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蕾  纪小静 《今传媒》2023,(9):50-54
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需要突破新闻驯化,本文选择我国对外传播优秀案例云南象北迁的国际报道为样本,分析了该报道的框架、主题以及消息来源,研究发现:在该报道中,国际媒体沿用了我国媒体报道框架,新闻驯化率较低,训化策略比较简单,在调用本国和西方消息来源“驯化”新闻方面表现较弱,大量使用了我国消息来源,具有“反向驯化”特征。对此,提出生态软新闻能够有效降低新闻驯化程度,我国媒体要拓展报道深度和广度,突破新闻驯化,以增强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挠到受众的"痒处"近期,有丙方媒体从自身利益出发,捏造不实之辞,称中国企业在非洲犯有"掠夺资源"等"五宗罪".对此,新华社法文专线精心策划了五篇特稿加以批驳,选取"优势互补的中非经济合作""投资不干涉内政""中国带动非洲企业发展""中国企业成非洲人就业香饽饽""中国在非企业热心公益事业"这五个主题,通过讲故事的报道方式宣传中国在非企业,进而深入宣传中国政府一贯奉行的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对非政策.  相似文献   

3.
采写和编辑外文报道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受众信任和喜欢中国媒体的报道。笔者所在的黑龙江新闻社是韩文媒体.其周刊和韩国版都是专门为韩国人发行的.长期以来我报为韩国人了解中国、走进中国,为中韩两国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贡献,在外文报道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笔者在此谈谈自己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为庆祝中韩建交20周年,由浙江广电集团和韩国MBC光州文化放送联合主办的"2012国际3D魔幻艺术中国特别展"在杭州和平会展中心开幕。展览展出了韩国艺术家创作的近百幅3D魔幻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5.
李秀芳 《中国记者》2014,(2):118-119
本文作者于2009年和2013年在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驻悉尼总部,就澳大利亚人对中国哪些方面的事务感兴趣、这对澳媒对华报道带来的影响、澳媒对华报道存在的误区等问题采访了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首席执行官布鲁斯·多佛(Bruce·Dover)。这位媒体高管的回答,对传媒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也是一种有启示性的参考。澳大利亚人最想了解的中国新闻问:澳大利亚人对中国哪些方面的事务感兴趣呢?答:澳大利亚人对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深表敬佩,迫切渴望了解中国。中国人民衣食住行的变化,社会转型时期中  相似文献   

6.
阴艳  付妍妍 《传媒》2019,(12):20-22
近几年,韩国受众对中国作品的态度正发生着细微改变。中韩影视交流进一步加深,拓宽了传播渠道,一些优质的电视剧、合拍电影作品在韩国的接受效果可圈可点。韩国受众逐渐接受、欣赏,并分享中国影视作品。越来越多的韩国受众被中国影视明星、影视作品吸引,他们甚至聚在一起欣赏中国电视剧,热情程度不输韩流粉丝。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以CNN、BBC为代表的西方媒体一直标榜自己"客观公正"和"新闻自由",并经常指责中国媒体没有"新闻自由",新闻信息缺乏客观和公正。然而,最近一些西方媒体对拉萨"3·14"事件和北京奥运的不实报道,引起中国公众对西方媒体客观性的强烈质疑,  相似文献   

8.
2014年是中韩建交22周年,双边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为涉外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抓准时机,事半功倍 讲好中国故事,时间点很重要.在关键节点讲好中国故事,往往事半功倍.2013年6月,韩国总统朴槿惠表示愿将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还其家属,根据中韩双方达成的共识,经过相关部门共同努力,2014年3月28日上午7时30分,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举行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此次归还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共有437具,这一重大事件集中体现了中韩两国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2014年是中韩建交22周年,双边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为涉外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抓准时机,事半功倍 讲好中国故事,时间点很重要。在关键节点讲好中国故事,往往事半功倍。2013年6月,韩国总统朴槿惠表示愿将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还其家属,根据中韩双方达成的共识,经过相关部门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翟秀凤  周智敏 《今传媒》2011,(10):41-43
近年来,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发出中国声音是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重要目标。国际话语权并不简单等于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力,更是使自己的声音被广泛获悉的能力,因而了解并赢得国际受众是赢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前提。在华留学生是国际受众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研,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华留学生的中国媒体使用和认同情况,进而为中国媒体有效地开展国际传播,提高国际影响力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媒体影响力日渐提高,但是语言障碍、西方媒体为中心的传统国际传播秩序、内容吸引力不高、打入国际市场步履维艰的现状仍然制约着中国声音的发出。因此,建构中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体系,必须针对国际受众的特征进行传播。既要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又要促进文化交流和媒体传播的互动;既要遵循传播规律,又要融入国际话语体系;既要善于运用国际传播的技巧,又要正确处理"传播"与"宣传"的关系,综合提高媒体的国际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影是世界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地位,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实时了解并分析国外媒体对中国电影的关注有利于我们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制订我国电影的海外传播策略。基于此,试以外国媒体对中国电影的报道为文本基础,从中国影片、影人、电影节和电影体制等几方面客观分析外国媒体对中国电影的关注程度和关注倾向,依此了解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国际传播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国际传播能力提供舆论支持,一个国家不仅难以和平崛起,甚至维护正当利益都会非常艰难。特别是在危机状态下,国际传播能力不足,将会丧失新闻话语权,导致虚假新闻横飞、国家形象受损,甚至影响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发展。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大大增强从"不敢发声"到"积极发声"的转变媒体要报道的国际新闻不仅仅包括国外  相似文献   

13.
"3·14"西藏拉萨暴乱事件发生之后,一些西方媒体曾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虚假不实的歪曲报道:后来对"藏独"分子对奥运圣火传递的破坏、扰乱事件,不少西方媒体又一次进行了大量不客观、不公正的报道.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强烈愤慨.  相似文献   

14.
当今韩国的各种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变化都与中国休戚相关,可以说两者是一荣俱荣的关系,而韩国对中国的了解非常不足。KBS演讲纪录片《明见万里》为韩国民众充分了解多样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对《明见万里》进行文本分析发现,韩国媒体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包括1.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形象:科技进步与中国智造;2.充满朝气的中国"90后"形象:积极乐观与热情创业;3.迅猛发展的中国经济形象:中国游客和海外投资。研究表明韩国媒体长久以来对中国带有非常复杂的情感,但就《明见万里》这部纪录片本身而言,主要呈现出的情感特点包括:畏惧与偏见并存、欣喜与忧虑并存。韩国媒体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的启示有三个方面:首先,提升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功能;其次,发挥"意见领袖"的中介功能;最后,提升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0月21日至22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东方卫视、美国杜克大学中国媒体与传播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电视英语新闻20周年论坛——暨首届全球新闻与传播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这次研讨会展示了在全球传播时代,中国对外传播的实力和创新。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发改委、国家外文局等政府部门领导,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维亚康母、迪斯尼、星空传媒和CNN等海外媒体负责人,以及国内外6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与媒体专业人士就如何解决我国国际传播存在的客观问题,扩大中国传媒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使我国更好地顺应信息全球化浪潮。提升综合国力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以其意识形态为中心设置议程,配合国际传播力优势和"扒粪"传统,使得国际舆论过度关注中国的阴暗面.面对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的偏见和"淆乱事实",中国媒体并不是没有相关报道"以正视听",但对这些声音,西方媒体习惯加上如"据中国官方辩称"、"来自中国的报道"一类的标签,将其归为可疑信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菲南海冲突"为例,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中国在南海问题中的对外传播话语结构是如何的?这样的话语结构在国际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传播"效果如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本文选取了2014年3月10日至5月20日的新华社和《中国日报》关于中菲冲突的英语报道,对其进行框架分析发现:中国在这次中菲冲突中的对外传播话语结构是主权:坚决捍卫;归责:谴责菲律宾;解决问题:不接受仲裁;对第三方的态度:反对美国介入;旁观者:不影响与中国关系。然后,本文又通过研究《菲律宾每日闻讯者报》和《纽约时报》在相同时间内对中菲冲突的报道发现,中国对外传播话语结构的二次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有国家利益冲突、双方对于南海、中国的观念落差以及中国政府的声音很难影响国际媒体等。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已从理念变为行动、从愿景变为现实,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正惠及全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在"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过程中,中国媒体和"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正是肩负这一时代使命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9.
在越来越复杂的国际传播格局中,中国所面对的不实声音、不全面、不平衡的报道时有发生.在这样的情势下,中国传媒应当跳出现有的国际传播既定格局,在传播思想、传播议题和传播主体上构建未来的国际传播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20.
在"星巴克中国价格暴利"事件引发热议的过程中,社会舆论的矛头一开始是指向星巴克,然而伴随着媒体的诸多报道,星巴克的回应和公知们的评论,社会舆论的矛头向央视等媒体倒戈。媒体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提供者,在报道方式上存在问题,甚至以权威的姿态进行不准确不科学的传播,反而引起人们的非议和反感,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