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情去诠释心中的秋。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板书课题:故都的秋 郁达夫 )  〔点评:以简洁的导语,引导学生“入境”。〕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读提示”和注释 (1)简要地介绍一下作者及写作背景。   生 (1):郁达夫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他的小说代表作有《沉沦》《薄奠》等;他的散文以游记著称…  相似文献   

2.
王闽红 《现代语文》2006,(11):24-25
《故都的秋》是一篇感情淳厚、质皆美的散名篇。作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和眷恋故都之秩的真情,也流露出忧郁的心境。细腻、独特的感受,忧郁而灵性的情怀,在郁达夫这篇散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透过郁达夫的字,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对于社会、个人遭际的苦涩的品味,也可以把那份独特的情思在我们的内心中加以细细地体验,寻求一种其鸱。  相似文献   

3.
4.
郁达夫的名作《故都的秋》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其传达的是一个迷恋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色彩,在对故都的秋的色彩的描绘中,寄寓了对美的追求,流露了沉静、寡淡的心境,从而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魅力。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早期作家,他的名作《故都的秋》自1934年诞生以后,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它传达的是一个迷恋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往往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所能概括的,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某种特定性和模糊性,是允许读者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难免为各类因素所影响,诸如各类教辅用书的“明确指导”,在对文本的讲解过程中束缚于某种定式,追求“解答”的统一性、规范性。  相似文献   

8.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名写景散。作通过景物的描绘,抒发了“悲秋”与“赏秋”的感情。由“悲秋”而“悲情”,由“赏秋”而“激情”。这种“悲秋”与“赏秋”的双重思想矛盾,正是旧中国知识分子在苦闷与希望的徘徊中,无可奈何地生发出的“悲”、“赏”的矛盾思想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9.
李克智 《现代语文》2007,(1):113-113
郁达夫在《故都日记》里写道:“8月16日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佘杞来信,都是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明日来坐索。”17日的日记写道:“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目《故都的秋》”由此看来,该文是编者“函索”、“坐索”逼出的急就之章。我们除了惊讶郁达夫立马可待的才气之外,对文中出现的疏漏,也觉得十分正常并且情有可原。  相似文献   

10.
“故都”——“孤独”。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借故都之秋景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本文从演绎生命的孤独、追寻艺术的孤独、叩问政治的孤独来一窥郁达夫之“孤独”的秋。  相似文献   

11.
切题永远是考试作的第一要求,也是作得高分的前提保证,因此审题自然是重中之重。切不可忽视。随着考试作改革的深入,有人提出作要“淡化审题”。客观地讲,近年高考与中考的审题难度都降低了,尤其是中考更是如此,但这并非意味着考场作审题不再那么重要。能不能准确地对应题目的要求来行,依然是阅卷赋分的重要标尺,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方面,留有广阔的空间.我在教学郁达夫先生的美文<故都的秋>时,注意挖掘内在的美学因素,引领学生进入审美的境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将忧国忧民的抑郁愁苦之情融于宁静平和的秋景中,其景自然,其情落寞。情景交融,意与境浑。  相似文献   

14.
教授郁达夫《故都的秋》,上网查阅了大量教学资料,发现许多教案上对五幅秋景图的概括都极粗略,最通行的一种概括是“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这种概括既格式单一、词语重复,又体现不出本文以情驭景、景中显情的主要写法,而丈中五幅厕面不但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而且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诗意特质、诗意的文章呼唤诗意的课堂,因此我在教学中萌生了一种想法——寻找一种诗意的概括不更好吗?  相似文献   

15.
《故都的秋》深得古诗神韵,其在意象、意境上与古诗文中“秋”之意象、意境一脉相衣而其语法结构、意象组合结构和复沓的画面结构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结构形式亦多有类似.故其可谓诗之散文,或散文之诗.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故都的秋》的“意象”出发,分析意象选择的古典美、意象强化的悲凉美和意象外延的生命美,以此透视作者心灵深处的“悲凉之味、生命之思”。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谓是一篇独具特色的美文,美就美在其“色彩浓,回味永”的画面和“清、静、悲凉”的意境,关在作者随处流露出的情趣,美在它令人“百读不厌”的浓郁书卷气和风俗味。它值得我们潜心细致地去“翻阅”,去追寻和体味。  相似文献   

18.
刘圆媛 《文教资料》2020,(4):33-34,72
从中国古代到晚清明初,从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译论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从支谦的"不加文饰"到傅雷钱钟书,美学观点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实际上,翻译理论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对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英译进行赏析,从音韵、句型、意境、语言风格角度赏析张培基的英译版本,以期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判断与选择。  相似文献   

19.
<故都的秋>中蕴含以下四种情感:对故都的眷恋;对淡泊,心境的追求;孤独与悲凉;对秋文化的珍爱.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对北平的秋总是情有独钟,这故都的秋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让他一生都牵挂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对此,本文再现了《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