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朱熹经学阐释的特点是通经以明理。中国传统经学的“权变”思想是朱熹注重义理阐释的经学依据,朱熹正是以此为思想基础.综合汉学与宋学,创新儒家经典,从而形成了新儒学——理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自孔孟以来就以为世事人生服务为立足点,可是自北宋以来新儒学的产生,却出现了十分复杂的局面,这种新儒学,我们称之为"理学"。所谓"理学",就是援佛、援道入儒,使传统儒学融入了一些佛、道的思想成份。许衡理学思想博大而精深,且亲躬教学实践,能够深入浅出。他的理学思想有导引北方思想潮流、指导社会实践、普及道德修养的作用。许衡的理学思想相比朱熹的"虚",更多带有实学倾向、内外交汇。  相似文献   

3.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所谓理学,实质上是一种道德哲学,即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终极目的的哲学。而这一哲学在文学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即朱熹提出的“思无邪”原则。这一原则代表着一种具有新的时代意义的价值标准,即朱熹道德哲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也就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朱熹正是根据这一新的价值标准,对《诗经》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重新的阐释与评价,建立了一个新的道德批评的模式。这个“以  相似文献   

4.
理学又称道学。宋代理学,是宋代儒学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注重训诂制度;宋儒则附会经义而说天人性命之理,故称理学。宋代理学产生于10世纪,最重要的理学家有周敦颐、张载、程颗、程颐、朱熹、张(木式)等。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宋史》辟有《道学传》,为24位理学家立传,占四卷篇幅。部分理学家另列入《儒林传》或《隐逸传》。入《道学传》的闽籍理学家7人,即游酢(建阳人)、杨时(将乐人)、罗从彦(南剑人)、李侗(剑浦人)、黄干(闽县人)、陈淳(龙溪人)、李子方(邵武人),约占《道学传》人数的30%,阵容相当强大。游酢、杨时与谢良佐、吕大临为程门四大弟子,号“四先生”。杨时先学于程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宋史,道学杨时传》)。颢卒,又学于程颐。杨时一传而至罗从彦,再传而至李侗,三传而至朱熹。黄干、陈淳、李子方等都是朱熹的弟子。“暨渡江,东南学者推时为程氏正宗”。“朱熹、张(木式)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同上注)。  相似文献   

5.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封建国家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有统治地位逾七百年。由于程朱理学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所以研究程朱理学对于进一步发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剔除糟粕、汲取精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刊组发了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振宏教授、哲学博士徐仪明教授、南开大学哲学博士杨仁忠副教授等专家学者的文章,就程朱理学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儒学思想体系的传承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里程碑式的标志,一是西汉时的董仲舒,他为确立儒学统治做了奠基的工作;二是唐代韩愈,他创立了道统说;三是宋代的程朱理学。宋代理学思想的形成,除了社会原因,还与韩愈和柳宗元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宋时儒道与佛教进一步融合。南宋时才显露的程朱理学是一些读书人追求的时尚。当时僧形儒语随处可见。朱熹推崇理学,他把儒学系统化定格到社会里,成了不可撼动的金科玉律。朱熹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后来七百年的封建社会。柳宗元是博古通今的大儒,他主张大中之道与韩愈和程朱理学都不一样。  相似文献   

7.
“鸢飞鱼跃”的其理学意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朱熹在彻底完成了逃禅归儒的转变,实现了一种质的飞跃后的表露;二是随着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的架构的完成,他以此来解说他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本体论。其中蕴含着朱熹丰富的理学思想,是其理学本体论的高度概括和浓缩;为了使他的深奥的理学思想更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朱熹在此采用了借“诗”(《诗经》)说“理”的方法,体现了朱熹以“理”解“诗”、以“诗”释“理”,即以哲学解说文学、以文学象征哲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儒学作为中国的传统哲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在这个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二程、朱熹、现代的冯友兰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不断探讨传统的理学、经学、心学等,使中国的文化更加系统、大众化。因为有他们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有充沛的活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只有对他们的思想深入研究才能对中国文化有真正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宋代中后期,朱熹、张栻等各立门户,理学呈现出鼎盛局面。理学逐渐成为宋代文化的主流思潮,与儒释道并称,发展到南宋呈现出繁荣的局面。随着理学逐渐发展,文人思想活跃,学派分立,传统儒学趋向于哲学,各种文学染上了较为普遍的理性色彩。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对辛弃疾产生重大影响,在稼轩词词学创作过程中,包含了对理学思想的初期接受到后期继承,将理学意蕴逐渐纳入词学中。  相似文献   

10.
类比推衍是儒家道德形上学得以建构的主要“逻辑机制”,从孔孟到董仲舒,再到南宋的朱熹,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建构都遵循类比推衍这一机制。类比推衍不仅影响了儒家人文逻辑的发展,甚至影响了儒学及至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它一方面使得传统儒学形成了一个重视和强调修身养性的传统,另一方面则在儒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构建着一个广阔的泛道德主义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1.
《宣室志》是唐代小说家张读的代表作,记写了大量关于神仙鬼怪妖狐的故事。不少故事与佛教相关,主要有宣扬佛教报应观、表现佛教神通和反映唐代佛教兴衰等。《宣室志》的这种佛教痕迹,主要原因:一是作者对自魏晋以来佛教影响中土小说创作传统的继承,二是深受唐懿宗尊佛的时代影响,三是受"小说世家"的家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曹植的《神农赞》《黄帝赞》等一系列作品将炎、黄二帝的形象分为圣人君王、神灵仙人、英雄领袖、典故人物四种。这些作品赞颂了炎、黄二帝厚生爱民的丰功伟绩,反映了曹植作为贵族阶层的炎黄观,暗合了他厚德爱民的思想,也寄托了他政通人和的愿望。同时,曹植创作的《黄帝赞》,为后世赞体确定了范式。曹植对炎、黄二帝的崇拜和赞美,反映出魏晋时期士人们的炎黄观和民族共同体观念,为炎黄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太谷学派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由安徽石埭人周太谷创办,曾活跃于山东、江苏一带,具有神秘色彩的民间学术团体。其创始人周太谷及各代传人在前人基础上对格物致知进行了阐发,自知生、养生、全生三个层面上形成了本派格物致知说的生命本位特色,丰富了传统格物致知说的内涵。太谷学派格物致知说,不仅在内涵上使传统的格物致知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而且在理论上也使传统的格物致知说提到了生命哲学的更高层次。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明代思想家李贽经历了近乎传奇的一生。李贽的生平铸就了他的人格。李贽《说书》两卷是其八股文的代表作,它们在八股文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在八股文的文献中属于珍贵的文献。李贽的八股文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李贽的八股文合乎儒家传统但不迷信圣人之言;始终坚持对于真理的追求构成了李贽八股文的思想基础;李贽将八股文与文学作品同等看待,主张八股文必须有澎湃的激情;保持纯洁的心灵是李贽的八股文具有勃勃生机的人格保证。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分析冯至在四十年代发表的以《十四行集》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旨在揭示出浪漫主义这一重要诗学要义在其诗歌中潜移默化的嬗变,并以此来说明外国诗人及其诗学理论对冯至的影响。可以这样说,1920年代兴起的中国新诗中的浪漫主义在1940年代并没有消失,而是隐秘地被诗人们以现代主义的技巧和手法表达出来。诗人冯至的现代主义诗歌就是一个蕴含浪漫主义因子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6.
以同时代诗人李金发、徐志摩的创作道路为立论起点 ,依诗旨选择和诗艺主张两方面的比较 ,辨明他们所受西洋诗影响和对社会人生的不同取向及对待中国诗歌传统的不同方式 ,进而从想象暗示、音乐性、语言等角度揭示他们诗歌创作的异同与得失 ,以重新认识李金发及他所开创的象征诗派的诗观诗艺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史学中一直沿袭着秉笔直书的传统,历代史家更是把秉笔直书作为撰写历史所追求的目标。传统史学中的秉笔直书思想又是伴随着历史学一起发展的,它经历了"书法不隐"、"据事直书"、实录、直笔的发展历程,而且,在这一历程中附加了史家的主体思想,承载了史家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观是贵中华、贱夷狄的民族观、国家观,经常会给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带来巨大的思想负担。金代统治者对待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有着独特的演化,表现在实施一系列重大的举措来淡化"华夷之辨"思想,对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贽虽非道家人士,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李贽思想的道家内藏主要见于:李贽“童心说”内藏道家蕴涵,“童心说”直接受到老庄思想影响;李贽行为任性自然,传承于老庄悠然率性之本色,有道家风格;李贽思想的平等观,与道家学说如出一辙;李贽对传统封建统治思想的强烈批判,直接发扬了老庄的批判之风,他是道家批判精神的实际践履者;李贽大无畏的生死观不仅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过庄子“过隙人生”、“悬解”等理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涉及“脂批”的红楼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应澄清所谓“脂批”中,哪些是后人之作或辨别何者确是当时人之“脂批”.把不属“脂批”者排除后再考虑是否批者和作者看法一致,才是判断“脂批”价值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