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周有光 《现代语文》2005,(8):106-106
晚近有一股风,对被尊敬的女性,不称女士,而称先生。例如,宋庆龄先生。据说,这是表示对女性的尊敬。这股风极其不妥。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般情况下.“先生”是相对于“女性”而言的,是女性的“对立面”,可与“女士”并列使用。如萨达特在《和平属于我们大家》一文中说“女士们,先生们,和平不是在几行官样文章上签个字,而是重新撰写历史”(《著名演讲辞鉴赏》第336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就是明显的例子。从这个意义上看,称女性为“先生”似乎就犯了逻辑错误。但在报刊上。却又常可看到用“先生”称女性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3.
教学《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一个 问题:宋庆龄是1893年出生的,于1915年和孙中山结 婚。也就是说,她成为孙中山夫人时已有22岁。而李燕 娥是16岁时来到孙府做保姆的,在课文“1928年,16岁 的李燕娥来到宋庆龄身边当保姆,庆龄当时已是著名的 孙夫人”等语句中可以证实。明摆着,宋庆龄年龄比李燕 娥要大,按理,宋庆龄应称李燕娥为“李妹”,可文中却一 再说宋庆龄是称李燕娥为“李姐”,这是为何?笔者认为, 不外乎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称李燕娥为“李姐”,是因为宋庆龄对其表示 敬重。…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他毕生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1947年他逝世时,毛泽东及朱德联名发唁电称先生为“人民教育家”,“为民族解放与社会改革事业奋斗不息”。宋庆龄曾写下了“万世师表”四个大字,高度评价和赞誉陶行知先生。在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  相似文献   

5.
封莉蓉 《上海教育》2014,(33):57-57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存在。宋庆龄学校将"爱"作为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启发孩子求知的渴望,激发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 "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是宋庆龄先生对每一个儿童工作者的期许。爱,是宋庆龄教育事业的出发点,是宋庆龄教育思想的核心,已渗透进宋庆龄教育事业追随者的血脉之中,成为每一个人的标志,亦是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词典》对量词“位”的解释是:“用于人(含敬意):诸位、各位。”《辞海》的注释为:“称人的敬词,如:三位来宾。”但在语言运用中存在与《现代汉语词典》等注解不同的用法,提出来,以就教各位先生。  相似文献   

7.
宋庆龄是我国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夫人,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是发生在宋庆龄儿时的事。一个星期天,宋庆龄的爸爸准备带全家去朋友家做客,孩子们都穿好礼服准备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在钢琴前弹奏着动听的旋律。妈妈喊道:“孩子们,快走吧,伯伯正等着我们呢!”听到妈妈的喊声,宋庆龄跑出来拉着妈妈的手就走,刚迈出大门,突然又停了脚步。“怎么啦?”一旁的爸爸见庆龄停住了脚步,不解地问道。“妈妈、爸爸,我昨天答应小珍,今天她来咱家,我教她叠花。”庆龄说。爸爸说:“我还以为多大的事呢,这好办,以后再教她吧!”  相似文献   

8.
“她”,本是人称代词,是女性的第三人称。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开始走红了,报纸、刊物、书藉,包括有些文件,不仅以“她”称女人,而且以“她”称党、称国、称政府、称民族,也有称长江、黄河、高山、海洋,称风景名胜、宏伟建筑等。  相似文献   

9.
李宝宗 《重庆师专学报》2013,(6):10-16,F0002
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藏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鸟龙”纹彩陶盆,专家们认为其对中华文明、中国史前文化和传说历史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石兴邦先生称其为“中华第一飞龙”;王仁湘先生称其为“彩陶之光”;刘庆柱先生称其为“龙之传人之魂”;张朋川先生称其为“华夏之徽”;郎树德先生称其为“中国史前彩陶重器”;王先胜先生认为其对炎黄传说历史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意义”;许顺湛先生称其为“仰韶文化发现九十年来的又一个重要发现”.  相似文献   

10.
昨日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没想到的是,学生对"宋庆龄"这样一位伟人非常陌生。告诉他们,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太空洞没有实质性介绍,他们还是茫然。再告诉他们,她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那孙中山又是谁?他们仍是一脸疑惑。只好问他们,蒋介石知道吗?知道。她就是蒋介石夫人的二姐。  相似文献   

11.
高一英语必修四第一单元warming up中涉及让学生谈论六个有成就的女性:圣女贞德、伊丽莎白·佛赖伊、宋庆龄、林巧稚、简·古道尔、乔治·威廉斯。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家庭观念一向重,对于其中成员的称谓也复杂。仅是“兄弟”一称,古今意义的差别,就达到七八种。中国最早的训诂书《尔雅》,对“兄弟”下的定义是“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虽然稍欠周全(因为实际上是同胞男子),却还是道出了兄弟的基本概念。此义沿用至今,始终不变。但是,古人也可用“兄弟”来称女子先生者与后生者。如《孟子·万章上》中说:“弥子  相似文献   

13.
近日,“邓广殷及家人藏宋庆龄书信”展览在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开幕。邓广殷是宋庆龄早年在香港创办保卫中国同盟(中国福利会前身)的领导人之一邓文钊先生的长子,他与宋庆龄的友谊持续了几十年。这次展出的197封书信是宋庆龄从1970年至1980年间分别写给邓广殷以及其太太孙君莲和长女邓勤的英文书信。  相似文献   

14.
说“捧”     
说“捧”胡颖华,邵剑“捧”者,奉承,吹嘘也。某领导新上任,便有人大唱颂歌,什么“党性强呀!”、“经验丰富呀!”。遇到“吃”这一套的,便会被“捧”得晕晕乎乎,视吹捧之人为不可多得的人才。说到“捧”,自然不是当代人的发明。用鲁迅先生的说法:“捧”是将“称...  相似文献   

15.
傅嘉明  莫娟娟 《师道》2009,(7):99-99
南京晓庄陶行知先生墓碑上镌刻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此,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若神明,知行合一。1940年夏天.陶行知的儿子陶晓光想去成都一家无线电厂就业.需要学历证明。陶晓光没有正式的学历文凭.就瞒着父亲,请育才学校副校长开了个假证明.称自己是晓庄师范的毕业生。  相似文献   

16.
“先生”作为一种称谓,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的对象不尽相同。“先生”的字面意思是“先”“生”两个语素意义的结合,即“始生子”。《诗·大雅·生民》: “诞称厥月,先生如达。”朱熹集传: “先生,首生也。”“先生”由其“首生”之义引申用来指父兄。《礼仪·有司》:“其先生之(?)(郑玄注:(?),俎也),折胁一。”郑玄注: “先生,谓父兄。”意思是有  相似文献   

17.
海静 《教书育人》2005,(9):60-60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日:“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相似文献   

18.
学习了黄兆龙先生《现代学校应“无为而治”》(见《中小学管理》1999年第1期,下称“黄文”)和鲁明先生《“无为而治”不可取》(见《中小学管理》1999年第5期,下称“鲁文”)两篇观点截然相反的文章后,深受启发。现谈一点个人的肤浅认识,以向两位先生请教。  “黄文”和“鲁文”都认同“无为而治”是两千多年前道家的哲学思想,都以《老子》等文中有关章节或语句作为各自观点的论据,并作了深入的阐述,使我获益匪浅,但孰真理,只有看实践检验的结果了。  笔者对“无为而治”实无深入的研究,只是凭直觉在工作中摸索试…  相似文献   

19.
谭汝为 《现代语文》2006,(2):112-112
“足下”是古代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称燕惠王为“足下”.这是下称上。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称任少卿为“足下”.这是朋友相称。现代汉语“足下”是对朋友的敬称。多用于书信。  相似文献   

20.
雷颐 《学习之友》2006,(8):42-44
“万岁”是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据王春瑜先生在《“万岁”考》一文中考证,在汉武帝之前“万岁”字眼虽也常从帝王和臣民的口中出现,却不是帝王的专称。是汉武帝巡幸嵩山和芝罘(fú,伏)山时,制造了“山呼万岁”的神话,“万岁”始成封建帝王的专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