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10月.一张由陕西省林业厅发布的,农民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在网络上一经发布即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公众对于照片的真假产生了普遍的争论.直到现在,政府部门依然没有给公众一个权威的结论.虽然华南虎事件已经淡去,但是它将政府信息公开提到了公众的视线中,不仅将政府信息公开的缺陷暴露在了我们眼前,而且为政府信息公开提出新的思考点.  相似文献   

2.
再论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与公众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和公众三者之间,围绕信息的发布、传播和接受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较之在正常情况下更凸现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汶川地震中及地震后,三者关系从总体上说呈良性状态,为学理研究提供了耐人寻味的正面典型个案。妥善处理三者关系,关键是政府向媒体和公众公开信息。关于灾难性事件的信息,公开比不公开好,及时公开比延迟公开好,主动公开比被动公开好,充分公开比有限公开好。这些基本道理已在关于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和信息发布中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国家环保总局率先制定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并将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这是在国务院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后,我国政府部门发布的第一部有关信息公开的法规,也是第一部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综合性部门规章。制定《办法》,是环保总局提高环保工作透明度、推动公众参与环保、保障科学决策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4.
时政     
政府信息应走在传言前面据长江日报,“广元蛆虫柑橘“短信已经发展成了全国性的公共事件。这起事件可以说是“传言“走在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前面。这些年,政府在信息发布方面受到的质疑不少。信息公开浓缩着政府自我变革的政治勇气,承载着公众对于政府形象的渴望,让人们不再从传言那里获知信息,让政府不被传言逼着走,政府信息公开应当也可以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5.
政府作为信息资源的保有者,是社会信息产生发布的供应商。政府信息公开如今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命题。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提高公众在线参与电子政务意识,因此,它也是各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一种重要体现。韩国作为亚洲第一个关于信息公开立法,并在全国实施信息公开制度的国家,本文以韩国信息公开制度为例以期对我国的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及的知情权是指宪法意义上人民对政府的知情权。知情权的产生又促使政府制定信息公开法 ,而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也是政治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已经成为现代民主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政府在实施信息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过程中 ,除了实施电子政府、网上政务公开等措施外 ,还有一项就是建立新闻发布制度。新闻发布制度在西方国家十分普遍 ,它是推动政务公开透明 ,增进政府与民众之间联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政府信息公开对档案馆工作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随着政府信息化的来临,政府信息公开,成为发展的必然。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府机构将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与行政运作过程中的各种信息,通过多种形式向公众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既给公众利用政务信息带来了方便,也给  相似文献   

8.
曾凡斌 《北京档案》2008,(10):28-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今年5月1日公布实施,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信息从此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并将一定程度上改变如今政府与公众信息的不对称状况,同时保障公众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以及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权。如《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理念:“政府是信息公开义务人,人民群众是信息公开权力人,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相似文献   

9.
论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公众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丁柏铨 《新闻界》2006,(1):9-11,8
《论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公众的关系》一文,以政府、新闻传媒、公众围绕信息公开传播形成的特定关系为切入点,对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并对灾难性事件中如何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以新闻传媒为轴心的信息发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阐述了灾难性事件中信息发布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公众响应情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此次调查以了解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响应情况为目的,其调查对象涉及十多个省市各地区各阶层的广大公众。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大致了解了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整体了解情况及所持态度,影响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了解及支持的主要因素,以及政府信息公开产生的主观影响等情况,并据此得出一些结论,望其能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进一步展开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面向公众选择的政府信息公开形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公众选择角度出发,通过问卷等方式,就公众对现有政府信息公开形式的主要选择、选择倾向、传播效果及接受程度等展开调查。针对调查中的传统公开形式缺陷,而现代形式尚存获取障碍;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形式规定匮乏,公众参与性不高;公开形式与内容关联缺失等问题,提出了面向公众实际,灵活选用政府信息公开形式,规范引导公众参与政府信息公开形式共建,依据公众需求,制度明确相应的公开形式等策略。  相似文献   

12.
1.来源的直接性与完整性。公众在机关档案室就能查阅涉及本机关全部可公开的政府信息,顺应了一般公众就近、直奔目标的办事行为习惯。另外,公众在查阅政府信息过程中若有任何问题,能直接寻求本机关内熟悉相关业务工作的工作人员的解答,提高了公众获取、理解和利用政府信息的质量和效率。2.内容的原始性和系统性。在归档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开掘政府信息宝藏 随着信息公开制度的推进和完善,政府将越来越多的经济信息向社会公开.但政府公布的经济信息相对于不同的社会成员具有局限性,具体表现为: 首先,政府发布的经济信息往往针对全局,不可能具体到某个企业或个人.对具体投资人、经营者而言,有相当部分信息难以"消化",难免会有雾里看花,远水不解近渴之感.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注定打下深刻的烙印—— 这是一次政府空前开放的应急处理,第一时间发布灾情,媒体24小时直播.不断召开新闻发布会……地震救灾信息的公开透明,堪称有史以来最快、最全面的一次.充分保证和尊重了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5.
案例调研:政府信息公开公众支持热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正式实施,为了增强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理念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公民利用政府信息的能力,促进对政府信息公开法规实施的公共监督,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开通了"政府信息公开公众支持热线",受到广大群众的热情支持.本文结合此项目的服务内容、工作形式,基于其所收集的数据资料等进行分析和探讨,阐述了对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公众支持服务的一些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孙敏 《新闻通讯》2010,(11):56-57
伴随《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以及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逐步建立,在应对备类突发事件、紧急情况、热点问题时,由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向各类新闻媒体提供发布的“政府新闻通稿”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线。  相似文献   

17.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了各级政府在公共图书馆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此举拓宽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的途径,为公众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了方便。黑龙江省图书馆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里。①政府、媒体和公众都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参与者。政府希望更好地公开信息,媒体要求更多地传播信息,而公众要求接受更全面、具体、顺畅的信息。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乔新生 《青年记者》2016,(16):77-78
4月底,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新闻发布工作办法》,其中明确规定政府要积极主动发布政府信息,主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为新闻采访提供便利和保障.值得注意的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地方政府规章规定了依法追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信息发布行政责任的具体情形,对“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无故拒绝、阻挠记者合法采访,引起不良社会影响和后果”,情节严重的可以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这样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把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具体化,它有利于保障新闻记者报道权,有利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20.
IT.com 《信息系统工程》2007,(1):I0015-I0016
【IT168专稿】勿庸置疑,政府信息公开有诸多好处,它不仅是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而且有助于促进政府和民众间的信任与合作,大大降低政府行政成本,还有利于公众参政议政。早在2002年国信办成立之处就着手起草《信息公开条例》,2004年发布的《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又明确了“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基本原则,但至今《信息公开条例》尚未出台。除了上海、广州等少数城市外,多数城市也没有把政府信息公开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甚至有意抑或无意地抵制政府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