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祝申 《兰台世界》2023,(3):123-127
“中日合办事业”是近代日本帝国主义对旧中国进行侵略的重要方式。1895年至1914年是“中日合办事业”的高速发展时期,中国东北地区是“中日合办事业”的重要区域。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所谓的“中日合办事业”,通过资本输出、政治渗透、军事威胁、资源掠夺等手段攫取侵略利益。剖析这一典型,有助于揭示近代日本对华侵略的手段,深刻认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实质危害。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情报学中的历史研究方法,就近代日本对中国的文化情报搜集活动进行总体分析,提出诸多创新性见解,表明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殖民战略的重要一环,并在学术思想史意义上构建了近代日本式东方主义.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中华民族饱受外国侵略,外文档案在政治、外交、商业贸易等各个领域广泛涌现。这些外文档案记录了这一特殊时期我国重要的外事活动,反映了外国在华机构、社团、企业的原貌和社会活动,翔实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阴  相似文献   

4.
事实上,当中国资本已成为全球资本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中国在全球租借港口码头,保护中国资本和人员顺理成章。从现实反观历史,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帝国主义在中国",应该以一种理性精神重新审视近代中国的发展一直以来,我们在讨论近代中国历史时,把一部丰富多彩的近代中国变革史简约为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对于对帝国主义的分析,以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就是资本输出,就是用资本对后发展国家进行疯狂掠夺。于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成为一个批判性最强的题目,只要探讨这个问题,无不将注意力放在外国资本  相似文献   

5.
鲁艺 《山西档案》2006,(1):48-50
“满映”的全称是“满洲映画协会株式会社”,这是日本侵华期间在东北长春经营的远东最大的电影制片厂。1937年成立,机械和技术人员多从日本输入。利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日本人拍摄了不少所谓的“娱民映画”、“启民映画”和“时政映画”,宣传日本和伪满洲国国策,美化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奴化中国人民。这里实际上是“二战”时期日本在国外设置的最大化侵略机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华侵略步步加深,中国民众自发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购买国货成为民众自觉的爱国行动。一时间,洋货尤其是日货没人购买。当时国货在广告宣传上颇具爱国特色,下面列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7.
“支那”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中国人自己一般不用。由于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称中国为“支那”,人们普遍感到这是一种蔑称。其实它的本源是英文China的音译。一说China为古代外国对中国的称呼“秦”的音译,又一说China在英文里为瓷器,说中国盛产瓷器,有人便以其作为中国的代称。  相似文献   

8.
戴建兵 《历史档案》2006,(2):133-135
外债是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金融国际化的一种表现,是指以附加利息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它是一种国际信贷,是指国际间所发生的一切借贷的总称,包括各种贷款、信贷担保、发行债券等。鸦片战争前,中国以“天朝无物不有”的泱泱大国而自命,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外债理念和实践,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即使有微不足道的对外经济往来,也多是从朝贡关系上去展示皇朝的“富有甲天下”。1853年,中国举借了第一笔外债,之后外债逐渐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构成部分。总体来看,外债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入的主要形式,它与近代中国政治、外交、社会、经济各方面均有密切关系,因此,近代中国外债史,历来受到学术界广泛的重视。马陵合教授的新著《晚清外债史研究》是这一研究领域视角新颖、用力深厚的又一成果,也是作者10余年外债史研究的结晶。  相似文献   

9.
王雪驹 《现代传播》2023,(12):40-47
日语“情報”一词即指情报、信息,这指涉了两者的同义关系。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情报、信息、新闻三者之间本身存在着共通之处,近代日本间谍即与日本在华新闻活动密切相关。1886年,日本军人荒尾精创办了日本在华首个正式情报据点汉口乐善堂,展开了对华情报调查活动。汉口乐善堂的日本间谍将“办报”作为“集体行动形式库”,加入东亚同文会所,通过办报刊延续其情报生涯。将汉口乐善堂情报活动纳入日本在华报业活动中予以考察,可厘清近代早期日本在华报业的人际网络、地域分布、情报属性的历史语境,也充分证明了近代日本在华报业的性质、特点、走向与日本对华战略在结构性关系上的共存一致。  相似文献   

10.
报人在近代日本对华情报活动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从现存资料来看,日本政府并未有意培养报人从事对华情报活动,而近代在华活动的日本报人大多是主动为当局充当间谍,从而形成了人类情报战史上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本文在对近代日本报人对华情报活动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试图从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两方面分析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认为这首先源自武士道传统对忠诚的推崇,其次是报人团体的自我驯化与传承,再次是近代屡次对外战争成功的刺激,最后是政府的奖掖与鼓励,最终造成了这种特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明治维新后,日本确立了近代专制主义君主立宪制,即近代天皇制。在对外侵略扩张中,日本侵略以极端自私偏狭的民族主义,犯下野蛮残暴的违反人道罪、破坏和平罪。天皇处于统治结构的核心,具有“神皇一统”的至高权威,不仅庇护和怂恿军国主义势力膨胀,而且亲自决定“国策”,发布诏书,动员战争舆论,任用积极对外侵略的总理大臣和主战军阀。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全境,随即将东北经济纳人战争体制,对东北工业实行垄断性经营。为了不断满足侵略全中国和东南亚的急需,日本一方面对东北人民敲骨吸髓、聚敛可以搜刮到的一切财富,作为原始资本,投人到工业中去;另一方面从其国内向东北大量转移资本和机器设备、在东北建起强大的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据专家估计,到抗战末期,东北工业生产总量已经超出日本本土之上。  相似文献   

13.
杨建中 《山西档案》2003,4(4):38-40
193 5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华北事变 ,中华民族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华北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之一 ,当时包括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 ( 1 95 2年撤销 ,原辖地划归河北、山西两省 )、绥远(现属内蒙古自治区 )五省和北平、天津两市。在寇深祸亟的形势下 ,拥兵自重的地方实力派阎锡山 ,在其苦心经营多年的山西受到日本侵略直接威胁的情况下 ,也面临新的抉择。本文仅就阎锡山拒绝日本“华北自治”问题作一简略的探讨。一、日本对阎锡山的拉拢日本政府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 ,1 93 1年 9月 1 8日 ,日本驻中国东北的…  相似文献   

14.
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曾先后发动或参与了四次对华侵略战争,并趁机进行文化侵略,尤其是对我国图书文献资源进行了大肆破坏与掠夺,使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遭受了巨大损失。近年来,学界对涉及这一主题的新闻报道、统计资料、公私档案等第一手资料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对日本在华掠夺图书文献的政策、事件、机构、方式、数量与影响等进行归纳与分析,建立了日本对华图书文献劫掠史的基本脉络。本文分五个议题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1时间和地域,2组织机构,3劫掠方式,4图书损失数量,5文献保存活动。利用日方史料和第三方史料开展日本对华图书文献劫掠史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表3。参考文献51。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一直很紧张,抗日战争后尤甚。如今两国的冲突仍是不断。中国人一直停留在日本对华侵略的阴影中,提防日本,我们对日本也是所知甚少。但是,我们又都在强调日本是一个很优秀的国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了解日本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探讨“中国教育史”学科教科书百年来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经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拟分为五个阶段来考察本学科教科书发展概况。 一、清朝末年的教育 史教科书 (1900—1912)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了对华侵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腐败的清廷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开始推行所谓 “新政”,教育改革是新政措施之一。1902年和1904年,清政府分别颁布了“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明确规定在师范学堂开设“…  相似文献   

17.
在国际关系史上,由于战后处理的“烂尾”化导致地区政治周期性紧张和国民负面感情郁积而成为问题者,唯一就是东亚的日本与中国、朝鲜半岛之间。日朝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停滞本身乃“烂尾”的缺陷部分;而日本与中、韩两国由于战争责任衍生的“历史问题”、民间索赔问题发生的纠葛,则是这一“烂尾”的溃疡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常感叹“战后还没有终结”,  相似文献   

18.
书讯     
《100个理由:给日本也给中国》 胡平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年9月出版/定价:28元 本书全面展现了中国和日 本这两个在文化和地缘上相亲 相近的国家长达千年的交往历 史、现状及未来的走向,并从文 化的角度分析了众多历史表象 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全面揭示 了日本文化的复杂面貌。胡平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近代以 来中国落后于日本、甚至被日 本侵略的深刻原因,以及至今 日本仍对其侵华的历史事实闪 烁其辞的深刻原因。作者认为, 在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 和日本都必须跨过对方这道门 槛,所以“中国能找到100个理 由谴责日本,中国更能找到100 个理由与日本和平相处”。  相似文献   

19.
今年5月5日为马克思诞辰180周年纪念日。现分析一组马克思有关中国问题的新闻评论《新的对华战争》(发表于1859年9月)的写作特色,以志纪念。 1856~1860年,英国为进一步扩大对华输出,开拓中国市场,借口“亚罗号划艇事件”,联合法国,悍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远在伦敦的马克思对古老而又灾难重重的中国抱以深切的关注和同情,借为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之机,发表了四篇述评式的社论,无情揭露和严厉谴责了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颂扬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爆发以前日本在华举办的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七事变以前日本在我国台湾、东北甚至关内北平、上海、天津、广州等地都举办有图书馆.日本在华举办图书馆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一部分,这些图书馆在日本对我国的侵略和扩张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