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述结式的形成和演变过程逐渐成为汉语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根据“V成”的句法语义特点,运用语法化理论从历时角度考察述结式“V成”的语法化过程.“V成”可以分为“完成”义和“成为”义,不同的句法语义特点决定了这两种“V成”不同的语法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变换分析法,通过对述结式在把字句与其他相关句式之间变换合理性的分析和各自独特的表达功能的描写,揭示了必须结合结构义和句式义来把握组配成分对于句子生成的限制,从而概括总结述结式进入句式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述结式包括动结式和动趋式,二者的自主性存在系统的差别,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二者自主性的对立源于各自内部述语和补语结合的紧密程度以及二者认知方式的差异。述结式对动词自主性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自主动词(动作动词〉趋向动词)〉非自主动词(可控动词〉非可控动词)〉形容词(可控形容词〉非可控形容词)〉虚化成分(虚化的趋向动词)。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绝大多数"V1 O V2"格式还是不能看作动结式,至少不能是是典型的动结式;此期也出现了少数可视为动结式的"V1 O V2"结构,主要是考虑到这类用例中,后项动词直接且只与前项动词发生关系,而与施事主语没有"支配--被支配"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于倒置动结式的研究,多数文献都是从语义、认知构式等方面作出解释。本文将分析基于管辖与约束理论解释动结式的不足之处,然后借鉴Chomsky(1995,2000)在最简方案中提出的轻动词(light word)理论,以"小说看哭了妈妈"为具体实例进行句法推导,分析汉语中施事作动结式宾语、受事作动结式主语的"V2+R1"类倒置动结式的句法结构以及理论蕴含。  相似文献   

6.
"词"的界定是形态学里一个最重要也最难以回答的问题。基于汉语语言的事实,本文列举了对"词"这一基本概念的认识:不同的学者分别从语义、句法、形态、音系特征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汉语中的"词"以及复合词中的动结式类型。着重从形态和句法视角下分析总结了汉语动结式复合词的语素成分和论元结构,说明了动结式复合词有其特有的构词过程,并证明了汉语词库中存在大量的同形异义的不同语素。  相似文献   

7.
动结式和"了1"的句法语义特征均含有[+完成]。在某些句法条件下,动结式之后加或不加"了1"都是合格的,所表达的意义也是相同的。本文通过实例中"了1"设计的问卷发现,在篇章中:有的动结式后必须加"了1";有的动结式加不加"了1"均可,但所表达的意思并不相同。以上两点的共同规律是,表示句法上的"完成体"只是"了1"出现的必要条件,而其出现的充分条件是语用的:"了1"加在动结式之后是为了标记作者所设定的篇章主要事件。  相似文献   

8.
"V-R"构成的动结式结构表完成在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它往往和动态助词"了"连用共同表达完成的语法意义,但"V-R"构成的动结式结构表完成和"一般动作动词+了"表完成在语义上并不完全相同。本文从语义上区分R为动作动词的动结式在带宾语的情况下表完成和"一般动作动词+了"表完成的不同,揭示补语为动作动词的动结式结构表完成的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9.
"V破"动结式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动结式,但其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有成果主要散见于图式性动结式的研究之中,注重探讨"破"的句法地位、语义指向以及"V破"的论元结构和配价问题,缺乏对其作为构式的形式和语义特征的考察。本文结合构式语法有关理论,分析"V破"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特征,据此建立其构式层级图,以管窥现代汉语动结式的构式属性及其构式层级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名词移位"理论出发,认为NPb是"后结构主语",即NPb=简单句、动结式和"得"字式中由动词(动词词组)或结构决定可以自由后移并再次前移的谓语的主语NP;以及动结式中由结构决定可以强制或自由后移并再次前移的补语的主语NP.  相似文献   

11.
动结式是由动词和结果补语(动词或形容词)结合形成的格式.随着语言的发展,动结式愈发完善.本文对<警世通言>中的动结式从结构类型、述语和补语的词性、以及补语语义类型及其来源分别加以论述,认为动结式发展到明代已经成熟,其补语众多、动结式结构类型多样.  相似文献   

12.
动结式"V破"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见的结构.作为动结式第二成分的"破",既可以表示"完整的东西受到破损"这一具体结果,又可以表示"真相显露"及"突破、破除"这样的抽象义,这一实一虚的语义对与"破"搭配的动词以及"V破"后的宾语都有一定的选择和要求,这是概念整合的效应.文章首先描写和分析了"V破1"、"V破2"两者在句法语义方面的不同表现,然后从历时角度考察了"V破"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最后揭示了这一结构产生、演变的动因,并从认知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致使义"角度出发,研究致使范畴的动结式。综合运用语义指向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变换分析等方法描写了致使义动结式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为统一解释动结式的论元实现,本文首先介绍了小句嵌套理论,并在小句分析法的基础上引进了致使义,对汉语动结式的题元角色分派问题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在探讨动结式的论元结构整合过程中,本文首先介绍了根据动结式语义关系对动结式论元结构整合有影响的界限原则,并指出其不足之处,然后着重运用生成句法中的移位理论,并引进话题移位这一方式对动结式的生成做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5.
动结式复合动词及其构成的动词谓语句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动结式复合动词的性质、范围及其形成。第二部分讨论由动结式复合动词所构成的几种句式。第三部分描述动结式复合动词的第二成分与前后名词的语义关系,并据此划分复合动词的类别。第四部分检查一下动结式复合动词不做句子的谓语而做其他成分的例子。一、动结式复合动词的性质、范围、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郑玄注释语料的考察,以形式和意义为判定依据,断定《三礼注》中确实存在动结式,这说明东汉时代动结式确已产生。早期动结式主要是由"V1(a类)+V2(b类)"和"V1(a类)+V2(c类)"两类连动结构经过重新分析而成。  相似文献   

17.
配价语法引入汉语后,动结式的配价研究也逐渐深入。根据动结式所带论元,可以分为一价动结式、二价动结式以及三价动结式。近些年随着动结式配价研究的发展,动结式的配位方式也开始受到关注。文章分析动结式的带宾情况及宾语前置的条件,在讨论二价、三价动结式后带宾语通例的基础上,得出动结式在三种情况下宾语往往前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Talmy的力动态模式是对传统"致使"概念的总括,包括施加阻力以抵抗、克服、阻碍或移除另一实体的力量趋向,但力动态模式过于概括化,忽视了内部力传递过程。文章基于Talmy的宏事件视角分析汉语动结式力动态模式内部的力传递过程及其时间维度。从时间维度上汉语动结式遵循单一性限制、宏事件链接以及单向矢量限制三条原则,在形式—意义映射作用下具备宏事件特征。  相似文献   

19.
给出结式新的计算法来计算结式,求解二元高次方程组,化参数方程为普通方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动结式的结构,分析了决定动结式配价的因素和计算动结式配价的方法,得出了动结式的配价首先由补语的配价决定,在补语配价为零的情况下,由动词配价决定的方法.在补语配价为零的情况下,动结式的配价就是动词的配价;在补语的配价大于等于一时,动结式的配价为v-c={a<,0>)∪(a<,2>,s<,2>,p<,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