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翻译是一个抉择的过程。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抉择无疑会受到种种制约。文章从影响译者文本选择的因素和影响译者文本翻译的因素两方面分析霍克思《红楼梦》翻译中的抉择,研究表明,译者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有意义的,都是译者能动参与的结果,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论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涉及很多文化因素,文化语境在文学翻译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学翻译受到包括源语文化语境、译入语文化语境和译者文化语境在内的文化语境的影响,译者从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用及文本的理解与阐释这一过程中,无不打上文化语境的烙印,因而作为文学翻译活动的主体和创造者,译者应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3.
译者是翻译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影响着译着主体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4.
论译者主体性在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中的呈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者是翻译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影响着译着主体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5.
根据顺应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于语境。同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一样,翻译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必须顺应于原语和目的语双方的语境因素,翻译中的语境顺应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不仅要顺应于语言语境,还要顺应于交际语境,翻译时语境还会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译者应根据不同的语境做出动态的顺应,再现原作者的真正意图以及原文的文体,风格等因素,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从而将原文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相似文献   

6.
没有语境,就没有文本。脱离了语境要想准确理解文本的意义是不可能的,因为脱离了语境,意义本身存在着多义性和歧义性。在翻译过程中,语境对文本意义的确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译者必须通过语境才能抓住原文的意义。本文通过把语境分成三类——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探讨了翻译中语境对文本意义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彼得.纽马克将文本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三种类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信息知识,让其遵照指示进行活动,还是使读者得到审美享受与教育,从而决定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选择哪种翻译策略。本文从文本类型角度来探讨影响归化、异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个理解、解释文本意义的过程,译者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至关重要。由于意义是翻译的核心任务,不同的意义观会导致对译者主体作用不同的理解,本文以现代阐释学理论为基点,指出文本意义不光具有确定性,也同时具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它依赖于译者的能动参与,是译者和文本对话后的产物,意义的双重性给予译者主体性发挥一定的限定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处理好语篇翻译的关键在于把握语篇实体和语境三要素的关系。在英汉互译中,正确的解码和编码都依赖于语境,因此,译者必须始终考虑语境诸要素对语言形式及其意义的影响。在翻译理解过程中,译者应当对原语语篇的语境因素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到影响翻译过程中的各种语境因素,即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作用。得当的语境分析有助于克服文化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取得功能对等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翻译理论研究从"语言转向"到"文化转向"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角。"文化派"从译语意识形态等角度分析了外在因素对译者整个翻译过程的影响,并认为这种影响是绝对的。本文认为这种影响是相对的。因为译者内在因素如个人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因素都会左右译者针对不同翻译目的和译语读者选择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耿强 《培训与研究》2005,22(6):33-35
国内翻译归化/异化的讨论多局限于文本的语言学认识范畴,忽略这一问题所处的后殖民主义语境的事实。本文跳出技巧探讨的层面,试图从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入手,将之置入接受语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展现其中牵涉的权力互相交织影响的复杂的图景。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这种交际是一种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在内的三元关系。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原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力求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以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因此,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将对翻译学科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描述和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利用互文性理论来探讨原作与译作之间的互文参照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其所具备的读者——阐释者——作者三重身份上所体现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4.
国内对翻译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等方面,对译者的心理因素涉及较少。翻译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很多问题只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才能解释。心理因素往往会影响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从而影响译文质量。因此,应充分考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内部心理机制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心理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进而揭示心理因素与翻译活动的关系,以期产生更优秀的译者和更高质量的译作。  相似文献   

15.
中式菜肴的准确英译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上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文章将着重研究多种美学因素在中国菜肴翻译中的影响,并且将从翻译者的美学感官,受众的接受美学以及两者之间的比较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从不同方面研究美学因素对菜肴翻译的影响所具有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月红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4):48-51,55
从语篇翻译角度来看,翻译过程是译者在宏观翻译情境和微观语言层面等客观条件制约下的主观抉择,译者首先是一个交际者和决策者,然后是一个阐释者和创新者。语篇翻译将传统语言学视角和现代文化视角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系统地考察译者主体性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对双关语辞格中双重语境与双层会话含义及广告的非语言语境进行分析后指出:广告的非语言语境极大地影响着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它决定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双关语双重语境及双层会话含义进行取舍,从而使得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有别于其他文体中双关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18.
以巴斯尔·哈蒂姆与伊恩·梅森的三维语篇语境分析模式为框架,结合翻译研究的功能理论,针对语境的语用维度对译例作描述性分析.认为在字幕翻译中,语境语用维度应该包括"虚拟现实"和现实翻译行为两个层面.在字幕翻译中,译者适当地对原文信息进行调整,既是表现微观"虚拟话语"的语用意图,也是服务于译文的宏观功能.辅助译语观众对源语影视作品的理解,是译者选择调整策略的理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阐述关联理论诞生背景,指出从译者和译学研究者角度看,关联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有三:建构最佳关联的语境,实现译者意图;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符合读者期待;把握翻译的三元关系,完成明示交际。因此,该理论对翻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20.
陈洁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3):104-106,125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之一,特别是在解构主义语言学翻译观的影响下,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更加突出了。翻译活动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决定了一篇译文的好坏。本文从译者作为读者、作者和创造者这三种身份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及影响其发挥的相关主客观制约因素,如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及译者自身的因素等。旨在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以便在翻译活动中更好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