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胜任力现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企业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评判和就业需求情况对于研究和培养学生胜任能力来说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指标。通过调查分析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从而为培养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调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企业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评判对于研究和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来说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指标。通过调查分析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从而为培养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当前培养和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措施包括培育其非认知技能,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引导和教育,形成正确的择业心态,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产学结合水平,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增强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等。  相似文献   

3.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与需求实现“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订单式”人才培养对于吸引企业共同参与高职学生培养,实现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并己逐渐得到学校、企业及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4.
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个时代背景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当地政府、高职院校、学生家长、学生等各方的主要焦点就是就业这个问题。文章从较深层次入手分析我国地方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就业能力现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以当地政府、企业、地方高职院校、学生多个角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清楚地意识到政府应该对培养就业能力在政策和经费方面提供大力的支持;学生在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应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去着手改进;企业要将更多的精力和经费投入到就业能力的培养当中去,将主动意识大力提高。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以来,商科类高职学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商贸类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对于促进其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企业对商科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进行了调研。并据此提出了加强商科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及现行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入市场准入的就业制度,将顶岗实习这一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准入制度对接.从市场准入角度出发,以构建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轴,梳理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资格,研究顶岗实习对学生学业与就业的粘合作用及政策制度,完善系统的、科学合理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政府、企业、学院、学生四方联动长效机制,创新项岗实习评价体系,着力培养学生适应职业需求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是现阶段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缩影。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外部环境来看,它是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共同作用形成合力的结果,从内部因素来看,它是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路径、就业价值观共同作用的反映。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积极因素,倡导通过切实有效的实践工作体验,加强对学生竞争意识和挫折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在现今严峻的充满挑战和竞争的就业市场中,端正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的核心就业力,推动最难就业季中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赵晓兰 《高教论坛》2013,(7):117-118,125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对高职会计毕业生而言,近的需求是就业,远的需求是职业发展,因此,高职会计教育要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以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为出发点,着重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本文通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探索,寻找可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使其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职业教育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要充分依靠和发挥行业的作用。主要对"发挥行业组织企业作用,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有助于拓展全新的校企合作高职人才培养途径,对于提升高职人才教育质量,创建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浩  张兵 《成才之路》2021,(11):8-9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顶岗实习作为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对于促进学生成才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将顶岗实习与就业联系起来,形成一体化机制,坚持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的深度融合,将职业教育与企业实际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采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又培养适应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人才。这无论对于学校、学生本人还是对于企业来说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工学结合在为高职院校的就业情况提供良好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高职院校必须依据工学结合的内在要求,不断变革内容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并取得好成果。  相似文献   

12.
马箫 《华章》2013,(24)
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企业是大多高职学生就业的归宿,而企业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评判和要求,对于学生管理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参照指标。企业对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育必须适应企业,适应市场,适应社会。高校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适应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软实力,对大学生就业及其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职院校是河南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特色专业建设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河南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能力培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地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河南地方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对于大多数旅游院校而言,学生在校期间综合职业能力的锻炼一直是困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因此,利用周边景区,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深入开展第二课堂职业活动,重视师生与周边景区的互动,是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前经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对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相对于高职旅游教育而言,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来顺应行业发展,并且迎势而上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加强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更为迫切,因此本文主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于高职旅游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创业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的的课程,加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增加学生就业几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文章从社会各行业企业对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出发,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不足,探讨在校企文化融合下学生在校期间职业心理素质培养途径:重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其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学生走出去,把企业请进来;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普遍的心理素质训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点,以高职学生为对象,通过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创新"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了解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不足,分析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高职院校、企业及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对策与措施,并特别阐述高职院校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当前,创业与就业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创业教育在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呈现出整体推进、形式多样的特色。创业教育在承担高职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评价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如何衡量创业教育在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与提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个亟待研究问题。本文根据麦克里兰博士的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了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教学模型,确定了创业就业能力评价的权重,进行了评价研究。研究为创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相关院校研究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20.
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品质的主要指标。职业教育质量与产业发展需求耦合的理论内生力,高职学生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供需差距的市场驱动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类型教育定位的政策牵引力,国际关注毕业生就业能力与职业发展的外部催化力,这四个方面促使就业能力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生长点。在产业革命持续推进就业能力需求变革的背景下,整合理论基础促进跨学科研究、转换研究范式加强循证教育研究、拓展研究视野更好地回应社会需求将成为未来就业能力研究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