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反讽的三个层面——修辞反讽、戏剧性反讽、哲学反讽——探讨《爱玛》的反讽艺术,表明《爱玛》是一部具有深刻的反讽张力的好小说。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狂人日记》最早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对其作初步的探讨,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一)一九一八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空前的划时代的作品。《狂人日记》出现以前,国内的文苑无论是期刊或报纸还基本上是文言文一统的天下,还没有出现过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崭新意义的新文学创作小说,还没有出现像《狂人日记》这样,以“先觉之声”来“破中国之萧条”郁勃激宕、具有积极战斗意义的新文学“白话”作  相似文献   

3.
关于《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问题,一直是鲁迅研究争论的深层次焦点之一,也是其难点所在。由此切入,对所谓“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这一几乎成为定势的说法提出质疑,从美学、文化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重视角和层面,就《狂人日记》文本建构的创作方法、象征、形象、语言等焦点、难点问题,进行综合阐释,揭示其“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的美学特征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巨型收音机》是美国20世纪著名小说家约翰·契弗最有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这篇作品中的反讽艺术进行分析,以探讨作家这一叙事技巧在表现主题和体现作品的艺术价值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一年第四期上,梅孜同志提出了《狂人日记》不大适宜于作语文教材的意见,他的理由有三:一曰表现形式独特、思想内容深刻,青年学生难以理解;二曰许多研究者看法分歧,给教学带来困难;三曰鲁迅先生自己“曾反对过将自己的小说采入教科书”,“最不愿意的是有人给小孩读《狂人日记》”。如果以梅孜同志的这三条为标准决定教材之取舍的话,那么现在选入初中、高中语文课本的鲁迅的许多作品都不大适宜于做教材。思想深刻就不能作教材这一点,一眼就可以看出是站不住脚的,姑且不论。就拿表现形式独特这一点来说,《阿Q正传》独不独特?《孔乙己》独不独特?《药》、《祝福》独不独  相似文献   

6.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对反讽手法的高超运用技巧。在早期的重要作品《死者》中,乔伊斯糅合了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以揭露爱尔兰人灵魂的僵化和麻痹。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服务于作品的表层文本,为主题的展示起了铺垫作用;而结构反讽产生于“死者”的象征意义,彰显了故事的深层主题。表层反讽和深层反讽的交错使用赋予了文本意味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三年,鲁迅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时写道:“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果戈理的作品,不仅在思想上对鲁迅有所启迪,而且对鲁迅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我从构思、形象、心理描写三个方面,把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和鲁迅的《狂入日记》加以比较,从中可看出鲁迅是如何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山祖和奠基人。《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杰出的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之作。正如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所说的:《狂人日记》的发表,“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这里“表现的深切”是指小说思想内容而言,是说《狂人日记》所表现出来的反对封建主义的  相似文献   

9.
果戈理的作品以揭示下层人物命运和巧妙运用讽刺著称,对鲁迅产生了重要影响,后者的同名作《狂人日记》在借鉴果氏作品的同时,在主题、结构、修辞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突破,然而却在肩负社会使命的同时弱化了作品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0.
诞生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红楼梦》与《狂人日记》,他们的思想价值取向,分别构成了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远传统与近传统。两个作品的思想倾向的首要方面是反封建,但着眼点和支点不同,就主要方面而言,《红楼梦》以百科全书的规模,从封建的生产关系入手,其批判的主要支点是对封建制度文化“吃人”本质的揭露;《狂人日记》的着眼点是封建的意识形态,其批判的支点是对封建精神文化反人道本质的揭露。两个作品反封建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解放”,但《红楼梦》追求的是人的社会地位与生存方式的解放,《狂人日记》追求的主要是个体精神的解放。《红楼梦》要解放的人主要是青年女性,《狂人日记》要解放的人主要是孩子。两个作品都揭示了家族内部的反叛力量与家族的矛盾,但两个作品对家族内部反叛力量与家族关系的认识不同。《红楼梦》中家族内部的反叛力量与家族是“剥离”的关系,在剥离中凸现了反叛者的反封建性;《狂人日记》中家族内部的反叛力量与家族是紧密相连的关系,在联系中显示了反叛者反封建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相关反讽理论,分析了简。奥斯丁的著作《傲慢与偏见》其中的反讽言语行为,并且把有关体现反讽艺术的典型中英文例句加以对比。传统上,反讽被定义为:“字面上说的与心里想的完全相反”。在传统定义的基础上,现代语用学把反讽分成四大类:陈述性反讽修辞法、指示性反讽修辞法、约定性反讽修辞法和语用性反讽修辞法。  相似文献   

12.
从某种意义上讲,《狂人日记》能成为我国现代文学上第一篇成功之作,除其深刻的内容之外,与日记体的应用也不无关系.正如茅盾所说:"至于在青年方面,《狂人日记》的最大影响却在体裁上;因为这分明给青年一个暗示:使他们抛弃'旧酒瓶',努力用新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1918年8月20日,鲁迅在给好友许寿裳的信中,谈到发表不久的《狂人日记》,为后人提供了一把启开这部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的“钥匙”:“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然知者尚寥寥也”。①要恰切地把握《狂人日记》的思想命意,必须从鲁迅这个“自白”式的创作动机出发,挖掘作品的深层寓意及其内在联系,这里的关键在于要充分理解“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丰富内蕴。  相似文献   

14.
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具有特有的艺术魅力,这是与其对反讽艺术的成功运用分不开的。《好大一对羊》的反讽艺术主要表现为四种形态:言语反讽、情景反讽、视角反讽和结构反讽。小说正是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反讽叙述来进一步凸现了主题。  相似文献   

15.
《白话》是徐坤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典型代表。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似乎总是与反讽联系紧密,两者的结合也使文章尖刻而发人深省,并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意味。《白话》中作者通过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总体反讽等反讽类型举重若轻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挣扎和生存困境,这三种反讽类型在徐坤小说《白话》中运用自如,一方面增加了文章可读性,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精英文化的消解。也因此,《白话》奠定了徐坤小说反讽的修辞策略,在其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兰斯顿.休斯是美国当代杰出的作家和诗人,其《救赎》一文中记述了“我”在快到13岁的时候获得“救赎”的经过,线索单纯,内容简单。它之所以会勾起人们对之持久的热情,主要得益于作家休斯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反讽艺术。这种反讽在作品中表现为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和浪漫反讽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7.
反讽作为文学批评术语具有多义性和难解性,从反讽的角度解读鲁迅的小说,在鲁迅研究界只初见端倪。作为鲁迅讽刺艺术经典之作的《肥皂》,可以依据反讽所具有的双重意义结构,从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总体反讽三个层面上进行观照。  相似文献   

18.
一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狂人日记》的主题,而且显示出《狂人日记》在思想内容上与欧洲各国反封建文学迥然不同的特色。我国“五四”前夕的反封建主义斗争,在思想文  相似文献   

19.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举世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经典著作,在西班牙文学中被誉为"当代的<堂吉柯德>",<白鹿原>是我国当代作家陈忠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具有"史诗性的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风格的巨著",这两部文学巨著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反讽的修辞策略.本文拟从反讽修辞这一角度,考察两部作品在反讽修辞的运用上所体现出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狂人日记》多重意蕴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狂人日记》,就其显在结构和表层的社会意义而言,是一篇“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控诉书,就其隐在结构和作的主观心灵投射而言,它又是一篇忏悔和绝望之作。运用本细读和传记批评的方法,可对其复杂的意蕴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