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晓青 《阅读与鉴赏》2009,(1):42-42,62
唐代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的确,“意犹帅也”,战无不胜的军队少不了出类拔萃的将军.赏心悦目的文章需要具备高远新颖的立意。那么.什么是立意呢?简言之,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立意是文章选材、布局、表达等一系列问题的依据.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和灵魂。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意”要“立”得好,要讲究三条原则。  相似文献   

2.
黄琼 《初中生必读》2010,(Z1):74-75
自古有言"千古文章意为高",这句话用在写作文里,我们可以说是"优秀作文意必高"。这里的"意",就是指主题。按照"意在笔先"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想要写出好作文,就必须高度重视文章的立意工作,在动笔之前就要确立准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学主要侧重对声病、对偶、句势等作诗之"法"的层面上的讲求,而宋代诗学的新变则在于形成有定法而无定法的"活法"论。宋代"活法"论的直接内涵在于"意"对"法"的超越,正和宋代诗文书画的"尚意"之风相表里。但矛盾之处在于,宋人尚"意"的同时又反复强调"无意",这就超越了"意"的诗艺层面而进入更根本的修养层面。"意"的根本即在于"气"。"活法"论的本质就在于宋人超越诗艺层面,而进入对于诗人修养功夫的"气"的层面的思考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明儒关于《大学》诚意之"意"的定位大体可分两种:以意为心之所发,有善有恶,不具有主宰的意义;以意为心之所存,纯善无恶,是心之主宰。宋代学者思想中已体现出"意"定位之二重性,至明中叶王阳明这种分歧和矛盾更为突出,而其后学或在其"有善有恶意之动"的基础上提出"无意之意",以超越形下的善恶观念;或发展了"意"的第二种涵义,提出意为心之所存,来解决阳明思想中的矛盾,刘蕺山即是这一支诚意说的集大成者。在此过程中,诚意工夫的重点亦由"诚"逐渐落实到"意"。  相似文献   

5.
姜凌 《教育教学论坛》2012,(18):162-163
所谓"意",会意,从心从音。当取"心愿、意向"之义;所谓"象",原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意象,作为意和象的复合名词,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意象在中国诗词创作中是一个独特的概念,一般意义上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想象所创作的包含主体思想意义的艺术形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绪的客观物象。绘画创作过程中的"意"象或者说是"审美意象",是作者通过对现实世界所提供的客观资料进行主观改造,在头脑中形成的具有主观意蕴的形象再现。在诗歌与绘画创作中,诗人与画家不约而同的强调"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默默 《高中生之友》2011,(10):14-15
"文以意为先",一篇优秀的文章,立意总是在深刻、新颖上闪烁着它那迷人的光辉。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的立意精湛深刻、新颖独到呢?别出心裁选角度文贵出新。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怎样才能出新呢?主要看写作的角度是否新颖独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写作对象,不同的作者,所选角度往往不同。同写黄山天都峰,清·潘耒从高处  相似文献   

7.
张婷 《海外英语》2011,(2):256-258
一般认为,英语名词的复数可以通过词尾的屈折变化得以实现,而汉语名词的复数不具备这种屈折变化,这种差异也就充分体现了英语的形合性和汉语的意合性。该文试图通过对"形合"、"意合"两大概念的界定与分析,结合数念与数形的区别,着重阐释英、汉语名词复数系统中,汉语名词复数所表现出的"形合性"和英语名词复数所表现出的"意合性",从而论证"形合"与"意合"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8.
正确定中心论点和提炼分论点,是深化立意的训练。明代王夫之说得好:"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还有人说过:"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也同理,"意"这一"统帅"首先通过审题和布局做好"战略部署",而后统率材料、言语等"各路大军"去夺取辉煌战果。如果没有拟好论点就下笔千言,那是没有选好文章的主帅,就匆忙调集语言之将和文字之兵,那岂不"累死"语言材料的"大军"。因此,"意胜则文胜,意败则文败"。  相似文献   

9.
"意"即文章的主题,"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清人王夫之有言:"意犹帅也。"在此,他将文章的"意"喻为一支军队的最高统帅。刘禹锡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果把这段话借用于作文,那么,文章的"意"就如山中之"仙",水中之"龙",没有它文章会黯然失神,有了它才神情毕现。文章的立意如此重要,我们作文时,一定要注意在立意上下工夫。作文立意的最高境界无疑是深刻、新颖。为达此境,应该注重以下几点:从小处落笔。这是指在  相似文献   

10.
"意",就是文章的主旨."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的主题富有积极的意义.一篇文章的好与坏,首先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正确的中心思想.如果立意不健康,不正确,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也就站不住脚,会彻底失去价值.古人云"意高则文胜","文以意为先",可见立意在写作中确实有着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意"是探讨中国古代诗学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传统的"诗言志"或"诗缘情"其实就是"诗言意"。但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既有强调又有反对"以意为主"矛盾的一面,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文论之"意"是与"气"密切关联的"道",而"道"说到底是一种空间性的混沌或混沌的空间,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空间(或至少是偏向于空间)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自古有言“千古文章意为高”,这句话用在写作文里.我们可以说是“优秀作文意必高”。这里的“意”,就是指主题。按照“意在笔先”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想要写出好作文,就必须高度重视文章的立意工作,在动笔之前就要确立准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神彧"句意之说"佛学文化背景进行考察,发现神彧"四到"引用的例句与《人眼天目》"宗门杂录"句意说中所引用的例句在根本意义上具有相通之处,由此论证《诗格》作品中的"句意之说"染上了佛学之光,并由此推测神彧的僧宗为临济宗。  相似文献   

14.
研究发现,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的翻译方式是翻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就母语与英语两种语言在语段层面上的对比发现,两种语言存在的本质性差异是,母语重意合而轻形合,英语则重形合而轻意合。1."意合"与"形合"的概念"意合"的意即意义,意合即追求意义的整合,不求逻辑的严密。"意合"是不借助形态和形式词,强调逻辑关联和意义关联,同时通过文章中的某个  相似文献   

15.
文章的"中心",是作者思想、意图、情感等的聚焦点。它就是文章的主题,是整篇文章的统帅。在议论文中,它表现为"中心论点";在记叙文中,它表现为"主要人物"或"主要事件"的个性化"倾向"。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尤帅  相似文献   

16.
对于小学生而言,习作难,就难在"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观察时的感受和想法、事物的特征、文字这三者进行连通、融合,从而实现意称物,文逮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一直是文论界关注的话题。文章作者从古代众多诗学范畴中选取“意格”加以研究,从创作心理学、文章写作学和应用语言学等多学科视野对这一范畴进行了审视和观照,指出:意格,就是一种“意动模式”,一种“意构体式”,一种“意达范式”。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初中学校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就不可忽视,针对我国初中学校美术教育现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意"、"境"、"美",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愉悦。  相似文献   

19.
"以意为主"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三个特点,即"意"的"主导性"特征、"意"的"抒情性"特征和"意"的"说理性"特征。船山所推崇的"以意为主"说,继承的主要是"意"的"主导性"与"抒情性"特征,同时,他对诗中的"说理性"元素也给予了合理改造,在坚持简约性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诗歌之"意"。  相似文献   

20.
薛云平 《考试周刊》2014,(76):53-54
"意",文之先也。"意"是"文心",是"灵魂",也是作者内心意愿、精神的需求。作文质量之高低,价值之大小,衡量的关键就在立意的优劣,但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不注重立意。因此,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在作文写作时三思而行,确保文章立意正确、集中、新颖、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