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的趋势,必然给各国和各地区的文化带来冲击,多元文化的存在是世界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保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民族工作者面临的课题.教育对文化具有传承的作用,民族教育如何将民族文化世代传承下去,摆在了民族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本文就文化生态理论提出文化生态位的概念,有利于民族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地位,对优秀的民族文化如何发展和发扬具有明确的方法和目标,如何提高民族文化的地位,使之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具有可操作性.民族教育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羌文化是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支,却面临着羌语濒危,文化主体、文化传承“生态语境”缺失,文化传承行为严重失衡等现实困境.学前儿童是未来文化主体,教育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主要途径,学前教育是实施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关键期和重要期,学前教育中羌文化传承“语境”损毁而导致羌文化传承教育弱化.因此,塑造学前教育羌文化传承的“生态语境”,突围羌文化传承困境,实施学前儿童羌文化传承“叙事体验”教育,是学前教育羌文化传承的有效建设和重要驱动.  相似文献   

3.
新生态旅游文化与传统民间舞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历史性眼光看,中国民间舞蹈既融合了民族情感的重要特征,也是民族“文化理想”的基础。而在旅游文化日趋兴盛的当代社会,文化审美需求日益多元化,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精神特质也在多元的审美需求中产生诸多异化。“旅游文化”是拓展与继承传统民间舞蹈的重要窗口,如何在旅游文化中持续发展民间舞蹈,做到既能保护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特色,又使之适应“旅游文化”这一特定新生态环境下的文化需求,是关系到民间舞蹈传承与繁荣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地方性生态知识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适宜特殊生态环境的宝贵智慧,其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武陵山区土家族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主要是通过“纵向承继”与“横向传播”两种途径传承的,其传承机理大致可以分为教育内化机理、仪式强化机理、人际网络引导机理和外部制衡机理,这四种机理相互作用,共同构筑了一个承载着生态知识和土家民族文化的高度综合的文化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同一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中国,伴随着休闲经济时代的到来,生态博物馆呈现出多样化的现代生存模式。如何协调生态、人文、经济的关系成为了生态博物馆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我们迫切需求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实践。本文以黔东南地区民族文化和经济互动为例,着重探索生态博物馆如何担当起保护和传承当地民族文化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必须从其文化根性加以探究,从其文化根性去感受其生存之美、生态之美。中国各少数民族艺术之间尽管在许多方面可能千差万别,但是在关爱生态与各自生存所依的自然环境相适相谐方面,却是极为相同的。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中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可见出其独特的美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旨趣,则可给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以启迪。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化是人们应对生态危机的文化选择。它以生态理性和生态伦理为基点,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追求,是人类社会实现生态转型的重要文化资源。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发源于乡村,并内嵌于乡土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振兴”的发展目标息息相关,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面对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传承主体的乏力共生、文化本身的消解式微、传承方式的固化单一等现实挑战,有必要将“由谁传承、传承什么、如何传承”三个要素有效整合、综合发力。通过全面赋权传承主体,增强多元协同赋能的导向动力;通过多维激活传承客体,强化价值表达赋能的内生动力;通过数字化创新传承媒介,优化互动情境赋能的驱动力量。最终建构起生态文化“凝聚性结构”,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8.
“打油茶”是我国西南地区山地民族的传统饮食习俗,经过长期地继承和发展,如今在湘桂黔边民族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油茶文化,并已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生态人类学为理论视角,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发现,“打油茶”不仅是环境适应的产物,还是社会交往的媒介,能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交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山地民族“与天地和”“与人和”等生态哲学理念。深入挖掘油茶文化的生态哲学智慧价值,将其同现代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相对接,这对于油茶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与生态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胜浦三宝”是胜浦人民世代传承的山歌、宣卷和水乡服饰的合称。它折射出了传统胜浦生活的各个侧面,具有极高的民族文化传承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审美价值、民族交流价值。当今,由于胜浦由农耕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过渡,“胜浦三宝”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其生存状况堪忧,需要着力保护。第一,应该对“胜浦三宝”的物质部分进行保护;第二,要保护“胜浦三宝”传承人;第三,重视“胜浦三宝”展览场馆的建设;第四,要加强媒体的宣传;第五,要保护“胜浦三宝”赖以生存的“生态场”。常熟理工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应该在“胜浦三宝”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徐金妹 《教书育人》2014,(12):21-21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命运,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cekel)首先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学者开始研究“生态美学”的相关课题,站在教育的视角看“生态美学”,包含了生态和美育两个层面,其内涵在于将学生培育为具有生态审美观的生态审美人。小学教学又该如何做才能提高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呢?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汇集而成。传承民族文化是保存和延续民族文化、增进多元一体文化交流、汇聚更强大的中华文化的需要。民族地区职业学校传承民族文化受到国家大力支持,在宏观政策、类型特征、传承功能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受现实社会背景、学校教育制度属性等影响,民族地区职业学校传承民族文化存在制度体系不够完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学生学习兴趣相对不足、教学安排的适切性有待增强、文化传承生态动力羸弱等困难。民族地区职业学校需要采取健全优化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搭建实践平台、灵活安排教学以及增强生态动力等举措破解上述困难,助力民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教育,对提高民族地区生态德育实效性、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共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有着形态迥异的生态文化,深入挖掘蕴含于神话传说、农耕活动和栖居环境等方面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资源,以生态思维为导向,三项改革联动推进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教育落地生根,五课联动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建构,开展多维度实践体验活动推动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入脑入心,多层次、多要素的联动机制共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3.
“双碳”目标的提出,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增强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意义。民族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其独特且重要的意义。“双碳”目标下民族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关系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面向“双碳”目标,民族高校需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体系化和系统性建设,注重提质增效,体现价值观塑造的特色,并突出决策和执行能力的培养。以生态价值观教育、生态发展观教育、生态法治观教育、生态文化观教育、生态安全观教育、生态全球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从教育供给、教育产出、教育保障和教育研究四条路径寻求改革和创新,打造民族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和优势,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相似文献   

14.
牛打架是贵州尤其是黔东南少数民族特别是苗族的重要非物质文化活动.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现象,牛打架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审美情趣,奠基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与西方式斗牛有根本区别.重新为“牛打架”正名,从生命审美角度探究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情趣,对于保护和传承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旅游业发展至今,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但对于文化生态保护的意义和措施仍不明了,特别是在民族地区.文化是民族地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主要特征,是旅游发展的动力和灵魂,也是主要的旅游吸引力.在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我们一边要尽可能挖掘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将抽象的文化转化为可被大众理解、接受的产品和表现形态;一边要注意保护文化的生态性.只有保护好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才能为其民族传承、旅游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6.
2018年以来,浙江金华致力于打好九场攻坚战中的“生态环境保卫战”,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决力打造独具特色、别有韵味的浙中大花园。打好这一仗成为了当地政府面临的时代课题。立足于金华实践,在“两山理论”思路引领下,分析金华地区生态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整合、保护和利用情况,发现金华市生态文化丰厚,但发展瓶颈突出。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名人故居,但深度挖掘、保护力度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但传承与创新断层现象突出;地区生态文化资源丰富,但发展的产业化程度较低;生态文化基因多元,但旅游资源整合还存在现实困境。要实现金华市生态文化价值,应加强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让文化脉络得以传承;构建非遗传承新范式,提高传承有效性;开发生态文化产品,让生态文化形成产业链;培育新兴数字产业,打造“互联网+生态资源”模式的经济综合体。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是德宏州主体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蕴藏着丰富文化资源的山居农耕民族,在其曲折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刀耕火种农耕文化体系。在这种农耕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生态文化。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传承和保护好原有的生态文化,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8.
民俗摄影的崛起不仅是一个技术事件,也是一个文化事件,它反映了在全球化和后现代语境中,艺术想要表现和记录代表民族性和地域性的传统习俗。在生态美学的观念中,“民族性和地域性的传统习俗”是关乎文化生态和谐和人类自身和谐的重要文化事项,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人类重要的生态智慧和生存智慧。因此,民俗摄影与生态美学有内在的密切关联,民俗摄影具有生态美学的意义:民俗摄影中的“民俗”是包含着生态意义的审美对象;民俗摄影的成就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民俗摄影的生态审美尺度。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必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迁,文化所处的环境综合了该种文化生成发展所必需的一切要素,构成了该种文化的生态,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因素交互作用来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研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弄清楚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本文从文化主体、人文生态、自然生态三个方面探讨了当前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指出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应积极创设有利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生态环境,促成民族文化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最终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向现代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彝族水文化是彝族在千百年来世代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和传承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总和,是彝族传统文化中以水为核心的社会文化综合体。彝族水文化有“逐水而徙”“、缘水而生”“、崇水而敬”“、取水而净”“、治水用水”与“因水而治”等主要内涵。彝族水文化极富现代生态价值,在水环境恶化、水问题频出的今天,应加强多学科协作,全面挖掘、整理和传承彝族水文化精髓,以早日建成边疆民族地区生态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