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说:“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这句很平常的话却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它是郭沫若创作历史剧的一个总原则。它是郭沫若创作历史剧的态度、动机的表白,说明他高度重视历史剧的社会作用和剧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它规定或制约着史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方法。这一史剧创作的总原则贯穿于郭沫若史剧创作的全过程,是郭沫若史剧创作的深切体验和创作经验的高度概括,并获得重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郭沫若的这一概括也是我们学习、理解、研究郭沫若史剧的一把钥匙,对我们今天的史剧创作仍有着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历史上有无数光彩照人的人物,可歌可泣的壮举,治国富民的经验,为今天的史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何以艺术形象去再现历史的真实?怎样使无产阶级的史剧文学繁荣起来?郭沫若以大无畏的精神在史剧创作和理论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成为中国现代史剧文学的巨匠.本文拟结合郭沫若的创作实践,对其史剧观作初步探讨.郭沫若的史剧理论,大体上围绕着史剧、历史、现实三者关系这个问题展开论述的,这也可以说是史剧理论与创作的中心问题,我们探讨他的史剧观也就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是个深受外国戏剧浸染的中国现代史剧作家。郭氏自称早期的浪漫主义史剧创作主要是受歌德的影响,但由于他对歌德的借鉴是基于对歌德的一种误读,实际上更接近于“席勒式”的纯主观的浪漫主义。40年代以后,郭氏的史剧理论与实践发生了向莎士比亚式的客观性的转变,可是由于当时的历史语境和主流话语的导控,其表现手法又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莎士比亚。纵观郭氏后期的史剧创作,唯有《孔雀胆》是从精神实质上接近于莎士比亚的作品。本文试图从郭沫若的史剧观念与创作的衍变入手,论述歌德和莎士比亚对郭沫若的史剧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影响,从中探寻中国现代剧作家接受反应的一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为史剧创作了开辟了一条新路。他的史剧创作理论是与其史剧创作实践相伴而生的。他的史剧创作理论的特征有:1.借古鉴今,反映反封建的主题;2.把握历史可能性,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3.升华人物性格,深化史剧主题。  相似文献   

5.
田本相、杨景辉同志在新著《郭沫若史剧论》中提出:《历史·史剧·现实》是郭沫若“史剧理论的精华。这是一篇纲要式的文章,其他的文章可以作为它的补充、演绎和说明。如果把他的史剧理论加以概括,我们以为可以用他说过的‘失事求似’来命名。‘失事求似’反映出他的史剧理论的精神实质,体现着他的史剧理论的特点。”我同意在评价这个论点时必须找到它在郭沫若整个史剧理论中的位置,却不同意把它作为他的史剧理论的概括、精神实质的体现,也并不认为“失事求似”就是衡量历史剧成败得失的准绳。按照我的理解,“失事求似”在郭沫若剧论中只是一个仿造的词语,还不能说是科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在经过《屈原》、《棠棣之花》和《虎符》等一系列史剧创作的实践之后,为了回答对他的史剧创作历史真实的非难,也是对史剧创作的回顾和总结,他曾写了《历史·史剧·现实》一文,其中有几段这样精辟的论述: 说得滑稽一点的话,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 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 史学家是凸面镜,汇集无数的光线,凝结起来,制造一个实的焦点。史剧家是凹面镜,汇集无数的光线,扩展出去,制造一个虚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倾向,一开始,就是在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下,洋溢着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战斗激情,并且是建立在非常深厚的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的。从他二十年代的诗剧,到他四十年代的史剧,贯穿着一条红线,体现了郭沫若的革命浪漫主义及其发展的光辉历程。《女神之再生》奠定了革命浪漫主义的基础五四运动时代,郭老在国外学习,就开始了他创作的爆发期。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的推动,使诗人饱满的爱国主义热情达到了燃烧点。革命的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史剧艺术探索,在抗战时期走向成熟。这种成熟在史剧语言特性的探索及实践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在抗战史剧中,出于对史剧语言时代性的考虑,郭沫若提出了"古今共通语"理论并加以实践;出于史剧的舞台表演考虑,他提出了史剧语言口语化、音乐性要求并加以实践;出于史剧文学性要求,他注重史剧语言的情绪性特征并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9.
我们所以将郭沫若的屈原研究与他历史剧中的屈原形象放在一起研究,重点仍在史剧而不在历史.我们以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历史与历史剧的关系、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长期争论不休.而争论的重要原因是争论双方的角度不同.作为史学家多重视历史史实而忽视史剧的艺术特点;作为史剧家只侧重考虑艺术特点而有时候忽略了必要的史实. 郭沫若既是卓越的史学家,又是杰出的史剧家,他最有资格将二者结合起来.因此,以《屈原》为对象,探讨一下郭沫若是如何站在史学家的立场研究屈原,又如何站在史剧家的立场创造屈原艺术形象,这里面有些什么宝贵经验可供吸取,以利于社会主义史剧的发展,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是我国新诗的奠基者,其新诗流变分为五四时期、20年代后期、抗战至全国解放以后三个阶段。他的新诗艺术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有三:一是惠特曼雄浑粗犷的豪放诗风的深刻影响;二是严重混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三是自我独立意志的失落。以上三方面就形成了郭沫若新诗创作虎头蛇尾的尴尬结局。  相似文献   

11.
山东蚕丝业在近代约一百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兴衰过程。鸦片战争以后至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是其发展的繁荣时期,自三十年代起则进入衰落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渗透和侵略一直是影响山东近代蚕丝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来,对郭沫若历史研究成果的评述,以时间为序,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对早期史学成果的评述郭沫若从小受旧学的熏陶,尤受儒家思想和“离经叛道”的“今文经学”的影响较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就有研究的根底。在日本学医期间,他逐步接触到“近代的科学研究方法”,并“接近了近代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十批判书·后记》)这使他受到现代科学方法的洗礼。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下,他除了以主要精力从事诗歌、史剧、小说的创作和翻  相似文献   

13.
新批评与文本细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西方的形式主义批评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二十年代中期产生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 ;第二阶段是二、三十年代形成的英美新批评 ,五十年代一度称雄美国批评界 ,并产生广泛的世界影响 ;第三阶段是六十年代法国结构主义的兴起到八十年代后结构主义的出现。这三个阶段清晰地显示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一条发展线索 :就是由作者研究走向文本研究、由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本文所指的新批评 ,即处于这个过程第二阶段的批评流派 ,其得名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 194 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的标题。对于传统文学批评致力于作家个…  相似文献   

14.
三十年来,对郭沫若历史研究成果的评述,以时间为序。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对早期史学成果的评述郭沫若从小受旧学的熏陶,尤受儒家思想和“离经叛道”的“今文经学”的影响较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就有研究的根底。在日本学医期间,他逐步接触到“近代的科学研究方法”,并“接近了近代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十批判书·后记》)这使他受到现代科学方法的洗礼。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下,他除了以主要精力从事诗歌、史剧、小说的创作和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十四行诗的产生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20年至1928年《新月》创刊前,为蛰伏期,主要以理论介绍、作品翻译为主,间或有些创作,却缺乏影响。第二个时期为《新月》创刊至抗战爆发时期,系十四行诗的重要发展阶段。第三时期为抗战爆发后至40年代未,为十四行诗的比较成熟阶段。第四个时期为解放后徘徊潜流期。  相似文献   

16.
一郭沫若是杰出的诗人,又是卓著的史剧家。在1941年至1943年间,他连续编写了六个大型历史剧。他的史剧同他的诗作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艺术珍宝,而《屈原》尤其著称于世,是他史剧创作方面的最优秀的代表作。《屈原》写于1942年1月,同年4月首次在重庆公演,博得群众的热烈欢迎。《屈原》的创作和演出,是非常符合时代斗争的需要的。当时,全世界人民都正进行着一场  相似文献   

17.
一提到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我们不由得会想起卓文君的女仆红萧。这就如同一提到王实甫的《西厢记》,我们便会立即想到崔莺莺的女仆红娘一样。如果说,红娘是中国古典戏剧中一个婢女的艺术典型,那么,红箫便是中国现代戏剧中一个生动的婢女形象.研究一下这两个艺术典型的性格特征,及其历史意义,探索一下这两个艺术典型在创作上的内在联系,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郭沫若的史剧创作观念和创作经验,正确继承祖国文学遗产,自觉运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创作原则,搞好史剧创作,是不无神益的.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一直处…  相似文献   

18.
鲁迅对孔子颇含讥讽,郭沫若对孔子则大加颂扬。鲁迅将批孔与反帝反封建斗争、反击复古逆流、剖析国民劣根性相结合。他始终不渝地坚持批孔,但从未一棍子打死孔子。郭沫若对孔子的态度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几个阶段。二十年代初,孔子是同歌德一样属于“球形发展的天才”;到了中期,就发展为“共产主义者、大同主义者”,马克思的“老同志”;此后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初期的艺术功利观,表现比较复杂,因而也受到了不少的批评。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批评他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三十年代初,鲁迅在回顾创造社初期的文学主张时,也说:“创造社是尊贵天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专重自我,崇拜创作……与同时上海韵文学研究会相对立。”(《上海文艺之一瞥》)直到茅盾逝世前写的回忆录中,还认为郭沫若当时有“唯美主义的观点”(《回忆录》·五)。如何评价郭沫若初期的艺术观,如何认识鲁迅、茅盾对他的批评,对于我们研究郭沫若初期的文艺思想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创作了历史题材的诗剧、话剧、电影文学剧本共20个,是我国现代史剧艺术的开拓者,1936年即被鲁迅划入我国现代1在优秀的诗人”。“剧作家”之列,其史剧艺术很值得研究.早就听说湘潭大学何益明繁接同印沫若史剧艺术专后选修课很受求知被旺盛的葬事学于欢迎.最近读其根据讲稿整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专著《郭沫若的史剧艺术》(以下简称《艺术》),确感很有值得欢迎的份量。此书创造性地全面而深入发掘和论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奖学价值,在新的层面上弥补了以往对郭沫若史剧艺术研究的不尽.笔者读之,如人一个异彩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