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瞄准女人     
犹太经商法公理之一:"瞄准女人"。犹太人行商4000年,总结出两条不证自明的公理,其中第一条就是:瞄准女人。对于这一"公理",犹太人毫不怀疑它,就像犹太人毫不怀疑"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一样。因为是公理,无需费尽心思去证明它。犹太人则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逻辑对此做出如下的解释:犹太500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男人工作赚钱,女人使用男人所赚的钱,这样维持正常的生活。所谓经商法,就是要席卷别人的钱。所以不论古今中外,如想赚钱,就必须攻击女人,来夺取她们所持有的钱,这就是犹太人经商的公理,所以"瞄准女人"就成为  相似文献   

2.
正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犹太人店铺的碎玻璃铺满了德国柏林的大街小巷,在月光下犹如碎裂的水晶。"水晶之夜"(Crystal Night)标志着德国纳粹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正式开始,数万犹太人千方百计逃离家园。遭遇其他途径多次拒绝后,时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连夜向几乎走投无路的奥地利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生命签证"。法西斯阴影下,上海成为犹太人的"生命绿洲"。1939至1940年期间,两万多犹太难民辗转来到上海避难。1941年上海沦陷后,犹太难民被日军强制生活在虹口区北部"指定区域",和上海市民共同经历了艰难的战时岁月。1999年,在由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以撒拉族诗歌中的"家园""孤独"与"死亡"主题为中心,考察撒拉族诗人的家园意识与精神家园的建构、生命个体与民族命运引发的孤独感以及死亡与生命的联系。笔者认为,撒拉族诗人对家园、民族历史的回顾,是其对民族记忆的重新印证。  相似文献   

4.
现今社会,犹太人是聪明的代言人,但"犹太"在历史上却是苦难的代名词。屡被侵犯、异族侵略、纳粹大屠杀……几千年来备受摧残,一度丧失人权、自由,但犹太人有自己的存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同时也并未与世隔绝,无论是被融合、同化、异化,犹太文化始终处于流动,本文就犹太人走出胡同并迈向政治特权社会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主要存留在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地区的"活袍调"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阿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也是阿昌族民间口传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创世史诗所记忆的民族历史,祭祀歌中蕴涵的生命哲学,以及叙事歌传达的生活智慧,是一直滋养阿昌族民族性格、文化心理的重要源泉,具有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表现民族情感智慧、塑造民族伦理精神等重要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刊》2008,(3):170-170
黄玮在2008年2月3日人民网文化频道"评说"一栏撰文指出:文化记忆,从来都代表着我们对本民族独到文化属性或多或少的坚持。只是,喝彩这个激越奔放的动  相似文献   

7.
拉祜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拉祜族最久远、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拉祜族文化记忆确立和巩固了拉祜族的文化身份。着眼于云南在新时代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拉祜族文化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运用文化记忆理论,以拉祜族的文化空间和记忆形象为切入口,对拉祜族代代相传的集体知识进行分析,系统地解读拉祜族文化身份内涵。在这一过程中,记忆形象成为拉祜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基础;通过活态传承,拉祜族实现记忆重塑,结合时代条件对民族文化加以继承与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作为文化记忆的首要组织形式,仪式存储和激活民族记忆,增强主体性,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高丽棒子"是近世数百年以来中国民间对朝鲜半岛居民的流行称谓,关于其源流变化至今研究不多。目前学界认为,这一俗语由朝鲜汉籍古籍中"帮子"、"榜子"、"房子"传承而来。明清以来"帮子"群体跟随朝鲜使者来华活动,颇有恶行,由此在中国社会构成特有的历史记忆,促成这一带有民族歧视色彩的俗语产生。其实,"帮子"与"榜子"、"房子"本就不同,而"高丽棒子"别有源头。至于"高丽棒子"后来掺杂了民族歧视成分,亦有更为重要的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品牌形象推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构之间联系密切,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是大势所趋.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各族人民珍贵的文化记忆,与此同时,也承载着有效的"文化之魂".非遗产品需由"资源型"向"魅力型"的方向转变,是国际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也是国家对民族文化推广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文化记忆的视域下,对日本朝觐仪空间中的长安元素进行解析,对其中的陛阶之"三阶"元素、主殿之"太极""殿阁"元素、龙尾坛之"龙尾道"元素、朝门之"门楼"元素的记忆存续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现今日本,朝觐仪空间作为仍然发挥着实际功能的仪式空间,在对长安记忆有所重构的基础上,仍然延续着对长安的文化传承。长安文化在这一仪式空间中,作为概念型记忆元素,同时作为具有实际空间载体的物理型记忆元素被不断地"想起"与"强调"。从古至今的日本朝觐仪空间将其中对长安的继承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了出来,长安文化在当下仍然影响着日本仪式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代社会中民族文化的生存问题,马翀炜和陈庆德给出的答案是"民族文化资本化"。民族文化资本化何以可能?这个论题的理论意义在于重新认识普遍性的相对性或不完全性;现实意义在于如何使"边缘"民族将自身独特的文化要素转换为经济资本,参与到当代主流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在当下脱贫攻坚的热潮中,《民族文化资本化》有不断重读、不断反思的必要性,启示我们尊重和开发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文化,将其作为"扶智"和"扶志"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七·七"事变后亡国灭种的现实危险,推动着自清末萌发、五四前后发展、九一八后形成的民族复兴思潮继续走向高涨,其表现之一,便是"民族复兴"话语下知识界围绕"民族建国"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当时人们的一个基本观点,即认为抗战与建国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其最终目的是要将中国从一个传统的没有王朝的"王朝国家"建设成为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民族复兴"话语下,知识界不仅讨论了如何将中国从一个传统的没有王朝的"王朝国家"建设成为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而且还讨论了未来建成的"新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的国家的问题。这些讨论,在今天看来仍有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民族都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三湘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湖湘文化闪烁着耀眼的光辉,长沙的岳麓山、爱晚亭、橘子洲、天心阁等地都名扬天下。但是,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白果园、裕湘纱厂、西文庙牌坊、程潜公馆、赐闲湖、李富春故居等地却名声不显,似乎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些丰富而厚重的历史记忆如果不及时掇拾,便会散落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它们迎来了彰显其价值的机遇。本文主要以湖南女院"星城记忆"公众号为中心,探索湖湘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承。  相似文献   

14.
鲁迅之所以被称为"民族魂",主要的并不在于他对本民族的歌功颂德,而是恰恰在于他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自省与挞伐,代表华夏民族作出了民族忏悔。然而自鲁迅以后,对于民族所遭受的种种苦难,我们至今少有从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高度进行反思,实施民族自我批判。一个民族的苦难,总不会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总有历史基因和民族文化基因在发生作用。实施民族自我批判的任务,政治家、历史家责无旁贷,但只有文学家才能将自己的眼光投向"草根",才能从众多个体命运看历史的走向和成败,才能将历史错误置于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上评析。我们民族有十分广大的人众曾陷于因拒绝思考而沦为安娜·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恶"中,所以我们需要民族整体性忏悔,如同德意志民族那样。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政治组织形式,民族国家有其内在的历史合理性。本文将以近代民族国家发源地西欧的国家组织形式的演变为线索,通过考察西欧民族国家的内涵及观念的转变,分析观念转变背后个人主义的发展,并且结合近代"民族"理念的转变,评价个人观念在民族国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赵征 《文化交流》2008,(10):34-3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财富、文化血脉和历史记忆,这是参加"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鄞州论坛"的两国民俗学家的共识。参加本届论坛的记者强烈地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东风在中国的大地上劲吹,激起无数绚丽的浪花。循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价值、传承人和保护开发这一思路,在大视野中撷取几朵活态的浪花,借以折射文化遗产之海的壮阔丰博。  相似文献   

17.
《威尼斯商人》这一基督教的喜剧建立在犹太人夏洛克的悲情结局之上,夏洛克开始宽厚仁慈,其对"割肉契约"的坚持是在一次次看似微小的变故后发生的。因此,采用蝴蝶效应这一概念来解读文本,可以借此探究夏洛克逐步走向悲剧深渊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教师职业技能"5+X"培养模式包括教师语言技能、书写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CAI课件制作技能等"五"项基本技能和具有民族特点的"X"项专业特色技能。目前,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教师职业技能"5+X"培养模式改革还存在诸多困境,明确训练目标、构建"5+X"培养模式训练综合体系、丰富优化训练平台将成为民族地区教师职业技能"5+X"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王明珂先生在其著作《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中,从边缘视角建构了别具一格的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以勾勒华夏边缘形成的方式来研究华夏概念和华夏民族认同形成的历史,同时以"结构性失忆""集体记忆"为理论基础来研究民族认同,这种批判、解构历史实体论,却又超越近代建构论的理论体系,是区别于传统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倩  夏银珍  石凤 《文化学刊》2023,(12):139-142
民族节日承载着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具有强化民族文化深层认同的价值,笔者研究对象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节日,这些少数民族节日数量多、内容丰富、传播力广,形成了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品牌影响力大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通过从起源和庆祝形式来梳理少数民族节日类型,揭示少数民族节日凝聚民族精神、映射民族文化心理、传承民族文化成果、坚定民族自信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提出从精神满足视域,创新少数民族节日活动形式、转变少数民族节日运作模式、丰富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内涵、构筑民族节日教育阵地体系,强化民族节日对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