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今天上午听一特级教师给三年级学生上一篇传统的也算是经典的课文——《争论的故事》。当学生和文中兄弟俩一样展开争论时,我突然感到不对劲。《争论的故事》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它将清代笑话集《笑林广集》中的一则笑话自然地结合于师生对话的场景中,同时把“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巧妙地蕴含其中,发人深省,寓教于乐。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兄弟俩看到大雁不去射,反而争论怎么吃大雁,还找过路的老人评理,最后大雁飞走了,兄弟俩再也射不着了。这一部分在叙事中寓理——兄弟俩因“争论”而错失射雁的时机。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2.
【案例1】兄弟俩打猎,一只大雁飞了过来。“我把它射下来煮着吃!”哥哥拉开弓瞄准说。鹅煮着好吃,但大雁还是烤着吃更香!”弟弟说。“煮的好吃!”“烤的好吃!”两人争论不休,就到另一个人那里去评理。那个人告诉他们,  相似文献   

3.
《争论的故事》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的一篇寓言,意思是:两个兄弟看见一只正在天空中飞翔的大雁,想把它打下来吃,但一个人要煮着吃,另一个人要烤着吃,等他们争论有了结果后,再回来射雁,此时大雁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相似文献   

4.
孔子曰     
最近,我偶然从网上看到了一个名为“孔子曰”的博客论坛,很多人跟帖,现摘录几则如下。帖子一古时候,有两个猎人一同打猎。天空中一群大雁飞来。二人急忙弯弓搭箭,刚要射,一个说:“这只大雁好肥,射下来煮了吃,滋味一定不错。”另一个反对说:“还是烤着吃好,又酥又香。”他们各持己见.争论不止。后来商定一半煮,一半烤.达成一致,这才重新张弓射箭。可是,那群大雁早已无影无踪了。  相似文献   

5.
教材简析:   <争论的故事>是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6册中一篇具有哲理性质的课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借盛老师之口叙事--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争论而错失射大雁的良机,结果什么也没吃到;第二部分是借学生之口说理--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不要用无谓的争论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6.
教材简析:   <争论的故事>是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6册中一篇具有哲理性质的课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借盛老师之口叙事--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争论而错失射大雁的良机,结果什么也没吃到;第二部分是借学生之口说理--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不要用无谓的争论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7.
《争论的故事》是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6册中一篇具有哲理性质的课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借盛老师之口叙事——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争论而错失射大雁的良机,结果什么也没吃到:第二部分是借学生之口说理——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不要用无谓的争论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8.
颜凌 《青海教育》2006,(9):78-79
[片断一]教师:同学们喜欢听西游记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就来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路上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路过桃园,停下来休息。孙悟空、猪八戒看见大蜜桃口水直流。师傅说:“要吃桃子可以,不过先要回答几个问题。”悟空、八戒连连点头说:“行啊!”师傅说:“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几个?”(学生回答)师傅说:“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几个?”(学生回答)师傅又说:“有1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几个?请写出这个数?”“半个。”“那半个该怎样写成数呢?”悟空、八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们吗?你们会写这个数吗?  相似文献   

9.
我家有两个小天使,但这可不是童话中的天使,而是两只米黄色的小鸡。他们亲热的像哥俩儿。一只叫“香肠”,是个个子高的哥哥;一只叫“面包”,是个个子矮而且胖的弟弟。在我刚刚把它们放到暖气旁时,这对哥俩儿就不约而同地挤在纸盒子的同一个角落里一起取暖,令我十分惊讶!更令我惊讶的是,这对哥俩儿在吃饭的时候不像别的小鸡一样你争我夺的,而是你一点我一点、互相谦让着吃的!“和平”的日子不是天天的,也有爆发“战争”的时候!弟弟“面包”有时会以小欺大,为了吃米,把头藏在哥哥屁股底下,把哥哥顶倒,等哥哥“香肠”爬起来时,它已经啄了一半的…  相似文献   

10.
大雁和狐狸的故事[案例]大雁和狐狸同时落入猎人设下的铁笼子里。狐狸对大雁说:“我有一千种方法逃脱。”大雁说:“我只有一种方法可以重获自由。”正说着,猎人来了,大雁便装死。猎人以为大雁被狐狸咬死了,便从笼中把大雁取出扔在地上,大雁突然展开双翅,飞走了。但是,狐狸尚未决定使用哪一种办法逃命,却被猎人放入了一只口袋里,无法脱身。  相似文献   

11.
近日,笔者与同事闲聊时,问他们:“学生是不是教育的资源?”同事们都说是。“为什么说学生是教育的资源?”同事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回答的很模糊。问完他们,自己也在想,学生到底是不是一种教育资源?一日,一位教师教学《加法应用题》一课,当他给学生讲解“树上有8只鸟,又飞来了7只,一共有多少只”时,一位学生举手,也说一个题目:“妈妈昨天买来了15个果冻,我吃完了,要妈妈今天再给我买20个果冻。”没说问题他就坐下了,老师请他再补充上问题。“妈妈一共给我买来多少果冻?”经他这么一说,其他的学生也跟着来了,也要出题目。有爸爸买鸡蛋,又买萝…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爱     
在小学校的一间教室里,有几名学生。一个学生天真地问老师“老师,什么是爱?”老师觉得这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十分有意思,值得好好回答。当时正是课间休息的时候,于是老师要求学生到校园里去玩儿,并在重返教室时带回一样他们喜爱的东西。孩子们都迅速地跑到外面。在他们回到教室后,老师说“:我希望每个同学都拿出自己带回的东西。”一个学生回答说“:我带回了这朵鲜花,它好看吗?”第二个学生说“:我捉到一只蝴蝶,你们看,它的翅膀多漂亮呀!我会把它收藏起来。”第三个学生则说“:我抓到一只小鸟,它是从树上鸟巢中掉出来的,你们看,多好玩儿啊!”就…  相似文献   

13.
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与一些东西擦肩而过。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错过是人生的常态,不要因为错过而造成新的过错,让我们带着清醒的头脑上路。蒸着吃,煮着吃有兄弟两人,一天同去打猎。这时天空中飞来一只大雁,哥哥说蒸着吃,弟弟说煮着吃。于是还没有射下大雁,两人的争论就开始了。但是大雁对他们争论的内容是不感兴趣的,一忽儿就消失在天际了。等到他们争论结束,兄弟两人才开始懊恼不已。如果在蒸煮的懊恼中换来的是另一个机会的溜走,那将会造成人生中的另一个过错。丑,但不沉沦相貌是上天注定的,是父母给的,如果硬要找一个责怪的…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我给刚满3岁的女儿讲有关大雁的常识:“冬天快要来到的时候,大雁会从北方飞往南方。”为了发展女儿的思维能力,我问她:“囡囡,暖和的春天来了,大雁会从南方飞往哪儿呢?”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从男方飞往女方。”从男方飞往女方$武警陕西省总队幼儿园@高小莉!老师  相似文献   

15.
如何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这是当前教育战线上争论得颇为激烈的问题。有的说:“启发思维就是要把知识讲得清楚生动,使学生的思维能跟着教师的思维跑”。也有的说:“启发、启发、就是你启我发、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诚然,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知识讲得清楚生动,否则,学生就会觉得索然寡味,  相似文献   

16.
狼和狐狸     
<正>狼以前是和狐狸住在一起的,而且狼要什么,狐狸就得去做,因为狐狸比较弱。有一次,他们一起穿越一片大森林,狼说:"红狐,去给我找点吃的,不然我就把你给吃了。"狐狸回答说:"我知道附近有个农场,里面有两只小羊。如果你愿意,我们就去弄一只来。"狼觉得这主意不错,就和狐狸来到农场。狐狸溜进去偷了一只小羊交给狼,自己很快走开了。狼吃完那只小羊,觉得不过瘾,还  相似文献   

17.
案例一 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中,当学到“作者第二次见到了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时,我满怀热情地问学生:“你觉得作者对鸟的描述怎样?你喜欢鸟的天堂吗?”有几位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在下面咕哝着:“并不怎样。”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次“挑战”,故意激将他们:“你们能比巴金爷爷写得好吗?”有位学生笑着说:“可以试一试。”以下就是学生写“鸟”的片断,  相似文献   

18.
[文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将军,在大军撤退时总是断后。回到京城后,人们都称赞他的勇敢。将军却说“:并非吾勇,马不进也。”将军把自己断后的无畏行为说成是由于马走得太慢。有一则寓言,讲两只大雁与一只青蛙结成了朋友。秋天来了,大雁要飞回南方,它们对青蛙说“:要是你也能飞上天多好啊。”青蛙灵机一动,让两只大雁衔住一根树枝,然后自己用嘴衔在树枝中间,随着朋友一起飞上了天。地上的青蛙们都羡慕地拍手叫绝,问“:是谁这么聪明?”那只青蛙生怕错过了表现的机会,于是大声说“:是我……”话还没说完,便从空中掉了下来。上面的故事与寓言,…  相似文献   

19.
严卫林 《师道》2006,(7):13-13
上个学期,我举行了“笑傲挫折”的主题班会。突然,有学生像吃了豹子胆似的杀了出来:“老师,你会笑吗?我总觉得初中老师不会笑,尤其是你,我们从未看到你在我们面前露出半点笑容,我们曾经怀疑过你压根儿就不会笑。”不是吗?为了给学生一种威严感,让他们对我服服贴贴,我一直恪守一个自认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对学生不能亲近,必须保持距离;对学生只能板着脸,不能称兄道弟;必须要让学生无条件服从,说一不二。否则,如果允许学生讨价还价,他们就会爬到你的头上。为此,我从不与学生多说一句话,在学生面前从来都是不苟言笑。学生也从来不肯…  相似文献   

20.
付出的快乐     
衣衫褴褛的小哥俩一个10岁,一个5岁,从农村来到城里讨饭。饥肠辘辘的他们来到一户人家的门口,这家人在门里说:“自己干活去挣了钱才有饭吃,不要来麻烦我们。”他们走到另一户人家的门口,里面的人说:“我们这里不给叫化子任何东西。”在好多家门口乞讨都遭到拒绝与斥责,兄弟俩很伤心。最后有一位好心肠的太太对他们说:“可怜的孩子,我去看看有什么东西能给你们吃。”过了会儿,她拿了一罐牛奶送给了小哥俩。兄弟俩坐在马路旁,像过节一样高兴。弟弟对哥哥说:“你是哥哥你先喝!”他半张着嘴望着哥哥,用舌头舔着嘴唇。只见哥哥睁大眼睛看着弟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