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代诗人白居易这两句话,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作文写诗的至理名言。的确,游离时代,回避现实的东西,无论其构思如何精妙,文词怎样  相似文献   

2.
关注教学过程中的道德引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让学生乐于接受道德教育一直是困扰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平时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不错,学习热情也很高,但对他们一提起德育的内容,他们总是缺乏兴致。道德教育又是每个时代、每个教师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道德教育?有没有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和策略呢?  相似文献   

3.
刘上 《文教资料》2012,(5):183-184
当代中学生因为竞争和经济等压力的存在,普遍重视个人的成绩和升学,对个人的公民素养持一种较为轻视的态度。中学时代是人格形成和健全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公民素养能够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从而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中政治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为己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正文本是由很多要素和层次共同组成的,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就要让他们更为立体、更为全面地阅读文本,通过语言文字作为媒介来感知文本中的各种信息,获得审美体验。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和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促进学生走进文本的世界。一、背景解读,追本溯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在进行文本创作的时候必然是有一定的创作意图的,要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就  相似文献   

5.
迈入新世纪,中国即将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向我们扑面而来,这对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教育观念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数学教育应该怎样发挥其功能,使之更具有感召力和活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可回避的课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的应用领域得到极大的扩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已成为每一个公民必备的文化素质。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应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去经验和实践;如何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运用数学分析…  相似文献   

6.
近年,笔者注意到考试作文中有些考生缺乏现代社会新型人才应有的开放的胸襟、敏锐的眼光、大胆发表自己看法的勇气,千人一面、老生常谈、人云亦云。有些考生从历史和古典文学中取材,很牵强地把屈原、司马迁、陶渊明和李白诸辈往自己的文章里塞,几乎把古代名人都写光了,有的名人甚至被一写再写。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其实以紧扣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7.
成尚荣 《中国德育》2010,(12):10-13
公民以独立人格为前提,公民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为旨归。这就必须解放学生,首先让学生真正像个学生,才有可能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要把学生从过度的忙碌、过度的规范以及对“幼稚”的年龄歧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自己长大,勇敢地长大。解放学生必须给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对当下的学生社团、课外兴趣小组以及“体制外”的学生组织应当重新审视并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8.
<正>中唐时期,诗人白居易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时”对于学生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关切,应该让自己的文章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折射出时代的精神,这才能让自己的文章有鲜活的生命力,鲜明的个性。那么,我们该如何教会学生把握时代脉搏,写出有个性特色的文章呢?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公民教育研究和实践蓬勃发展,然而全球公民教育实践的效果很有限.对于全球公民教育的探讨不能回避“全球公民教育如何可能”这一前提性问题.“全球公民”身份推衍困境、“在地实施”的“异化”后果让全球公民教育实施的可能性成为问题.环境问题既是一个“全球共同利益”问题,也是各国政府关心的问题,为解答“全球公民教育何以可能”提供了较好的切入点.国际环境政治解释了全球环境治理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不合作与不平等状况.以全球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作为教育内容,全球公民教育具有批判性.批判的生态教育学成为全球公民教育的重要实践形态.在既有的国家边界限制下,批判的生态教育学通过全球与在地的混合行动,让全球公民教育获得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新的时代、社会发展新的需求,使课程改革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改什么,如何改,是摆在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面前的课题。从农村教育的实际出发,取长补短,夯实基础,使学生同层面的知识尽最大可能向广、博发展。借助一切可借助的力量,让农村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人生。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合格的新一代公民。  相似文献   

11.
近年,笔者注意到,考试作文内容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世界的不多,有些考生缺乏现代社会新型人才应有的开放的胸襟、敏锐的眼光和大胆发表自己看法的勇气。千人一面,老生常谈,人云亦云。有些考生眼睛向后看,很牵强地把屈原、司马迁、陶渊明和李白等古人往自己的文章里塞。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完全是对的,因此我认为考生在作文中一定要拓展视野,打破思维定势,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题材作文,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一、以当今国内风云人物的事迹为题材作文当今时代,英雄辈出,他们大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出现,学生获取知识有了更为便捷的途径。语文课堂必须顺应时代的脚步,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外学习资源的有效拓展,就能让语文课堂更美好。一、让文本内容更为厚重"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篇课文都负载着一个时代的背景,每一段文字都交织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其中有些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要想走进文本,满足学习语文的渴求,  相似文献   

13.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把一些品德行为不良、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称为后进生。如今,出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差生”一词被列为教师忌语,而代之以后进生、暂时后进生、潜能生或待优生等。虽然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回避一些消极的字眼,但是却不能回避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后进生问题。因此,要教育这些后进生使他们走向正轨,就必须认真分析他们的特点及造成他们后进的原因,找出他们的问题所在,把握他们的心理动向,制定一套对症下药的矫治措施,而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教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今年上学年 ,高中新编试验教材我省的第一轮课堂改革实验结束。从实验情况看 ,新编语文教材的教学思想、教学要求、教学目的和旧教材有了很大的区别 ,教材乃至教育思想的转变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怎样使新教材和时代的节拍联系起来 ,以教材为窗口 ,让学生认识生活、关注社会呢 ?一、导语注入时代信息“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试验本选的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作品反映人类的事、情、理、志 ,表现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等 ,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我设计导语时就根据这一特点从时代的角度切入 ,让优美的文学和…  相似文献   

15.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写下了大量的抚时感事、声宏意远的爱国词作。这些作品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南宋社会的某些本质,是诗人心弦和时代脉搏发生共鸣的产物,也是当时南宋词坛的最强音。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正是女真贵族雄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是现代人立身、处事、接人、待物、生存的基础。随班就读生往往由于词汇贫乏,语法简单,很难准确地把一件事表达清楚、讲述明白,加上自卑心理也促使着他们难开金口。要想让随班就读生早日融入社会正常地生活,不因意思表达不清而被世人所排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和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各种条件,让他们愿说、爱说,乐说,会说。  相似文献   

17.
列宁在谈到俄国的伟大作家列甫·托尔斯泰的时候,曾这样写道:“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列宁的这一著名论断已为中外文学史上无数事例所证实。凡是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一般地说不仅在艺术方面是他所处时代的先进人物,就其一定历史时期所达到的思想高度来说,也是时代潮流的前驱者。他们从不回避在重大的社会问题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不断地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善于透过迷蒙的表象勇敢地走进生活隐秘的深处,把人类对未来的美好理想用符合生活内在逻辑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但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管多么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都不可能彻底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自觉地用阶级观点认识和反映现实;作家和艺术家的主观理想和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常常是不相  相似文献   

18.
西方的公民教育是为未来的成年公民的民主生活做准备。这种准备主要在三个方面,即为民主生活准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给我国公民教育以极大的启示,我国公民教育应为学生准备有关公共事务的知识,让他们掌握民主生活的技能,积累公民实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爱国词人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用词这种独特的形式写下了大量声宏意远的爱国词作。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南宋社会的某些本质,是词人心弦和时代脉膊发生共鸣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在人机协同演进的技术浪潮中,如何让数字公民跃迁为生成式人工智能(AI Generated Content,AIGC)时代的数智公民,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此问题,文章介绍了人机博弈共生关系的演变过程,阐释了AIGC技术给人机关系带来的新挑战,由此延伸出对数智公民和数智公民素养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包含表达力、探索力、道德力、解读力、应用力、适应力六种能力的数智公民6A素养培养框架。以此框架为指导,文章从学校教育、企业培训、社区教育三个维度提出了数智公民素养的提升路径。文章既为理解AIGC时代的新需求提供了重要视角,又为培养并提升数智公民素养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而推动社会公正,促进全社会的数字包容,为AIGC时代数智公民的成长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