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立天,1933年生,浙江永康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历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常务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方立天先生著作等身,是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学家、中国哲学史家。在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秉承立身有道、学有专长的人生信条,自强不息,由一名莘莘学子成长为国际知名的中国佛教、中国哲学研究专家。本文将从…  相似文献   

2.
方立天教授     
康香阁 《邯郸师专学报》2011,(2):F0002-F0002
方立天教授(1933-),浙江永康人。著名佛教学家、哲学家和宗教学家。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61年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1984年经国务院特批破格晋升为正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  相似文献   

3.
中 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方立天教授所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以下简称《要义》)出版后 ,引起中国佛教界和学术界专家的关注。专家认为《要义》对中国佛教哲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要义》著者方立天先生。记者 :方先生是中国哲学研究的著名专家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您为何选择了佛教及其哲学问题的研究?方立天 :关于开展中国佛教哲学问题的研究 ,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项目。开展和选择该项目研究及著《要义》 ,是我多年从事高校中国哲学史教学的一个愿望…  相似文献   

4.
方立天教授     
方立天教授(1933-),浙江永康人。著名佛教学家、哲学家和宗教学家。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61年毕业分配到中国  相似文献   

5.
通过解放后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管窥方立天先生在佛教研究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贡献。解放以来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范式,大体可分为三种:"上层建筑"范式(传统唯物史观范式)、"中国化"范式、"知识考古"范式(新社会文化史范式)。方立天先生是佛教中国化范式的重要代表人物,佛教中国化这一研究思路,与方立天先生所确立"中国佛教哲学"学科体系息息相关。至今,佛教中国化范式还是中国佛教史研究的主流研究范式,方立天先生在佛教研究中承前启后的学术贡献值得我们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6.
王公伟教授     
王公伟,1966年生,山东龙口人。1986年考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工作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92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师从方立天教授从事佛教哲学研究。1995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后到鲁东大学政法学院工作至今。其间,1997年再次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习,再次师从方立天教授,200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2005年晋升为教授,现为鲁东大学法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7.
宗教美学的新开拓评潘显一《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方立天宗教美学的新开拓评潘显一《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方立天前年,我在主持评审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九五”规划“宗教学”学科研究课题时,看到一...  相似文献   

8.
《宜春师专学报》2014,(8):F0002-F0002
一年一度的宗教学盛会——第11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于2014年7月17-1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高等研究院、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等学术机构联合举办。  相似文献   

9.
<正>唐文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伦理学、中国哲学与宗教学。1992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教清华大学哲学系至今。  相似文献   

10.
一项富有创见的学术成就问世,往往有着超出自身及其所属领域的深远意义。它的理论建树和方法创新还可以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积极影响,从而有力地推动学术事业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方立天先生的新著《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便是这样的学术成果。这是一部既有开创意义又有文化积累意义的著作。它把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并在时代的高度和哲学文化发展的整体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我们研究哲学史,既要“深刻了解历代思想家所能达到的思想深度”,又能够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度加以分析剖判”。 (张岱年序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