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在田野考古中发现了一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市遗址。其中以平粮台城址为代表的一些城址已具备了高大的城墙、壕沟、宫殿建筑、祭祀场所、手工业作坊、排水设施等一系列文明因素,集军事防御、政治、经济、宗教中心为一体,明显不同于一般村落遗址的土围子,显示出城乡之间的差别。对照有关历史记载和神化传说,这些早期城址应是早期城邦国家出现的重要标志,华夏文明的起源应从这里去追溯  相似文献   

2.
龙山时代是城市的发展时期,迄今已发现龙山文化城数十座,其中河南地区占十一座,本文把它们分为缓岗和平地两类。平面形状为近方形或近长方形,面积都超过了一万平方米,一半都在十万平方米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一百万平方米。在登封王城岗东西并列城、辉县孟庄城址、淮阳平粮台城址、新密古城寨城址等城墙建筑中都应用了先进的版筑技术。这些城都是经过一定的规划而建造起来的,说明早期人们思想意识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结合史料和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石家庄城市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中山国建立的东垣邑。2400余年来,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石家庄在滹沱河南北两地经历了东垣(真定)-正定(真定)-近现代石家庄的城址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北方最早的粟作农业可以追溯到距今16000年的山西下川旧石器晚期文化,距今13000—9000年是中国北方粟作农业大发展的阶段。北京东胡林人类文化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这一发展过程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都城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它的产生是聚落演进的结果.作为政治活动的中心,它又是国家演进的产物.中国古都的起源在聚落形态上表现为从部落联盟中心的大邑逐渐演进到王权国家的都城,时间形态上表现为从三皇五帝时代的丘墟文明发展到夏商时期的都城,地域形态上表现为从黄河上、中、下游的广泛分布渐趋集中于中游的中原地区,建筑形态上表现为宫殿、宗庙等大型夯土建筑物的出现.随着宫殿和宗庙的出现以及聚落中心功能的加强,至夏、商两代,真正意义上的"四方之极",即政治、军事、经济、典仪及文化中心的都城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6.
“把一个棱长为0.4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一个长为0.8米.宽为0.2米的长方体钢坯,锻造的钢坯有多高?”这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道检测题。这一道题呵以让学生感受到“等积变换”的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明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起源的问题,是中国文明研究的最基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把握是理解中国文明在周孔时代所实现人文主义转折的关键.对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阶段的揭示指引我们达到这样的结论:气候很可能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燕赵文明的源头可追溯到距今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其后经过磁山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孕育发展,到商代时燕赵文明终于诞生。燕赵文明是当时较先进且连续发展的诸地方文明类型之一,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了OLTP到OLAM的发展以及与知识管理到知识发现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人类明的起源是什么?什么因素造成了东方与西方明体系的差异?这无疑是令人学一直感兴趣的问题。从“神话中的狼”出发,探索西方明的形成与发展足迹,通过对于作为神话中“化英雄”的狼来探索西方明最初的特点,或许可以接触西方明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河图洛书”源于先秦文献记载的神话传说,长期以来,其因特有的不可知性和神秘色彩,受到了历代文人、学者的重视,并给研究者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众多的推测。如,先秦的文化起源论、汉代的神道设教论、宋儒的哲学文本论等,在历史上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随着多科文化现象研究的蓬勃兴起,如何进一步认识和看待“河图洛书”.研究其与中原文化、河洛文化、水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关系,再一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一、“赋”名来源于《诗》“六义”之“赋”“赋”,作为文体的一种,其命名的由来,一般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来源《诗》之“六义”;一是按《汉书、艺文志》所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这两种说法究竟何是何非,尚需作一番认真而细致的考察。《诗》之“六义”,一见于《周礼》,再见于《毛诗序》,其内容为曰风、曰赋、  相似文献   

13.
对于黄帝国都的所在,学界至今众说纷纭,缺少证据可靠的定论。通过古代文献和三星堆研究发现,推定黄帝之都就在川西盆地。约5000年前,轩辕黄帝在三星堆一带建立了都城,并且统一了各个部族,使川西盆地成为第一个中国的中心。根据文字、城市、青铜冶炼作为文明的三项标准,川西盆地可能是中国文明的起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交往在中西奴隶制文明起源的作用中入手,说明大河灌溉并非我们长期认为的是中西奴隶制文明起源的主要原因。从交往的程度、范围入手论述了中西古代文明发展的共同点和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一)教育是最神圣而高尚的终身事业职业的本身固无所谓地位的高卑以及此善彼恶的意识,不过历史的过程里给恶习惯的遗响,自然而然的歧观士农工商及其他阶级的差等.我们是二十世纪具有科学头脑的人,同时还是有农工的身手,服务社会的精神的人;断不至视「士」为做官的阶梯,而视为经济压迫的「农工」该长此幽冥在地狱,死不足惜的奴隶,同时却崇尚资本主义下的拜金  相似文献   

16.
我编的《界趼人研究资料》一书,虽然于1980年4月出版,其实此书我在六十年代初期已经编成,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直拖了十多年之后方能和读者见面.书内共列吴趼人创作的长篇小说十九种,最末的两种就是《白话西厢记》和《海上名妓四大金刚奇书》.且说1962年9月,上海《新民晚报》报道了我在沪郊广肇山庄的"南海先友公墓"中发现了吴趼人墓,很快就收到了一封并不相识的周壬林先生的来信.周先生对我的这次发现非常高兴,知道我要编篡吴趼人的史料,表示亟愿支持,但因身在病中,寄来了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科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分析”,数学有“数学分析”,化学有“化学分析”,等等.而天文学直到19世纪中叶,研究的大部分都是有关天体的位置的测量和天体运动的力学规律等,什么时候天文学家才能进行“天体分析”,研究天体的本质呢?无奈,天体实在太遥远了,要对它们进行成分、结构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人和自然环境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将自然纳入人伦关怀的范围,社会发展要以相应的生态平衡关系为基础,要依赖社会内部关系和外部自然环境联系的状况来界定,人类必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只有在可持续发展观的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获得和谐的发展,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人人幸福".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变革和学术进展无疑是影响乃至推动学校历史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的因素。这是历史教育的基本原理之一。当前的学校历史教育如此,即便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学校历史教育亦概莫能外。笔者以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中民族起源问题为论述的切入点,旨在通过“纵”的历史考察,探讨国人民族起源观的变迁,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这一基本原理的认识,同时希望能对当前的学校历史教育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礼源于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后经周公等人改造而形成周礼。周礼含有对亲情的容许和肯定,这就是仁的精神的最初形式。孔子改造周礼,丰富强化了“仁”的内容,在仁和礼的关系上认为仁不能脱离礼,仁是礼的固有品质,礼是衡量评价仁的标准,仁学精神是“礼”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