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是一种审判前的程序和机制,用于诉讼一方从另一方获得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和其他信息,从而为审判做准备。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是强化对抗求证,保障控辩双方平等地掌握运用证据的需要,是促使公诉机关提高起诉质量的需要,是保障辩护律师有效行使辩护权的需要,也是推动司法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要构建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就要明确证据开示制度的基本规则,确立以法院为中介的控辩双方交换证据的稳定途径,并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制度保障建设。  相似文献   

2.
证据开示制度是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的重要内容,是控、辩、审三方三角结构的内在要求,是平衡控辩双方诉讼资源和攻防力量的基本手段。随着我国刑事庭审方式由法宫主导的审问制向控辩双方积极推进的对抗制转变,建立我国的证据开示制度,明确检察机关和辩护人证据开示的范围、程序和法律责任,不仅符合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立不精神,而且成为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成功的重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在两大法系国家,虽然存在具体制度设计上的差异,但都设立相应的制度来保障控辩双方的证据知情权。在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中采用证据开示制度来实现控辩双方的证据知悉权,而在职权主义诉讼中则存在广泛的阅卷制度。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吸收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合理因素,强化了控辩双方庭审过程中的对抗性,然而在我国未完全建立起当事人主义的情况下,不能建立证据开示制度,而是应借鉴当事人主义证据开示制度的合理成分,建立并完善阅卷制度来保障控辩双方的证据知悉权。  相似文献   

4.
我国证据开示制度存在证据开示的范围,场所和义务不明确,对违反证据开示制度的行为缺乏制裁等立法方面的缺陷,凡控辩双方准备在庭审提出的证据都应属于开示范围,对方不拟使用的证据,他方亦可请求开示,控辨双方具有相互开示的义务,开示的时间,场所廉洁奉公发段进行。对违反证据开示义务的行为应予以制裁。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刑事公诉案件中控辩双方在庭审前故障隐瞒重要证据,在庭审时突然袭击对方,使对方不得不申请庭延期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这种做法在我国的法律上又是合法的,但我国目前的这种立法体例又与我们要求提高庭审效率,排除法官预断,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庭审改革目标相违背,在普通法系国家和地区,如英国,美国和香港地区,以及大陆法系的日本在刑事案件的庭审中却是不允许一方利用隐蔽的证据突然袭击对方,其原因在于他们的立法上都有一套完整的证据开示制度,这种证据开示制度确实也起到了提高庭审效率,排除法官预断,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诉讼基本原则的作用,我国在立法上应当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证据开示制度,赋予控辩双方庭审前的知情权,禁止庭审中的突袭,以实现提高我国刑事公诉案件的庭审效率,防止法官预断,实现公平,公正,公开诉讼基本原则的庭审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科学构建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控辩双方证人证言的开示问题、没有律师参与的案件是否进行开示以及如何开示的问题、辩护律师能否将控方开示的证据材料披露给被追诉人及其家属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实有从法理上予以探讨的必要。这些问题关乎国家追诉犯罪的利益、被追诉人及其家属的证据知悉权以及辩护律师保密义务三者之间的冲突和平衡问题。结合我国实际,依据利益权衡原则,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若干规则。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科学构建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控辩双方证人证言的开示问题、没有律师参与的案件是否进行开示以及如何开示的问题、辩护律师能否将控方开示的证据材料披露给被追诉人及其家属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实有从法理上予以探讨的必要.这些问题关乎国家追诉犯罪的利益、被追诉人及其家属的证据知悉权以及辩护律师保密义务三者之间的冲突和平衡问题.结合我国实际,依据利益权衡原则,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若干规则.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3):133-135,141
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是控辩制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我国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以控审分离、控辩对抗为基点的新的庭审方式。文章在对证据开示的一般理论及国外证据开示制度认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完善的证据开示制度的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9.
虽然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庭前会议制度,但对作为庭前会议重要内容的证据开示却未在立法层面上做出明确规定。被告人在庭前会议中的证据开示请求权更是处于缺失状态。赋予被告人证据开示请求权的最终目的在于保障被告人的听审权,进而增强我国诉讼程序的正当性。同时也可以在客观上衡平控辩双方不对等的资源差距,削弱控方以往在法庭上的强势地位,为促进庭审中双方的实质性平等对抗,为实现庭审中心主义发挥积极地作用。  相似文献   

10.
魏敏 《高校教育管理》2001,23(4):97-100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制度具有控辩制的特点.律师辩护职能的充分发挥,受到制度和现实的许多制约,造成了"控"辩"职能的失衡,有碍司法公正.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之一就是实行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本文以律师辩护职能为切入点,提出应当建立双向的、全面的、具有严格程序规定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以保证律师辩护职能的充分发挥,完善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诉讼法经修改后,庭审方式已发生重大变革,具备一定的对抗制特征,但有关证据开示仅有零散的规定,尚不完善,存在诸多缺陷。文章从证据开示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我国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借鉴国外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事诉讼法经修改后,庭审方式已发生重大变革,具备一定的对抗制特征,但有关证据开示仅有零散的规定,尚不完善,存在诸多缺陷。文章从证据开示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我国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借鉴国外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滕浪 《红领巾》2005,(2):21-24
我国刑事诉讼法经修改后,庭审方式已发生重大变革,具备一定的对抗制特征,但有关证据开示仅有零散的规定,尚不完善,存在诸多缺陷.文章从证据开示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我国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借鉴国外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证据开示制度作为审判前的程序和机制在英美法系国家中非常普遍,也是刑事诉讼程序公正性的体现。1996年后我国改革原有的庭审方式,吸收英美法系刑事诉讼中的一些规则和制度,重视当事人的诉讼模式。其实我国新《律师法》已经建立了一种单向证据展示程序,刑事证据的开示制度成为了我国司法界的热点。文章分析我国证据公示存在的问题,重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提出证据公示制度的立法,完善和改革我国的刑事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5.
刑事审判程序"繁简分流"是目前我国处理刑事案件的基本趋势,而证据开示制度是充分发挥不同审判程序功能的重要审前保障性程序和机制,在我国具有设立的正当性及现实依据.该制度在英国以及日本等国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证据制度,据此结合目前我国的刑事程序"繁简分流"的设置,探讨该程序机制下我国证据开示的制度构建与实践路径,并对是否赋予被告方阅卷权予以探析,以保障其认罪认罚之自愿性与真实性,从而为我国认罪认罚的有效实施提供证据层面保障之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证据开示制度通过对证明信息的披露可以校正诉讼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状态,提高庭审程序诉讼效率。同时,需要建立辅助的强制开示制度来完善证据开示制度。但在这样证据开示制度下的诉审双方博弈,将会出现强制开示滥用的情况。为此,应设立后置于开示程序的强制开示许可宣告制度,使法院能够引导两造运用强硬诉讼策略自行取证,化解法院职权取证的压力。  相似文献   

17.
郭元军 《红领巾》2004,(3):94-96
控辩关系是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构建合理的刑事诉讼控辩关系对于确保司法公正和诉讼效率意义十分重大.理想的控辩模式应当是一种既保持对抗又有协作的关系.在理想模式实现的保障方面要做到三点:一是要转变诉讼观念,强化权利保障意识;二是要在立法上对辩护律师的诉讼权利做出全面而详细的规定;三是要健全证据开示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刑事证据开示的必要性,探讨了这一制度在我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建构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刑事举证时效制度既是证据制度又是诉讼时效制度,该制度对防止庭审过程中的证据突袭、保障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增强诉讼可预测性、倡导证实信用理念均有着重大意义。在我国确立这一制度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但在具体设计时应区别不同的情况确立不同的处理方式,同时,为了保障该制度的有效运行,还需要确立诸如庭前证据开示制度等相应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20.
证据开示是现代对抗式诉讼模式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能够促进诉讼双方当事人证据信息共享,实现司法公正,同时防止因证据突袭而导致的诉讼拖延,提高诉讼效率。在行政诉讼中建立证据开示制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行政诉讼证据开示制度主要包括证据开示的范围、方法、次数和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