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的回音     
《考试》2011,(9):22-22
有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父亲走在山中。突然,孩子不小心跌倒了,痛得大叫了一声:“哎呀……”但是令他吃惊的是,他听到了一个声音从山中的某处传出来,重复着他的喊声:“哎呀……”他很好奇,大声喊道:“你是谁?”结果他得到的回答也是:“你是谁?”小男孩听了很生气,大声喊道:“胆小鬼!”结果他得到的回答也是:“胆小鬼!”  相似文献   

2.
偏见     
关于“优生” 他解出一道难题。“他真优秀。” 他穿了一件漂亮衣服。“他眼光也这么棒。” 他哭了。“一定是考差了。” 他考试考得很好。“到底是优生嘛!”  相似文献   

3.
这是小学一年级的一堂说话练习课,练习用“是”字说话造句。“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爸爸是老师”、“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孩子们纷纷发表“见解”。就在这时,有个叫刘涛的孩子站了起来,他是个有名的捣蛋鬼,班上的女孩子见了他就赶紧躲开。“我是好……”听得出,他想说“我是个好孩子”,可没等他说完,同学们已哄堂大笑。不少学生在窃窃私语:“哼,他也能是个好孩子?”“他还有脸说!”……看着刘涛同学尴尬的样子,张老师示意让他坐下。谁知刘涛同学却站在那儿不愿意坐下。于是,张老师便鼓励他想一个更“合适”的句子。果然,刘涛开…  相似文献   

4.
先秦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论,古代的人们就认为是“言意相离”、“言心相离”,非难他。现在,有人认为他是以诡辩论手段割裂了“个性”与“共性”的联系,批判他;也有人认为他严密地论证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肯定他。我认为,不管公孙龙论述“白马非马”的主观目的是什么,但“白马非马”论客观上说明了“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问题,其论证也有漏洞之处。  相似文献   

5.
“布雷福德!”那女人说,“你在干什么?菲利普·马斯顿是你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值得信赖的同事。”“不再是了。”诺福克博士说。“你是说你们真的认识他?”那女人望着我们:“是的,但他现在很让我丈夫生气。”“为什么?”卡拉问。“他一个月前就失踪了,带走了我们所有的笔记。”诺福克博士说,“我猜他计划自己出版它们,然后自个儿出名。”我开始坐下来,和诺福克博士面对面。“你们怎么认识马斯顿的?”诺福克博士问。“在博物馆里碰见的。”我回答,“他已经被困在那儿一个月了,他们把他监禁起来,直到上周他才逃出来。从那以后他就东躲西藏,因为…  相似文献   

6.
生日礼物     
生日快到了,他兴奋不已。他的生日在星期六,那天早上,他一起床便说:“今天是我的生日,送什么生日礼物给我?”没人应声。中午,他的爸爸妈妈从外面回来了。他兴奋地问:“有没有给我买生日礼物?”“下午再说吧。”爸爸说。“还有,”妈妈说,“你快把作业做完,不准出去打打闹闹的!”他们似乎全然忘记今天是儿子的生日。午睡起床后,他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是我的生日。”“知道,你去兴趣班回来再说吧。”“真的?”他高兴极了。下午,从兴趣班放学回家,他问:“妈妈,礼物呢?”“已经放在你的房间了。”他一个箭步冲进房间,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是马…  相似文献   

7.
冯桂芬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采西学”思想是他成就较大的部分。他对西学的认识突破了传统的“技”、“器”观念,上升到了学理阶段。他认沩西学是“富强之术”,因此积极倡导学习西学。更可贵的是,他提出了新的文化价值判定标准“善”,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8.
多余的人     
凡读过这篇《多余的人》,我想心里都会深受感动的。作品写一个特殊家庭里的特殊人物——一个后爸带来的哥哥。试想,一个女孩子与一个后爸带来的哥哥如何相处呢?更何况“我”是一个女孩子,更难于启齿叫他“哥哥”了。作者选择“我”考上大学、母亲硬要“他”来送“我”到西安上学的情节,写“他”一路上送“我”的情况。作者用了几个细节来刻画“他”的老实人的形象,很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写出“他”与“我”的无言的感情交流,使“我”为之感动。作者在写人物时,能很好地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例如,作者写“他”与后爸来到自己家里后,从早到晚在田野种棉花,天黑了也没能及时回来;写“他”知道“我”不喜欢“他”,在送她上学时,有意远离她,以致火车行了一天一夜,同坐的旅客竟然还不知道他们是一起来的,更不知道他们是一家人;写“他”时时护卫她,甚至连有人想坐到她身边“他”都警惕地警告对方;“他”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让这个妹妹受累,自己扛了这么多的行李,还时时照顾她;作者还写出“他”的聪明,像“他”引导她找接待站等。作品着重写人,而且很好地写出当时的特殊环境下人物的特殊心境,通过“我”对“他”由反感到感动,写出“他”的人性美。其实,“他”是很爱这个妹妹的,但是“他”不能表露出来,这是由于他的地位和文化程度所决定的,为此“他”只能把这种爱深藏在心中。在“他”与她离别时,“我”终于感动地叫“他”一声“哥”时,“他”感到满足了,作者写道:“他一听,连忙转过身,笑着对我挥手。我第一次看到他笑。”此时无声胜有声,他的心灵的美在这里表露得很充分也很到位。这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无论从写法到思想内容上都有独到之处,值得同学们去学习。  相似文献   

9.
开心一刻     
答案詹姆斯和比尔正在猜谜语。”我想我有个好谜语。”比尔说道。“是什么?”他的朋友问道。“啊,是这样,如果一个黑人掉进红海里,什么是绝对不可避免的结果?”“噢!他淹死了。”詹姆斯很快地回答说。“可假设他被救上来了呢?或者他游泳离开了呢?”“倒也是,唉,我放弃。”詹姆斯叹了一口气说,“你告诉我吧?”“绝对不可避免的结果是:他身上湿了!不是吗?”军训某训练场,一教官正在为军训的同学们讲训练任务,他的本意是:一班射击,二班投弹,我去给你们做示范。但由于他是个南方人,用他的话一说就变成了:“同志们,今天上午我们的任务是:一班杀鸡…  相似文献   

10.
周末他请三个人吃饭。两位是他的上司,一位是他相识多年的朋友。中午他就打电话跟他们联系,每个人都说:“没问题。”于是他在酒店订好了包厢,并提前半小时赶到。服务生问他:“现在上菜吗?”他说:“上。”服务生问他:“标准呢?”他说:“当然是680块钱的。”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2010,(12):31-31
苹果电脑创办人乔布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与同学们分享了他生命中的三个真实故事:“从贵族学校自动退学”、“被自己创办的苹果电脑公司开除”、“被医生诊断患胰脏癌”。他说:“自动退学”是他最棒的决定,因为后来他转学了,投入到真正有兴趣的学科;“被苹果开除”是他最棒的遭遇,因为他后来重新创业,  相似文献   

12.
七根火柴     
角度之一:眼神的描写。本文有五处写到无名战士的眼神。(1)开始写他“眼睛努力地闭着”,表明他在生命垂危时仍努力支持自己,突出他刚毅的性格。同时暗含着他对“火”的需求,为情节发展铺垫。(2)当卢进勇靠近他时,他“吃力地张开眼睛”,眼睛“失神”“呆滞”,反映他体力耗竭,危在旦夕,但又不愿拖累战友,与他用生命保全火柴形成对照。(3)当卢进勇帮助他时,他先“闭着眼睛摇了摇头”,又“忽然睁开了眼”。“闭”是拒绝战友帮助;“睁”是要向战友托  相似文献   

13.
<正>“隐身人”的故事他是一个神秘的人,曾经“隐身”三十多年。朋友们可以看到他,却不知道他在干什么,连家里人也不知道他的秘密。后来,他的事终于可以公开了,于是大家叫他“爸爸”,而且是属于中国的爸爸:“中国氢弹之父”、“中国中子弹之父”。  相似文献   

14.
且听风铃     
风铃“错位”前,“他”有梦——原本大路笔墨;在风铃“错位”后,“他仍然有梦”——“前梦”转化为妙笔。作者用“错位”待“他”,笔太狠;但用“他沉浸在自己美好的向往中”诠释标题中的“且”字,并用“阳光穿过了厚厚的云层”给“他”以浪漫的光环,心很软——“他”确实是个不屈不挠的追梦人!  相似文献   

15.
“迷惑弹”     
他,白白净净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斯文得很,可是他的臭屁“神功”却让大家“敬而远之”,多少“英雄好汉”受到侵害后,都像中毒似的,神情古怪,满脸通红。而我,跟他只隔一张桌子,没少“享受”他的臭屁“神功”。那堂语文课上,老师正在前面绘声绘色地讲着《游天然动物园》,我们也如痴如醉地置身在动物王国里。这时,坐在我前面的他,开始在座位上扭动起来,凭我多年的经验,它是要施展“神功”了。他的“神功”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响弹”,一类是“臭弹”,不知道他今天要来哪一种。我提前做好了准备,不一会儿,“嘣——”响声出来了,我松了口气,…  相似文献   

16.
红领巾2004·11插图/熊倪从外婆家回来,妈妈曾问我:“乡下最难忘的是什么?”我回答:“稻草人。”妈妈问:“为什么?”我回答:“因为他没有妈妈。”妈妈吃了一惊:“不。他有妈妈,农民就是他的妈妈。”“那———为什么天那么热,妈妈还让他站在田里?雨那么大,妈妈还不带他回家?”“因为他有任务。”“什么任务?”“保卫庄稼,不许麻雀糟踏。”“真的?”“嗯。你看他拿着竹竿,不分昼夜站岗放哨,就是为了赶麻雀。”“那———天黑了,它就不怕?”“不怕。”“那———要是饿了,谁给他送饭?”“他不吃饭,只要站在了那里,他就再也不吃饭了。他只有一…  相似文献   

17.
据说他是本地人,而我却从未听说过,也未见过。他来之前就有许多关于他的传闻,什么“都三十岁了还是光棍!”“读了八年高中还是没考上大学的书呆子”“代课而已”“家里为他读书而欠了一屁股账”云云,“有趣,真像小说里的人物了。”我当时想。我们都急切地想听他讲课,他却迟迟不来。班主任哄着我们说:“快了,明天……大概是吧……”有一天下午,  相似文献   

18.
怀念     
一天,儿子在电视中看到已故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年轻时驾驶帆船的画面,他仰脸问我:“那人是谁?”“约翰·肯尼迪,以前的美国总统。”“现在他在哪儿?”“他死了。”“他不是还在比赛帆船吗?”儿子目不转晴地直视我的眼睛,好像要看出我是否在戏弄他,“他真的死了?他的一切都死了吗?他的脚也死了吗?”他一脸严肃,使我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19.
孙儿亚东,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我对他课后作业的一味模仿,缺少创新,又深为不安。前几天,他在用“桃”字组词时,模仿课本上的“桃花”,组了个“桃树”。当我让他再组几个词时,他又组了“桃子”、“桃酥”两个词。当我帮他组了个“夹竹桃”时,他立即反驳道:  相似文献   

20.
他姓赵,个子很矮,比拿破仑肯定还矮几厘米。满脸的青春美丽痘。小小的眼睛上罩副近视镜。厚厚的嘴唇上蓄着两撇小胡子。第一堂语文课,他自我介绍说:“我嘛,就这副尊容,是吧!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差也差不到哪里去。是吧!”就那一堂课,有心的同学做了次不完全统计,他总共说了180个“是吧”,平均每分钟4个。于是大家暗地里叫他“是吧”老师。因“是吧”与“柿把”谐音,而这里多的是柿子,大家就管他叫“柿把儿”老师。以后上课,他在上面说一个“是吧”,同学们在下面学一个。有时,他还没说“是吧”,同学们就先说了。他很生气,却不好发作。谁叫他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