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运会不仅是各国健儿一展英姿的竞技场所,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运思走笔的极好机会。他们运用衍名辞格拟出的佳题,魅力四射,产生了题因名新、人因题美的修辞效果。悉尼奥运有则报道的标题为《空中伏群芳,碧池举明霞》。此题不仅嵌入人名“明霞”,更用“伏”字表示双关意——既指征服,又暗指姓,真是妙手偶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极富形体美和动态美的画面。雅典奥运的衍名标题由“衍”人名扩至其他的“名”,丰富多彩,值得赏读。  相似文献   

2.
曹津源 《学语文》2008,(6):48-49
借助比喻、双关、借代、谐音、拈连等辞格,将新闻报道所写人物的姓名巧作点化用于标题中。使人物的姓名“异化”为与文章主旨紧密相关的信息的载体,这就是衍名拟题法。北京2008奥运会期间,众多媒体运用衍名法精心制作标题,产生了“题因名新,人因题美”的修辞效果。其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借助比喻、双关、借代、谐音、拈连等辞格,将新闻报道所写人物的姓名巧作点化用于标题中,使人物的姓名衍化为与文章主旨紧密相关的信息的载体,这就是衍名拟题法。北京2008奥运会期间,众多媒体运用衍名法精心制作标题,产生了"题因名新,人因题美"的修辞效果。下面结合一些示例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4.
衍名     
衍名是一种机智、风趣的修辞手法,使用者根据主观意向将描述对象的名字、名称进行衍生发挥,从而产生新颖、丰富的内涵。不少作者运用衍名辞格拟出的文章佳题,魅力无穷,产生了题因名新、人因题靓的表达效果。历届奥运会不少报道,妙题迭出,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  相似文献   

5.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就像美目那样传神,能激发读者阅读的欲望。那么,在写作时如何巧拟题目,一“名”惊人呢?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借“名”法 1.巧借人名:《我们班的“施瓦辛格”》《当代保尔——张海迪》。 2.巧借事名:《当心“鸿门宴”》。 3.借用歌名:《在希望的田野上》、《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相似文献   

6.
(一)被捕人数:“五四”运动爆发当天被捕的人数,当时的报界未能报道出确切的数字,5月5日北京《晨报》称10人,天津《益世报》称19人,上海《民国日报》称20余人。北京学生“五四”当天发给上海《申报》馆等团体的快邮代电中,也未报出确数,只称“逮捕学生十余人”。到5月6日,《晨报》始载:被捕学生之人数,确为32人,其中北京大学20人,高等师范8人,工业学校2人,中国大学1人,文汇大学1人。并列出了北大和高师28名学生的名单。这在当时,是关于“五四”被捕人数和人名最详细的记载。1919年8月出版的《青岛潮》一书,收录了《晨报》这一报道,并补充了《晨报》未详的其他4人的姓名。因此,史家在述及“五四”被捕人数和人名时普遍引用《青岛潮》,认乃“五四”被捕的32人,全系学生。这是通行的说法。但是“五四”被捕学生之一的许德珩,在其回忆录中,一直坚持被捕者只有31  相似文献   

7.
“庖丁”解     
高中语文第三册《庖丁解牛》一课对“庖丁”的注释说:“庖,厨师。丁是他的名。”我认为这个注释对错各半。“庖”释为厨师是对的,但是把“丁”释为“他的名”就不正确了。诚然,“丁”可以当作人名用,但在此处却并非人名。  相似文献   

8.
2008年北京奥运,中国选手刘子歌女子200米蝶泳勇夺冠军,某报报道时拟出的标题为“水立方唱响最美的‘歌”,“歌”字一语双关,吸引眼球;2012年伦敦奥运,在相同项目决赛中刘子歌摘铜,队友焦刘洋夺冠,某报报道时又拟出“‘蛟’龙再唱最美的歌”(“蛟”谐音“焦”)这一连接两届奥运会信息的佳题。  相似文献   

9.
高考诗歌鉴赏,应重视标题、作者和注释为我们提供的信息,从“三看”的角度入手,准确把握诗歌的大意和主旨,为正确解答试题打下基础。一看标题。诗歌的标题富含诸多信息,不少考题的设置与该诗的题目有关,研读诗题,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1、研读诗题,把握题材。许多诗歌的标题都直接或间接表明了该诗的题材,如2004年全国卷甲卷的诗歌鉴赏题,标题为《秋思》,从标题便可看出这是一首思乡诗;再如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从“别”这个标志性的文字就可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把握了诗歌的题材,就可根据不同题材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去把握诗…  相似文献   

10.
标题是文章的“窗口”,主题的“眼睛”。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题好一半文”。这都是说标题的重要。初中语文课本中一些文章的标题就充分体现了精湛的标题艺术。 一、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文章的标题生动活泼,不仅能增长文章的表达效果,更好的发挥宣传鼓动作用,而且还能象磁铁一样吸引读者。如《死海不死》、《首先要做“马”》、  相似文献   

11.
薛吉辰 《语文知识》2005,(12):14-14
“雎”是形声字,从“且”得声,读作jǖ,在古籍中多用于人名和鸟名。《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一种水鸟,古时常用来比喻女性。 战国时有两个人,一个叫范雎,也写作“范且”,或误作“范睢”,《战国策》中有他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广播电视合唱团来广州举行“雕花的马鞍”演唱会,广州的一家报纸在报道这一消息时用了个标题:《内蒙古草原传来了天籁之音》。这里的“天籁之音”,不能不叫人挠头又加摇头。  相似文献   

13.
人们习惯上把文章标题中的关键性字或词称之为“题眼”。透过题眼可以窥视文章之核心。在小语教学中,我们总结出几种从题眼入手向全篇辐射的提挈型“扣题眼”教学法。(一)平推式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标题的题眼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紧扣题眼平推着一段一段地理解,逐步领悟文章的中心,例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就可以采用上述平推式,以题眼“珍贵”  相似文献   

14.
《人民日报》的一则消息很令人振奋:福建省石狮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一项提议,任命厦门大学28岁的女博士周真平为这个市的副市长。人大任命市长是题中应有之义。而周真平的“帅袍加身”(《中国妇女报》12月6日头版头条标题)却成了新华社播发的新闻,除了年仅28岁的一介女学生一夜之间平步青云外,关键在于这身“帅袍”来之不易,来得自豪、来得格外光彩夺目!消息说,石狮“完完全全脱离了‘组织推荐’这一传统惯例”,“在人选问题上做到真正面向社会,凡符合条件者均可以报名参加”。“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参加竞选的59名女杰,必须过好施政演说关和答辩关,每道关都由“代表着各方利益标准”的165名代表“无记名投票”,且只有一人当选。周真平“充分  相似文献   

15.
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公布时,我在温州乐清。第二天,一位高中生朋友拿着《乐清日报》问我:“朗”和“琅”是不是通假字啊?新华社记者汪涌、高鹏写的通稿《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公布》怎么写“朗朗上口”呀?我接过报纸一看,报道中那句话写道:“每个娃娃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我跟那位朋友说,“朗”和“琅”不是  相似文献   

16.
在南京大屠杀过程中,两名日军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突发奇想,提出进行灭绝人性的“百人斩”大竞赛,以谁先杀满100人为胜利。日本《东京日日新闻》1937年12月13日以“超过斩杀一百人的纪录——向井一百零六人,野田一百零五人,两少尉再延长斩杀”为标题,报道了记者浅海、铃木所写的“杀人竞赛”实况。可悲的是,这两个杀人恶魔在当时竟成为男女青年崇拜的“英雄”。人教版初中《中国历史》第四册对此事件进行了描述,但没有交待这两位刽子手的下场,这里简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咬文嚼字》 1996年第 7辑符泊《一词不慎 ,致人于“死”》中说 :“《新民晚报》 1995年 6月 2 2日社会新闻版的一条标题令读者惊愕与惋惜 :‘徐虎死了吗 ?’”并说 :“读者的惊愕与惋惜是有道理的 ,因为那条标题赫然是 :‘徐虎身后劳模成行。’‘身后’是‘死后’的意思 ,这是常用词 ,如‘身后萧条’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也都只有这一个义项。”进而断定 :“根据这一词义 ,标题的意思显然是 :‘徐虎死了 ,后继有人。’”还是“可是细读新闻 ,读者又由惊转喜 :徐虎并没有死 !原来报道的内容是说 :榜样的力量产生了‘徐虎效应’ ,现在…  相似文献   

18.
课本第 3 0页《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加剧》一目与所述内容不符。内容在讲述 19世纪 60至 9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同时还讲述了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干涉 ,即赫德向总理衙门递交《局外旁观论》和美国人蒲安臣代表中国出访欧美。因此建议将标题中“经济”二字去掉 ,改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加剧“题”与“文”不尽相符$安徽省合肥市铁四局合肥中学@彭江龙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语文》2002年第10期发表了孔令昌先生《“庖丁”解》一文,对高中课本将《庄子·养生主》中“庖丁”的“丁”注为人名提出了异议。对于同一词语或名物的训诂见仁见智完全可以,有时候“二说并存”亦属正常。但孔先生断言“把‘丁’释为‘他的名’就不正确了”未免绝对化了。诚然,《中华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海》均收有“丁”作“从事某种专门性劳动的人”这一义项,且均引“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句为书证,孔先生以这三种权威辞书为据,也是写商榷文的正常思路。据我们所知,《新语文》1997年第12期洪丽娣《“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个生造词“三步曲”在报刊上频频出现,下面是随手捡来的几个例子:(1)《公文写作》课教学法三步曲(《华南师大继续教育》1999年第2期标题),(2)西部开发三步曲(《中国财经报》2000年4月26日标题),(3)重提“安乐死”这个话题,我国首例涉案医生提出“人生三步曲”(《羊城晚报》2001年4月13日A8版一引题,主标题是:优生→优育→优死),(4)新诗教学三步曲——我教《致橡树》(《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4期标题),(5)语段压缩三步曲(《中学语文》2000年第12期标题),(6)偷埋偷葬“三步曲”(《南方日报》2002年3月3日A4版小标题),(7)老记背运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