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名在档案管理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我经常听到身边同学、同志们这样的发问“你们档案局是干啥的呀?”,“你们平时上班都干啥?档案管理是不是就是管理全县工作人员的个人简历、档案……?”提出这些疑问的人不乏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医务人员等有知识阶层。听到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低之分     
四川省委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对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管理监督的暂行规定》和《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新闻界立即予以关注,先后产生出不少新闻作品。认真比较一下各家的不同取舍,高低之分一目了然。而这种高低之分,却比这一回的“秘书新闻”本身更加耐人寻味。 《中国改革报》2003年7月1日报道,“6月21  相似文献   

3.
郑妍 《视听界》2004,(3):38-39
《中国妇女》杂志在2001年上半年针对女性,策划、组织了有关女性和大众传媒的问卷调查,当问到“您是否认为大众传媒存在对妇女的偏见时”,81.96%的人认为“存在”,认为“不存在”的仅占9.02%,还有7.69%的人表示“没有感觉”。从这一数据中,可以看到今天的大众传媒仍然是男性话语占据着主流地位,对女性的形象塑造和符号认知也仍然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打上了男性话语的烙印。本文主要对电视上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以考察男性话语系统中女性荧幕形象的塑造和诠释。荧幕上的女性形象塑造女性形象是电视荧幕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闻报道、广告,还是电视剧,女性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对于许多女性来说,传媒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她们的观念。传媒在女性的生活中占什么样的位置?她们的阅读习惯是什么?哪些题材是女性最不喜欢的题材?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中国妇女杂志社和华坤女性调查中心就“女性阅读习惯和倾向”题目对北京地区的女性读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收回问卷967份.  相似文献   

5.
当最新的一项“中国女性性调查”宣布:有53%的女性“对自己的性能力充满自信”时,著名性学家潘绥铭却认为,中国女性仍然处于一种“性屈从”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结婚或将要结婚的女性新闻人会遭到解职。只有单身的女性和离婚(且没有孩子)的女性才会被认为是“严肃”的新闻工作者,现在女性新闻人面临的情况有了转变,但很多人仍旧认为,这是一个属于男性的世界。美国传媒协会近期进行了一项全国性的对编辑人员的调查。其中有45位女性报纸管理者被召集在一起,她们被要求写下成为成功的女性新闻从业者的心得。现在,这些心得被编辑成书,下面仅是其中的几  相似文献   

7.
面对女性在传媒中的缺席的“存在”状态情况,可能有许多人不以为然,认为现代传媒对女性颇为“关注”,在大量的传媒文本中女性出场的频率挺高。的确如此,在商业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大众传媒的繁盛是有目共睹的。女性虽然在新闻传播中呈严重的缺席状态,但同时也在其它的传媒关注下显得风光无限。那么,女性在大众传播中到底以一种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并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言说或被言说?  相似文献   

8.
这是嵩山脚下的一次杂文笔会,时间是1989年11月份。与会者有省会报刊电台的领导、言论编辑,作家和语文教师,怀珠抱玉,各有千秋。但是,他们当中没有女性;三十岁以下的青年也极少见。于是,有年长者垂询左右:“郭萍来了没有?曹亚瑟来了没有?”郭萍是近年来省会冒出来的一位女性杂文作者,引人注意,这里按下不议。单说曹亚瑟,他像“才露尖尖角”的小荷一样,让文友们刮目,靠的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用事实说话吧。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女人会留在那些欺骗、虐待和利用她的男人身边?是什么力量使这些坏小子们如鱼得水,而他们的女人们虽如坐针毡却仍不愿意弃之不顾?而这一切的关键又在于,究竟是什么驱使着女性对这些轻薄浪子投怀送抱……  相似文献   

10.
全省图书馆系统的工作人员,最近几年来为“星火计划”的实施作出了宝贵的贡献,这种贡献就是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服务,这种贡献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将写入湖南文化建设的历史。在公共图书馆工作中,为“星火计划”服务应该置放于什么地位?这是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我认为,它的地位是属于战略性的地位。从理论到实践,完全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为什么?有这样几点理由,或者说有这几个主要依据: 一、近几年来,我国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方针,这就是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  相似文献   

11.
刘希 《新闻三昧》2008,(10):50-51
领导干部的言行都是新闻吗?领导干部所到之处都有新闻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但现实是,我们的报纸常常被没有特点、缺乏新意的领导一般性活动和会议报道占据了大量重要的版面,记者在采写此类报道时往往陷入一种“八股式”的刻板模式中:领导视察了哪些地方,由哪些人陪同着,肯定了些什么,指出了些什么,强调了些什么……这是媒体报道领导活动的一种通病,使读者反感生厌。  相似文献   

12.
一天,我去某单位采访。存街上偶然见到一辆标有“陕西电视台”字样的面包车。我的脑海立即闪过这样的念头:是不是在拍电视?拍什么呢?琢磨一番,认为拍杨虎城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杨虎城是我们县有口皆碑的爱国名将。明确了这一点,我赶紧到“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了解情况。不想工作人员头摇得象拔浪鼓。怎么办?和她聊天。一句话  相似文献   

13.
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新闻真实性的涵义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也许有人觉得不屑一提,其实不然。因为目前已有的解释,并不明确。有的认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所谓真实性,是指新闻事业“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如实报道”;“做到完全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要求“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有的认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事实”,只要如实反映事实的客观存在,反映现象的真实,即谓之真实。这两种观点,我认为是似是而非的。任何科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新闻科学当然也不例外。新闻真实性研究的独特对象是什么呢?把“客观事物”或“事实”(二者实际上是一个意思),作为新闻真实性的研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06,(15):85-85
近日,美国广播电视新闻主管协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该行业正在悄然成为一个女性行业。目前,全美各主要电视频道新闻主播中,女性的比例占到了57%;电视新闻记队伍里,女性的比例为58%;全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里,女性的比例为56%;在电视新闻制片工作里女性所占的比例最高,为工作人员总数的66%。从整体上看,在整个美国新闻业里,女性都在迅速将男性“挤跑”,只不过广播电视新闻业中这种现象更突出些。  相似文献   

15.
“款目”到底是什么?确实是一个图书馆员在业务中应当弄清楚的问题。所谓“款目”到底是“一张经过著录后的卡片”还是这张卡片上的“每一条记录”呢?我认为两种说法都对,二者并无矛盾。前者是从集体的角度讲的,后者是从个体的角度讲的(重点为笔者所加,下同)试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责任编辑是什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学俭 《出版科学》2000,(4):14-14,13
这里要说的责任编辑是什么?一是责任编辑的“编辑”是什么?二是责任编辑的“责任”是什么?因为这两方面认识上还不很明确,工作中还不很一致。  相似文献   

17.
我在上海《报刊文摘》(1993年3月1日)上看到一篇摘自新闻某报的文章,说1月8日《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刊登了自治区的两份文件:《关于机关工作人员转移兴办经济实体和从事经营活动的试行办法》与《关于改革自治区事业单位工资管理的试行办法》,但不少部门和单位仍然询问正式的“红头文件”什么时候下达,否则不好执行。该报认为这种“不认报纸等‘文件’”,不见‘红头’事不办”是“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现象”。为什么基层工作人员觉得难以执行呢?理由是:“正式文件和见报的是否还有出入?”“报上的东西只能当消息了解!”。没有‘红头’文件领导如何批阅!?”——看起来似乎荒唐,但仔细琢磨,除第三句反映了要不得的官僚主义作风外,也不见得毫无道理,而且还可以启迪我们朝深处想想,推动我们的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18.
战斗中,班长英勇捐躯,一战士挺身而出,带领全班杀败了敌人。几十年后,一位通讯员前去采访这位“老革命”:请问,您老当时是怎么想的?”“没想什么。”“那您当时有什么心理活动?”“没有什么心理活动。”“那么,请您谈谈当时的动机好吗?”“动机?什么动机?在战场上杀红了眼,从战场上下来,见了狗我都恨不得踢它两脚”。这是王安忆在中篇小说《小鲍庄》里描写的一位通讯员采访人物心理活动的一个片段(大意)。  相似文献   

19.
近日从武汉地区一家报纸上,读到一则字数不到二百,报道未来三天有雨的气象消息。读后尝到一种“挨训”的苦涩滋味。消息只两段,开头一段,竟没有新闻信息,纯系训人。现将这一段抄录如下: 绵绵一天的雨给武汉市民好好“上了一课”,什么叫梅雨。如果对此“认识”不够的市民在这三天里仍可以“继续学习”。(抄录完) 这一段训的不是一人,而是一大片——武汉市民。不说武汉人,就是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群众,只要成年,大概没有不知道什么是梅雨的。在新闻的开头,发这样训人式的议论,有什么必要?有什么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作为党委机关报的省市报纸,在读者对象和宣传任务上有什么变化?与此相适应,报纸的宣传战略和采编思路应当有什么样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如何坚持党报的喉舌作用?这是每一个党报工作人员尤其是报社领导干部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