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黛云教授     
《邯郸师专学报》2011,(1):F0002-F0002
乐黛云教授,著名学者。1931年1月31日生于贵阳,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毕业留校至今。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法合办《跨文化对话》杂志主编.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总是和一个人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就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学者、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乐黛云教授。乐黛云教授率先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建立起中国大陆第一个比较文学方向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她就像一面大旗,一位领袖,指导着和吸引着中国各界学者介入到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她鼓励,参加,介入,推动。在她的带领下,中国比较文学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世界比较文学学术的前沿,让国外学界听到了中国学者的声音;二、把国外最前沿的学术理论引入到国内,活跃和更新了中国本土的学术;三、比较文学的方法给许多的传统学科带来了革命性的意义,促进了传统学科的现代转化工作。目前,中国比较文学已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第三个阶段的集中体现者。如果没有乐黛云教授的积极推动,中国比较文学就远远没有现在的辉煌成绩。在推动中国比较文学事业发展的同时,乐教授个人也在比较文学原理、中西比较诗学、跨文化研究、跨学科研究、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等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今年是乐黛云先生80华诞,《邯郸学院学报》全体同仁怀着崇敬的心情,特设"学术名家.庆祝乐黛云教授80华诞"专栏,常务副主编康香阁编审专程拜访了乐黛云先生,并围绕什么是北大精神、对北大的忠诚、走上比较文学之路、世界比较文学的三个阶段和人生感悟等广泛话题采访了乐教授。同时,本刊还刊登了著名美学家,山东大学前校长,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曾繁仁教授撰写的《乐黛云教授在比较文学学科重建中的贡献》一文,与访谈录一并发表,两文交相辉映,共同庆祝为中国文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乐黛云先生80华诞,恭祝她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之桥》是乐黛云教授在跨越东西方界限文化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通过从全球化与多元化、中西文论的比较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新解读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跨文化之桥》倡导一种跨越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为全球化时代中西比较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域,也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模式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从1980年开始,30多年来,乐黛云教授将自己的全部精力与智慧都奉献给了中国新时期比较文学的重建。她在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与队伍建设等方面均作出杰出贡献,给整个文学学科乃至人文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杨慧娟 《天中学刊》2012,27(5):71-74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比较文学从复兴走向繁荣,这其中离不开乐黛云等先驱者披荆斩棘的探索与奋斗。与王国维境界说相呼应,乐黛云的比较文学之路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的探索期、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期和2000年至今的成熟期。乐黛云的比较文学之路既是她个人学术研究的求索历程,也折射出中国比较文学30年来的曲折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应我院数学系的邀请.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程乾生教授来我院讲学.2005年5月20日下午,学院文化路校区1号教学楼3楼阶梯教室座无虚席,程乾生教授为数学系全体师生以及广大数学爱好者作了(信息科学与数学的关系)、(从数学到信号处理)的报告,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比较文学发轫于20世纪初,王国维,鲁迅,茅盾的研究,已带有比较的性质,1920-1930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现代学科在中国正式形成,1950-1970年代,大祟的比较文学一度处于沉寂的状态,但港,台地区较为活跃,多有创获,进入新时期以来,比较文学研究复兴,在比较诗学,中外文学关系史,学科理论建构诸领域全面发展,成果丰硕,展望新世纪的比较文学研究,切实的途径是展开异质文化语境下多元文学研究的透视与对话,在跨文化的交流中走向中外文学的双向阐释与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8.
刘亚猛,1948年10月生,福建省永春县人。1978年春进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本科学习,1979年考入该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相似文献   

9.
10.
面孔瘦削,但目光炯炯有神;嗓音沙哑,但话语却掷地有声。一年之中经受了三次大手术的折磨,仍顽强地与癌症作斗争。他,就是不计名利、一心扑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岗位上的优秀共产党员、今年48岁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孟二冬。  相似文献   

11.
12.
胡大雷,男,1950年3月生于浙江宁海。198Z年毕业于宁夏大学中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6午毕业于河北大学古籍所,获博士学位。现为广西师范大学中录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比较文学离不开比较文化。随着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比较文学学科独特的跨文化研究性质也促使其向比较文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5,(2):F002-F002
葛兆光,男,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初中毕业以后,曾经在贵州苗族山区插队,1977年中国大陆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l984年研究生毕业,曾经在江苏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1992年起,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5.
《高等理科教育》2012,(5):119-119
林建华,男,汉族,1955年10月生,山东高密人,197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11月参加工作,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校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会长、中国晶体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  相似文献   

16.
彭南生教授     
彭南生,男,1963年10月生,湖北黄陂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文化学院院长。1985年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9月至2000年  相似文献   

17.
宇文所安     
《现代语文》2006,(6):59-59
宇所安(Stephen Owen)是当代美国名汉学家,为哈佛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于该校东亚系和比较学系,是以汉学研究而获此殊荣的极少数美国学之一。  相似文献   

18.
我第一次听到胡振华先生的名字是 2 0世纪 70年代在新疆伊犁从事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时 ,第一次见到他本人是 80年代后期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 ,而真正地接触到他是从90年代后期我成为他的博士研究生开始的。“百闻不如一见” ,在没有见到胡振华教授之前 ,只知道他是研究柯尔克孜语和《玛纳斯》史诗的学者 ;见到之后 ,才知道他不仅是一位学者 ,而且是一位谦虚热情、平易近人的长者。当我在胡振华教授的指导下攻读了 3年博士学位之后 ,深深地感受到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位为人师表的好导师。因材施教 ,各尽所长…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记者:刘老师您好!很高兴能邀请您做《小学语文》杂志“名家讲坛”栏目的特约嘉宾。目前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如朱自清的《匆匆》,萧红的《祖父的园子》《火烧云》,巴金的《鸟的天堂》等。作为一位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您是如何看待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历史意义的呢?  相似文献   

20.
最近,湖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周庆元教授,出版了他的新著《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在这部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于语文教育问题的深邃见解。全书洋洋洒洒60余万言,内容丰厚,体系完备,资料翔实,论述缜密,视野开阔,构建了完整的语文教育理论阐释体系。堪为中国语文教育科学化研究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