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经济发展一方面带动了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一方面也对教育提出了适应性和促进性的要求,这些要求归根结底集中在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劳动者素质的问题上。面对这一根本性问题,就要改变教育滞后于经济建设需要的现状,必须引导其向有利于经济建设的现代化方向发展。因此一些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较发达的内陆地区,在基础教育基本实现“两基”达标之后,结合市  相似文献   

2.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渐在沿海地区集聚,沿海与内陆地区人均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本文认为,我国目前的经济活动高度聚集在沿海地区,是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促使下形成循环累积过程的必然结果,主要表现为沿海地区工业部门不断吸纳内陆地区劳动力的过程,也表现为不断吸纳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旨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改革资源税、鼓励高学历人才到内陆地区创业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浅析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胡引生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举世公认。与沿海地区相比广大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则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滞缓性。这固然与我国地理环境、工业布局、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一定的关系。但是,...  相似文献   

4.
试论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想是在总结我国建国后区域经济布局历史教训基础上,在改量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并逐步成熟和完善的;在内容上,它强调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然后带动西部内陆地区共同发展。江泽民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则是对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想的  相似文献   

5.
内陆开放是区别于沿海沿边地区开放的一种新型的开放形式,是内陆地区在对外开放中逐渐形成起来的,推动和帮助内陆地区走向世界的一种模式创新.这种创新既是对内陆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阶段性成就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今后一个时期内陆开放路径的进一步探索.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内陆开放模式创新应立足于内陆客观实际和发展要求,在调整经济结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分工组合、整合全球要素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努力为内陆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6.
“三线”建设是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鉴于当时我国周边局势日益紧张,在中国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开展的一场以备战为中心、以军工为主体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三线”建设遏制了美苏对我国的战争威胁。维护了民族独立、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不过在当时国防和政治目的指导下,“三线”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7.
三线建设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末,鉴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在中国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开展的一场以备战为中心、以军工为主体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甘肃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及资源条件,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之一。回顾这段历史,理性地分析甘肃三线建设的得与失,对我们当今的经济建设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施西部开发,有两个历史经验可资借鉴,一是前 30年的发展经验,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发展经验。从新中国成立到 1 978年,中国实行的基本上是以地区间平衡发展为目标的内陆地区重点发展战略,国家建设投资重点主要在内陆地区,区域经济布局经历了一次明显的西移,拓展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内陆地区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为内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对我国区域经济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从国民经济总体看,内地与沿海经济发展的差距并未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其中原因十分复杂,最根本的问题是,五六十年…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末,由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在中国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开展的一场以备战为中心、以军工为主体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甘肃因为有丰富的资源条件、复杂的地形状况及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三线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省份。回顾这段历史,理性地分析甘肃三线建设的得与失,对我们当今的经济建设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辽宁沿海经济带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六城市,随着辽宁雀开发、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六城市凭借自身沿海的优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对辽宁沿海与内陆地区经济实力对比关系演变的实证考察。我们发现辽宁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已经逐步超过内陆地区。对这一结论我们给出了相关的分析与解释.并提出了促进沿海与内陆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是贯彻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在"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应主要从新农村、人才培养和闽台经济合作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城乡收入差距和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VAR模型,利用福建省1978-2005年的年度经济数据,并引进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分析福建省城乡收入差距和金融发展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金融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正向的交互响应作用,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外资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福建省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便提出利用外资加速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并付诸实践。20余年来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取得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一些经验,这对经济落后区域如何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总结现代和近代福建沿海港口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以及借鉴世界开发史上铁路的作用 ,结合福建提出的构建战略通道的任务和从福建山脉阻隔、腹地狭小、多深水港湾的基本省情出发 ,提出建设出江西省的铁路大通道 ,重点开发三都澳和湄州湾 ,以港兴市 ,积小成大 ,逐步实现福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相似文献   

15.
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是贯彻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在“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应主要从新农村、人才培养和闽台经济合作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6.
闽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地缘环境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闽文化是中国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兼具中原内陆文化和沿海海洋文化的特点,文化全息图景的多元性特征极其鲜明。本文从文化内涵和文化的时空格局等方面诠释了闽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并探讨分析了地理位置及地缘经济、生态、政治环境对其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三明——沙县市县一体化战略是福建内陆城市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内容。实施三明——沙县市县一体化战略,核心是“城市空间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重点是“潜力用地挖掘”,实质是“以区域为基础,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福建省内陆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经济结构还不完善、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科技实力较弱等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福建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在综合分析90年代以来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对"十一五"期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做出合理的预测并提出了若干需要注意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福建山区有较大发展,但又面临一些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协调这些关系对山区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讨论协调农民可持续生计与全面发展的利益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利益关系,并建立沿海地区与山区利益协调机制,这可为政府发展山区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ESDA的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福建省各县域1995—2005年的人均GDP为背景数据,采用空间数据探索分析方法(ESDA)对福建省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福建省县域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县域经济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并且表现为起伏变化形式.最后对福建省县域经济进行局域自相关分析,揭示了闽西和闽北地区经济低增长县域的空间集聚数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