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80年代以来,档案学理论随着国家政策和社会实践的需要,不断地进行了调整和更新,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体验和科研探索中,深深感到中国档案学仍旧处在改革的实践和原有理论的矛盾之中,其理论仍不能有效地解释与其有关的实践问题,因此出现了危机.不过,这种危机也正是其飞跃的契机.本文拟就中国档案学的危机,进行一些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目前档案工作处于低谷时期,其根源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档案工作的指导思想,即档案学理论.或者更准确地说,更深层的原因,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在这种指导思想背后的哲学世界观和哲学思维方式.不管自觉不自觉,在实践活动指导思想的最深处,总有某种哲学思想在那里起支配作用.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全球一种崭新的发展观,作为人类对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构,也就自然成为中国档案学发展的思维方式.换句话说,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必须集中解决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档案学持续的、整体的、协调的发展,是中国档案学的最终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3.
理念与模式——中国档案学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各个时期 ,都产生了为数众多、风格各异的著述 ,至今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学术群落。中国档案学作为一门形成近70年的学科 ,事实上已经对科学和社会产生了影响。笔者认为 ,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中国档案学自身的基本理念和模式实现的。中国档案学的理念是指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分析和看待事物的基本思想 ,而中国档案学的模式则是在其理念作用下形成的一整套“制作学科”的行为方式。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是通过形成学科的基本因素、构成学科的基本框架和研究学科的切入方法体现出来的。因此 ,研究中国档案学的理念、探寻…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进程中,苏联模式曾对中国档案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从探析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经验的内外原因入手,认真梳理并总结苏联模式对中国档案学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在充分肯定积极影响的同时,客观冷静地分析并反思学习苏联经验给中国档案学带来的隐患和弊端,在世界档案学开放融合的今天,重温这段曲折历程,对我国档案学未来发展路径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综述之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使电子文件多少有些不期而至地猝然降临到档案工作者面前:电子文件的非人工识读性和对系统的依赖性使得人类无法凭藉自身的器官直接识读和理解这些构成电子文件的代码序列,电子文件的制作、处理,乃至归档后的全部管理活动都必须借助于计算机系统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档案学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沿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全面推进各项体制改革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从而引发出中国社会问题研究的空前繁荣.但稍加审视就发现在这种繁荣之下,中国的档案工作仍处于低谷时期,中国档案学尤其是基础理论却还在为其在事实上的缺位而困扰,形成了"繁荣中的窘困"现象.①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档案界的关注与思考.回顾和反思新中国成立以后档案学在中国的演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档案学研究的发展,我们深深地感到更新研究方法固然重要,②但根植于中国档案工作实践的理论创新才是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新上海档案》2005,(11):29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胡鸿杰在2005年第5期《档案学通讯》上撰文指出:当学术研究的主体对自己研究的学科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意识到学科理论体系的学术价值,并且愿意为此献身的时候,一门学科的学术尊严才有可能形成。因此,中国档案学的学术尊严也只能是在学科发展的特定时期,其研究者主体意识觉醒的产物。文章认为:一、中国档案学是为了具体回复20世纪30年代的“行政效率运动”中的问题而形成的,形成之初即过分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忽略了学科体系的构建,其研究主体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档案学的学术状况及其尊严。二、中国档案学的发展也没有给予学术尊严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档案学的评价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门学科进行评价 ,主要采用“外部的证实”和“内在的完备”两种标准。由于“外部的证实”本身的种种缺陷 ,使其无法准确地评价一门学科的内部状态。因此 ,需要一种根据理论的“内部”的状况去说明理论价值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爱因斯坦等所推崇的理性价值评价的方法。据此 ,可以对中国档案学进行科学地认定 ,进而发现学科本身的特征和优势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档案学的学术尊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学术尊严是学术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档案学的研究主体需要在学科的理论形态及其建构等方面注重这种心理状态和研究准则。  相似文献   

10.
计算档案学在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一,计算档案学内涵与边界尚未完全明晰.明晰计算档案学的内涵是推动计算档案学建设的首要任务.当前计算档案学的内涵虽初步明晰,但尚未达成共识,仍需进一步探讨确定.文章认为,关于计算档案学定义的探讨很可能遭遇数字人文同样的命运,即因为其跨学科性质,几乎不可能出现一个所有领域都能接受的定义....  相似文献   

11.
王根健 《兰台世界》2005,(7):106-107
严格地说档案学不是哪一个时代的产物,它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历史积累和发展的结果,中国早期的档案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档案文献编纂方面为主的理论和方法之中,“六经”中的《尚书》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典型的档案文献汇编。虽然我国档案学发展历史的研究基础薄弱,前期成果少,从事专门研究的学者、学术成果亦少,但从发展中国档案学学科建设出发,研究档案学的发展史很有必要。(一)研究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档案学学科的产生过程、形成原因以及产生的必然,对于发展现代档案学和指导档案实际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傅振伦先生对中国近现代档案学的创立、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他的早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研究成果 ,从对档案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论述 ,到提出研究档案学的方法、档案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等都反映了先生善于运用发散式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他以新的视点研究问题 ,将档案和档案馆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今天看来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中国图情档界对兴起于国外的计算档案学的认知情况,探析计算档案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利用问卷调查法,从计算档案学内涵认知和前景认知两个维度,设计中国图情档界计算档案学认知调查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微信、QQ等线上渠道发放问卷,得到来自38所研究机构的103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揭示了我国图情档界对计算档案学定义、基础学科、研究范畴、学科边界等问题的基本认知,以及对我国建设计算档案学前景的认识.调查发现,我国推进计算档案学的建设面临计算档案学内涵与边界尚未明晰、跨学科合作困难、数据资源与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同时,要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抓住政策机遇,打造跨学科研究平台;把握两个方面,做好资源储备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外国档案学研究经历了建国前的萌芽阶段和建国后至今飞速发展阶段,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绩。纵观中国的外国档案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些现象:(1)研究选题趋于雷同化,大多数论文的内容也基本相同;(2)很多著作停留在编写教材上;(3)研究队伍基本集中在高校尤其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基本上是“百家一鸣”的局面,真正的档案人员却很少有人涉足;  相似文献   

15.
将档案学研究与国家意识联系起来似乎小题大做,其实不然。国家意识主要指国家利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如果从物质与精神层面分析,又可分为国家物质利益、物质安全意识和国家精神利益、精神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档案学是一门以文件为逻辑起点的管理学科,然而学界对该逻辑起点本意的理解尚存在一定的误解。本文以逻辑起点的理论溯源为研究基础,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档案学逻辑起点的确立、思维进程的特点及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完整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外国档案学研究经历了建国前的萌芽阶段和建国后至今飞速发展阶段,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绩.纵观中国的外国档案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些现象:(1)研究选题趋于雷同化,大多数论文的内容也基本相同;(2)很多著作停留在编写教材上;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从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设硕士点开始,已开展了28年。到目前为止,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高校有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  相似文献   

19.
再论中国档案学的学术尊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学术生态弊端丛生的情况下重新讨论中国档案学的学术尊严问题,不仅显得更加必要,而且有些迫在眉睫。摆在中国档案学的研究主体面前有三条道路可供选择,而究竟寻求哪一条道路,仍然取决于研究主体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研究准则。  相似文献   

20.
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业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的得主要体现在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新的评价标准和新的研究语境三个方面;失主要表现在其存在事实性错误、理论深度挖掘不够、研究视野不够开阔三个方面.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应以批判性眼光审视范式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以使研究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