祭礼与乐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同学少年》2012,(11):52
"十恶不赦"的说法,初见于唐朝。根据唐律的规定,"十恶"大罪的具体内容如下。一曰谋反,即以各种手段阴谋推翻以专制君主为代表的封建国家统治的行为。二曰谋大逆,即预谋毁坏皇帝的宗庙、皇陵和皇宫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古代蜀国是一个十分强调神权统治的国度,古蜀王国在实现对其臣民的统治方式上,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神话其祖先并将其升格为神仙化,这种思想无论对蜀中平原还是整个西南民族地区均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辨“祏”     
《说文》云:“祏,宗庙主也。《周礼》有郊宗石室。一曰:‘大夫以石为主,从示从石’。”作为原始宗教形式,这里的“祏”如何理解?有人认为,由于“最早祖先信仰的‘先祖之尊貌’”是“标志生殖崇拜的灵石”,所以“宗庙之主为‘祏’”(马晓宏《天·神·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造神运动》)。这是将“祏”同生殖崇拜相联系,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平常说话时,经常使用到"且",如"而且、并且、况且、且慢"等。"且"部在组合成汉字时,会处在不同的位置。我们把它分别出现在上、下、左、右等不同的位置进行归纳练习。"且"的源流:古文字的"且"是一块牌位板子的形象,它是在宗庙祭祀时用来代表祖先的灵位的,"且"的本义指祖宗、祖先。  相似文献   

17.
告庙·封禅     
古人很重视祭祀,祭天地,祭社稷,祭祖先,祭各种神物,五礼中以祭祀为重。“邦都之赋,以待祭祀”。(《周礼·天官·大府》)国君如不重视祭祀,就要受到责难。商汤征伐葛圆,武王讨伐纣王,都是以此作为对方罪状的。告庙和封禅是古人祭祀的两种主要形式。告庙,庙是祭祀祖先的屋舍,里面安放着祖宗的牌位,也称祖庙,宗庙。起初,天子、诸侯等有官爵者才能建庙立祀,至唐宋以后普通族姓始有家庙。建庙多少也有规定;天子七庙(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五庙,大夫  相似文献   

18.
周代社会中与宗庙相关的礼制多种多样。宗庙始成要举行落成典礼,作歌诗以纪之。祭庙的形式可谓五花八门,而且祭者的态度要十分的恭敬、严谨。诸侯有丧事了,要在宗庙吊唁,规矩也很多。此外,如天子即位,天子(或诸侯)娶妻、嫁女、出国、归国、出征、凯旋等都要在宗庙举行郑重的祭告仪式。在宗庙的守护、装饰、迁移等方面,在当时也有着严格的、不同的礼节制度要遵守。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古代青铜器与早期国家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青铜器与国家政治关系密切,主要用来制造维护奴隶制王朝统治的兵器和礼乐器,充分体现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重要内容.青铜器在我国早期国家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不是特别突出,在维护统治秩序方面作用巨大,从而使奴隶制国家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比较强大.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是我国古代青铜器和其他国家早期青铜器的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20.
乡土中国长期稳固存在的重要原因,是族权和绅权的稳定性。乡土社会中的族长,是族权与神权的结合体,是威权统治的化身,掌握开启祠堂、祭祀先祖的大权。族长通过祭祀等活动,获得与祖先直接沟通的权利,主持各种慎终追远的仪式,并代表祖先祝愿宗族瓜瓞连绵,子孙昌盛,兴旺发达。族长集族权、神权于一身,在神权思想上严控族群,在经济上、法律上掌控宗族的一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