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毕业生逐步进入人才市场,开始改变“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这一新的课题在毕业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使毕业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针对毕业生思想的实际,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一、师范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违约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正从国家计划分配逐步向自主择业转轨,从“计划调节”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阶段,“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思考省教委人事处胡燕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大学生分配“统”和“包”的格局,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做好过渡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迎接高校毕业生就业体...  相似文献   

4.
一、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要在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毕业生就业等环节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5.
王保义 《江苏高教》2000,(1):116-1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已由国家“统分统配”转变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随着人事制度、招生就业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改革师范就业机制,让师范毕业生走向市场已成为必然。 1.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师范生就业市场化提供政策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毕业生就业政策已由昔日国家“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转变为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落实就业单位”。通过几年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吉林工业大学自1993年首次通过举办毕业生就业市场“推销”毕业生开始,连续9年使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有7年在98.5%以上。高校毕业生是国家花大力气培养、造就的专业人才,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重要力量。科学、合理地使用高校毕业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对毕业生就业逐…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1992年下半年成立的。在教育部学生司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具体指导下,我们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深化的需要,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使就业指导服务在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日益加强。“中心”已不仅是连结供需双方的“纽带”和“桥梁”,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逐渐由“包当干部包分配”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模式转变。为适应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以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进入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国家明确规定,高校毕业生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迈入大众化,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不少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困难。因此,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改革力度,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各级政府和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教育部于近日发出了《关于停止使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启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的通知》,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都发生相应变化,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变化,由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的老模式发展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新办法。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必然要引起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与不适应,因此,当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教育,面临着新的任务。 一、新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教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还将逐步由“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向“自主择业”过渡和转化。这种新的就业、择业形式,加重了毕业生就业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各个领域改革的深入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分配”模式是当务之急;实施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共同作用的“双向选择”就业方式,逐步推行市场调节的“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从而实现毕业生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已是势在必行了。  相似文献   

12.
对实施“中期改革方案”的认识与思考东北师大谷国峰,刘建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给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呼唤适应时代需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大学...  相似文献   

13.
浅析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与此相应,毕业生体制也逐步由“计划”走入“市场”。毕业生就业工作由“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带动了人们就业观念方方面面的转变,也引发了长期居于毕业生就业工作主导地位的“政府”职责的微妙变化。于是,围绕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4.
并轨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高校全部实行招生并轨制度改革,并轨后毕业生的就业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过去的“双包”逐步变为“双自”,高校就业主管部门要适应新体制新形势的要求,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发挥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规范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和有序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也从计划分配逐步转向“双向选择、供需见面”,走向毕业生就业市场。开辟毕业生就业市场,实行“双向选择,供需见面”,克服了过去计划分配中用人单位“想要的要不到,不想要的硬给你”的弊端,为用人单位挑选人才提供了一条最佳捷径,需要什么专业、什么层次的人才,用人单位可以自己确定。毕业生也可根据所学专业及特长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可以说毕业生就业市场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也将培养人和使用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了,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可通过毕业生就业市场直接反馈给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已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部分毕业生及毕业生家长对“双向选择”就业形势感到不适应。因此,当前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主动适应市场需要,显得越来越重要。那么,如何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毕...  相似文献   

17.
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柳太平毕业生就业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都说毕业生就业难,难在何处?为什么难?本文结合毕业生就业工作谈几点意见。一、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1、大学生的成才与择业日益自主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从原来的“统包统配”的计划分配模式逐步过渡到“不包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毕业生就业逐渐呈现出就业机制市场化.就业渠道多元化、就业指导专业化和就业关系合同化的特点。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非常重视产品的销售,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就业。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会各界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80年代中期,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两校首先推行双向选择就业改革试点。1993年,又明确在直属院校中全面推行“在一定范围内毕业生通过供需见面与双向选择”的就业方法,从此,由国家“统包统分”的计划模式逐步向“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中的“双包”就业模式正逐步被“双选”的新就业模式所替代。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大增强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但由于对毕业生流向,对用人单位取向失去了原有的控制,导致一方面毕业生无单位,另一方面单位无毕业生,这种现象正逐步成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一个突出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