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成绩也算是可以让不少同学羡慕的,但我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粗心,其他几门功课还好,主要就是数学,明明会做,却总是算错、抄错、看错。我也无数次地提醒、告诫自己,但根本没用。就说今天吧,卷子其实不难,  相似文献   

2.
作文课上,一个中学生在描述他的理想,他想将来要做记者——无冕之王,多威风啊!可“冕”字不会写,就问他左右的同学。一个同学说:“王冕学画的冕,日下一个避免的免字。”另一个同学说:“不对吧?好像是曰下一个免字。”老师听见  相似文献   

3.
学生犯了错,老师通常会给予轻重不同的处罚,而老师犯了错呢?一般来说,小错自然能够化解,大错也大多是没有人过问的。因此,一些老师不拿学生当一回事,经常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样的结果不仅使学生心里难受,更使老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黯淡。  相似文献   

4.
算错了找头     
谈祥柏 《辅导员》2010,(11):19-19
日色偏西,时间不早了,集市里的个体户也纷纷收摊,准备打道回家。卖鱼的老头儿也忙着吆喝,打算把挑剩下的鱼降价出售:“谁肯出50元钱,这堆鱼就卖给他。”  相似文献   

5.
国外的一些英语语法学家提出“末尾焦点”和“末尾加重”的理论,认为说话写文章都要考虑句子的信息值和重量关系。本文通过对状语从句和语态的分析,以英语的“右向移动规律”说明“末尾焦点”和“末尾加重”理论对指导我们语言运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数学老师问7岁的阿拉乌:“如果我给你1只苹果,语文老师给你1只苹果,体育老师给你1只苹果,你一共有几只苹果?”阿拉乌想了一会儿,十分有把握地答道:“4只!”  相似文献   

7.
请看:Teacher:Tom,what are the three words which pupils use most often in class?Tom:I don’t know…reacher:Correct.以上虽是则笑话,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明"I don’t know."应用之广。除了"Idon’t know."这一最简单、最明了地表示"我不知道"以外,英语中还有很多惯用法在不同场合表示同样的意思。现分别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科学启蒙》2012,(1):12-15
关主:奥秘精灵闯关小先锋:小好问小粗心小灵通刚碰头,小好问就兴奋地说:"《终结者》里面的未来战士好厉害,他看到某个物体后,眼前就会浮现出与之相关的信息。如果是看到一个人,就会显示这个人的姓名、年龄、身高和体重等。我也想拥有这样的超能力,那样就一切尽在掌握了!"小粗心在一旁很镇定地说:"这只是科幻电影才有的啦。"  相似文献   

9.
家访小记     
家访第四天,高考前夕,老天开始下雨。我和班主任蔡老师骑车到刚崇文学校附近时,雨还不大,但稍后就是白雨跳珠一顿狂下,待雨势稍小一点,我们立即前往梦想城,曦哥就在马路对面的张家巷,我在QQ里告诉他稍后去他家。说起曦哥,其实是同学对他的昵称,也是蔡老师对他的爱称。记四下刚接手这个班时,就有"小灵通"告诉我:曦哥好厉害,敢跟老师叫板。  相似文献   

10.
我特别喜欢看任溶溶爷爷的《没头脑和不高兴》,因为我们家就有"没头脑"和"不高兴"哟。开学的时候,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数学卷子发下来了,妈妈仔细地看了又看,然后指着一个红艳  相似文献   

11.
“孔老夫子”是我们高二(1)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孔老夫子”是我们对他的雅称,不过最初的恶作剧不久就变成了我们对他一种亲切的表示。  相似文献   

12.
这篇文章从修辞的角度简述了英语两种最常见的修辞倒装:描绘倒装和平衡倒装,”并说明了它们的修辞效果与末尾焦.点原则、末尾加重原则和主位性前正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题目 (2006年天津市考题改编)将10g不纯的锌粒(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投入到100g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得到了0.2g气体.  相似文献   

15.
老师不合格     
《课外生活》2011,(19):43
  相似文献   

16.
瞿凡 《数学小灵通》2010,(10):28-30
今天的数学课外兴趣活动课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数学小灵通》2009年第10期中的一道题目:小王由A地行走到B地,他先走一段平地,再爬一段上坡路。当他抵达后立即沿原路返回A地。  相似文献   

17.
朱春仙 《教学随笔》2007,(10):23-24
案例 朱老师参加了省小学数学观摩课活动,听了柳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回校上了一节研讨课,采用了跟柳老师相同的教学情境,但教学后的效果却是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下面结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求平均数》的两次教学,谈谈操作材料的选择。 第一次试教:借助小方块操作 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生、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  相似文献   

19.
罚不留痕     
尚印 《中国德育》2009,(9):60-61
有一次,卫生委员急匆匆来到办公室向我报告:“老师,你快去看看吧,第八组打扫教室洒水,全是用桶直接倒的。现在教室里水汪汪的,都快成了养鱼的塘啦!”  相似文献   

20.
马老师: 我的孩子现在6岁,就要上学了.可是他很怪,是个左撇子,做事喜欢用左手.我很为孩子担心,是不是需要让孩子改过来,我到底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