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富个性的作家,其文本创作中蕴含了大量的声音材料。本文将从声音景观的角度出发,选取日常生活声景、现代都市声景和隐喻世界中的声景三方面材料对文本进行解读,试图找出文本中的声音景观是如何体现张爱玲个人的创作风格的。  相似文献   

2.
学校是一个充满声音的特殊场域,课堂声景是在教与学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声音景观。让课堂声景成为直抵儿童内心的一道风景,是课程教学变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明确声音景观内涵、阐释其教育意涵的基础上,基于声音景观视角,对课堂中声音被抑制、遮蔽乃至强权控制等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组课堂声景设计的参考策略:加强声景教育,提高师生的声音及声景意识;建立声音与其他环境要素的有机联系,构建课堂大环境;建设听觉文化,形成包容、开放的课堂声景。  相似文献   

3.
"声"、"音"都可以表示声音,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二者组合成词表示声音。但是"声"、"音"并非完全相同。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声""音"的不同之处,"声"多指器物之声,"音"则多指人之声音。由于词义的扩展,某些情况出现混用。  相似文献   

4.
透过对《风俗通义.声音第六》中声训词条的整理,发现东汉时的人们往往在阐释某种事物的名称时使用,本文试从音同音近角度切入探究声训词条背后的文化信息。从音乐的治国教化功能、阴阳五行认知模式、汉时的天人感应哲学三个方面,探究汉时人们的部分思维习惯和文化定势。  相似文献   

5.
正一、词与押韵的内涵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宋人称词为歌词,晚唐、五代时人们称其为"曲子词"。从字义上看,词就是指文辞,曲就是指音乐。"曲子词"就是依照音乐韵律节拍而创作。在古代文论中就有"倚声填词"之说,"倚声"正是合音律之意。按谱填词,谱中字句有"平仄"之格律,按谱其实也是"倚声"之意。清刘熙载《艺概》卷四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清宋翔凤《乐府馀论》说"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世事变迁,历史演变,这种"倚声填词"的"声"——乐  相似文献   

6.
"想唱就唱,超级女声"由湖南卫视始创的"超女"大比拼终于风平浪静、偃旗息鼓了.从经济学角度讲,"超女"上演了一场财富传奇:1400万的节目冠名收入,7场总决选2000万的广告收入、3000万的短信收入;湖南电广传媒股价上涨1.24亿元、赞助商蒙牛实现2.5亿元纯利.这种娱乐消费将其商业价值发挥到了极限,而这所有财富的起点正是来自于"超女"这一产品的伟大创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想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解析这个传奇,在一片"叫好"声中来点不和谐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科技在不断的发展,人类文明在不断的进步,世界趋向于高度全球化,这样的环境中,文化愈发显得重要.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关注文化,研究文化.应用文化."景观文化"一词开始出现,并频繁出现于广告语中、标书中、设计师口中.但对于景观文化.尚未有确切的定义.究竟何谓景观文化.景观设计如何与本土文化不脱离,这是值得设计者深思、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2008年,"山寨文化"一词在网络搜索中排名第一。"山寨"之风席卷大江南北,从手机到建筑,从文艺到明星,无一遗漏地被"山寨"了。随之而来的法律侵权问题,更是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文章将从法律规制的角度对"山寨文化"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
音乐教学需要遵循特定的教学范式,"技术理性"主导下的音乐教学强调"双基"的学习和音乐教学的程式化模式。随着当今国际音乐教育的文化转向,作为文化理解的音乐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音乐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文化理解"的音乐教学范式强调音乐中的文化和用文化的声音去歌唱,即便是学习音乐知识也强调从文化层面进行理解。"文化理解"的音乐教学范式已被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者所吸收、运用,这极大地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并给音乐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声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是出于人类本能最直接的音乐表现形式,"声"与"情"是声乐艺术表演中的两个重要音乐元素,"以声带情"、"声情并茂"是我们对歌曲演唱最完美的要求,也是人们对歌唱的审美要求,想达到此境界,并非只是演唱技巧的问题,歌曲情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对地景的研究,既关注其"自然化"的过程,也关注其文化象征的呈现。作为边疆的一座小城,柳州直到唐朝才成为州治所在,得到帝国的重视和开发。"柳州八景"作为地方社会的一个集体表征,柳州的历代官员和文人对其作了详细的描写,逐渐呈现出"柳州八景"的文化价值。与其他八景相比,"柳州八景"在景观的选址、分类、命名等方面无不体现了帝国对边疆的汉化、帝国在边疆统治的象征,同时,"柳州八景"也蕴含了人们丰富的情感和想象。  相似文献   

12.
地域文化的景观建筑学发展,是基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更加青睐于自然的生活环境,对建筑需求更加倾向于生态化,从而促进了景观建筑学的迅猛发展。目前,景观建筑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在最近几年得到了较大发展。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建筑学发展,是从地域文化角度对建筑景观的合理布局进行研究,在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交流特性,促进景观建筑学与生态环境相互结合,以一种多元化方式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3.
针对药物与化工分院职业特色鲜明的优势,在学院环境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环境工程分院园林规划1108班学生规划设计实训,从园林养生的根本目的出发,以"养生景观"为脉络,构筑"一个中心两翼飞,八宝景苑五行圃"特色职业景观框架,探索药物与化工分院环境文化特色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创作于明中晚期的风俗画《皇都积胜图》中描绘了嘉靖末年至万历初年间(约1550-1587)皇城(今北京)北处中轴线街道处时空固化中的市坊间繁华景象。本文以声音景观理论(Soundscape)为研究视角,试图在特定的时空文化背景中,勾勒出明中晚期都城北京街市中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市民音乐交织的独特声音景观,探讨明代北京城作为明代政治与经济、文化属性并存的都城独特的音乐文化活动形式,探听具有不同社会角色的"京城人士"如何运用音乐进行政治文化对话与文化身份认同的。  相似文献   

15.
周纯漪 《考试周刊》2009,(24):36-37
本文从美国宗教文化发展的角度来剖析“Puritan”一词的汉语翻译。本文认为“Puritan”被汉语翻译成“清教徒”真正体现了“Puritan”这一词产生的内涵。从美国宗教文化发展来研究“Puritan”这一词的产生,汉语的“清”这个字负载着三种意思:1.划清界限2.清白3.清苦。这三种意思恰当地反映了“Putitan”这一词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添加文化的因素可使译文真正地忠实于原文。  相似文献   

16.
杨洋  董方峰 《现代语文》2006,(11):60-62
1.引言 中国饮食中自古就有"五味调和"之说.《吕氏春秋·本味》曰:"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我们认为,"酸"、"甜(甘)"、"苦"、"辣(辛)"、"咸"是汉语中的基本味觉词.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一门注重体验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源自声音。教师构建有活力的音乐课堂,不可忽视课堂中的"好声音"。音乐课堂中的"好声音",是师生之间相互肯定、教学相长而激起的赞美之声,是学生乐于参与、体验、表现音乐而抒发出的欢笑之声,更是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差异的声音"的教学情怀体现,还是教师巧妙利用课堂中"意外的声音",生成有效课堂资源的教学机智表现。  相似文献   

18.
每个词都有指称意义和蕴涵意义."死"一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形式有异,但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知是相同的.讨论"死"一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广用和禁用,有助于从语言学角度了解两个民族在文化和思维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微文本是指生成和扩散于线上线下各种传播介质之间的以一个词、一句话或段子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叙述形态,如网络流行语录、网络流行语词、网络段子等。作为网络时代民间舆论场的"发声筒",微文本叙述的声音机制、声音形态的演变及其历史成因等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值得细细研究。叙述主体冲突和文体修辞彰显了微文本叙述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声音形态已从以批判、不满之声为主演变为以调侃、娱乐之声为盛,这种演变与社会化媒介技术的发展、网络叙述环境的娱乐化趋向以及读者的审美经验密切相关,它们共同建构和形塑了娱乐性、调侃性的叙述声音景观。  相似文献   

20.
"音"和"声"通常被认为是同义语素,关于"音"和"声"的关系,目前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音"和"声"在现代汉语中有所区分,但在古代汉语中并无区别;二、"声"是自然的声音,"音"是人为加工后的声音;三、"声"是主观感知的声音,"音"是客观存在的声音。本文认为"声"和"音"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交叉关系,既有重合部分,也有只属于自己的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