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整体把握”之后,人们对“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格外重视,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操作,都有充分的体现。但从目前情况看,也存在着理解上的偏颇和运用上的失误,需要加以辨析和矫正。一、“整体把握”的运用失误1.顾此失彼,淡忘整体。学生在阅读时,常常看了后面忘前面。这是由于阅读时没有对文章从语篇的角度来把握,捧着文章就读,不看标题,不  相似文献   

2.
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稿)》提出“整体把握”之后,人们对“整体 把握”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格外重视,无论是 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操作,都有充分的体现。 但从目前情况看,也存在着理解上的偏颇和运 用上的失误,需要加以辨析和矫正。  相似文献   

3.
“整体把握能力”作为一种阅读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运用一定的策略,培养学生科学地养成这种能力。笔者试以张卫其老师上的批注式阅读课《珍珠鸟》为例,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杨志 《阅读与鉴赏》2008,(11):23-23
语文新课标指出:“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读懂全文,方能参透细微,解读一篇文章必须有个整体感知的过程。整体感知文章可以避免犯“一叶障目”的错误。落实整体感知要把握“三个步骤”和“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5.
高中新教材把文章教学的内容集中放在第一、二册 ,现代文阅读部分设置了 6项单元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 ,揣摩语言”、“把握文意 ,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提炼精要”、“整体把握 ,筛选信息”、“研究探讨 ,深入领会”、“分析评价 ,借鉴吸收”。尽管各有侧重 ,但都强调了“整体把握” ,把对文章作整体把握作为阅读理解的基础。怎样在教学中既避免对文章作割裂成几大块的肢解式分析 ,让学生在对文章的认识上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又能使学生深入文章内部 ,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选材、思路、语言和主题 ,准确领会作者意图 ,进一步理解文章丰富而…  相似文献   

6.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以下几个小窍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在有感情朗读中整体把握。有感情朗读,叶圣陶谓之美读,张志公谓之涵泳体味,朱自清谓之诵读。要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把握)”课文,有感情朗读是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激发兴趣,整体设疑,强化运用”三环教学法的实践,提出了巧妙导讲,调动学生“听、动”的积极性;多方设疑,使学生在解疑中理解和把握知识整体;强化语言运用,增强学生的听力和语感。  相似文献   

8.
从整体上把握人才的素质教育——谈我系学生素质模块化设计与课程分群管理陈晓剑古继宝在人才培养上,面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积累”与“创新”诸问题,我们认为他们之间既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也不能厚此薄彼,而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  相似文献   

9.
整体性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是十分普遍的,阅读教学的整体性一指在阅读教学中,实行整组备课,把握训练的整体,二指一篇课文或一个课时的教学体现整体性的教学原则。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整体。本文就后者(主要以六年制单册部分课文为例)谈谈怎样把握阅读教学的整体性问题。一、从破题入手,把握阅读教学的整体性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题目,可以略知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从整体上  相似文献   

10.
一、整体把握策略的引导《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教学中尤其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这里的“尤其”充分反映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 ,怎样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运用整体把握文章的策略呢?于永正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教学范例。他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始 ,紧紧地抓住“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 ,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 ,听不到他的声音了 ,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 ,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一句催人泪下而又充分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让学生反复朗读 ;然后 ,在学完“谈《水浒传…  相似文献   

11.
吕虹 《辽宁教育》2010,(3):34-35
传统语文教学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中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课文”即不离开“篇”的整体意思和主旨来分析课文,要始终把“篇”作为感知课文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杜绝繁琐分析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点深刻地阐明了阅读课文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全文。那么,我们通过哪些途径带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呢?我认为,要以“读”为手段,找准文本的特点,带课题疑惑感知、看课文插图感知、循文章主角感知、抓文本主旨感知。  相似文献   

12.
谢东 《现代语文》2006,(5):71-72
一 “整体把握”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重要理念,在标准中多次出现。综观几处具体的表述,可以发现,它的涵义并不一致,而是在两种意义上被使用。一种是指整体直觉的文章把握方式,也就是不通过逻辑的层层推导,而是涵泳沉潜于作品之中,凭借直觉,对文本整体作灵感式的体悟。一般认为,相对于印欧语系而言,汉语言是一种模糊的,有着极大自由和随意性的艺术语言,它长于暗示、隐喻,善于表达朦胧隐蔽的感觉、体验和情感;汉语的修辞崇尚“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追求以有限的文字包孕具有生长因素的深广意蕴;汉语意义的确定,需要在整个题旨情境的映衬下,靠语感和领悟来把握。因而,中国传统的文章解读,重整体感受和直觉体悟,这是汉语言的特点和中国人思维特征所决定的特有的解读方式,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整体把握”,所谓“整体把握能力”,就是运用这种方式来解读文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一、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正确把握语篇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只看到局部,以避免望文生义现象的产生。
  一、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正确把握语篇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只看到局部,以避免望文生义现象的产生。
  二、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对具体语境中的生词的词义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对具体语境中的生词的词义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运用语篇文本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任务型阅读”。
  三、培养学生运用语篇文本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任务型阅读”。  相似文献   

14.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总课题组组长詹万生教授指出:“德育实效性的根本基础是对德育时代性和规律性的把握和实践运用。实效性是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的目的和结果。我们要在德育实效性问题上求真务实。”德育活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性工程。大力加强德育活动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的重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鲍弢 《教育》2009,(10)
自从新课标提出"整体把握"之后,大家对"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格外重视,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操作,都有充分体现。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着理解上的偏颇和运用上的失误,有待我们斟酌辨析。"整体把握"的运用误区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这是由于没有对文章从语篇的角度来把握,捧着文章就读,不看标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相似文献   

17.
“空间与图形”作为重要的数学课程内容,其教育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在教学实践中,要整体把握“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求,注重探索、运用各部分内容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就课堂教学来讲,语文素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离不开阅读教学。词语是文本的基本组成,词语教学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词语的理解、积累与运用,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生物的变异”专题复习为例,阐述以核心概念为本的教学如何开展。教师引导学生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建构核心概念,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结构;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运用核心概念,实现思维高层次的认知整合。  相似文献   

20.
“之”这个词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也是最为灵活的词语之一。唯其灵活、多变,才使它在运用中产生了一定的难度。本文试图通过对“之”在使用方法上的介绍,让读者从整体上把握“之”在古汉语中的使用轮廓,更好地掌握古汉语知识,也能从一个角度了解汉语言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