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蔬食是指粗粮和菜食,其本义是贫困的象征,但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士人蔬食却具有孝道和德行的意义。南朝时期随着佛教逐渐融入中国社会,佛教的素食观逐渐对中国士人产生影响。士人蔬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加入了对佛教慈悲精神的遵循,甚至在关于死后的祭祀问题上,一些士人受佛教影响也主张用蔬果。这些都表明佛教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一般的行为规范上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正是从这些一般的行为规范上我们才更能看出佛教渗入中国文化的深度。  相似文献   

2.
素食心情     
《母婴世界》2014,(7):46-49
素食,顾名思义,是一种不吃肉类食物的饮食方式,有时也戒食或不戒食奶制品和蜂蜜。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素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这一期,让小编带着妈妈们,一起去尝试一下素食吧,让宝宝换换口味.换换心情!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历经多次民族大融合和大移民,这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的同时,对中国饮食文化及其方式也产生了的一定影响。体现在饮食方式上就是聚食制,也叫聚餐制。聚食制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根据调查所得资料来看 ,目前裕固族饮食、服饰、生产工具、语言、宗教信仰等习俗均处在变迁时期。引起这种变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但主要则是随着改革开放 ,他们由过去的游牧生活向稳定的农耕生活过渡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通过自编问卷对安徽某大学1600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宗教信仰在民族、生源地以及学院间有显著性差异。部分大学生不能全面认识宗教的本质和功能。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是:信教比例呈上升趋势;信仰佛教和基督教居多;宗教徒不多;信教途径多样化,以家庭影响为主。  相似文献   

6.
源于中国古代的辨味审美,通过与古代欧洲的粗略比较可知,其间独特的饮食生存环境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成因。作为文化早熟的中华民族,远比欧洲更早地进入农耕生活,形成自身的素食为主的饮食结构,这就奠定了辨味审美的基本前提。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虽然阻隔了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古国的往来,却获得了自我生长的本土性,从而保持了辨味审美的一贯性,形成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饮食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一个民族的传统饮食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但作为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菜名不仅十分丰富,而且特色鲜明,这在工作中给翻译人员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从中国饮食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入手如何对中国的饮食名称进行汉英翻译.  相似文献   

8.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但饮食不能加速,而要减速。倡导“慢食”,即提倡在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不可操之过急,狼吞虎咽。清代一位叫石成金的在《长生篇秘诀》中写道:“饭食缓嚼有益者三:盖细嚼则食之精华能滋养五脏,一也;脾胃易于消化,二也;不致吞食噎咳,三也。”  相似文献   

9.
道教饮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崂山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山中道众提供了良好的素食条件,此外,崂山道士还崇尚少食,并通过奇特的服食方式来修炼长生。饮酒本为道教所禁,但文学作品中不乏崂山道士饮酒的记载。崂山道士善饮茶,饮茶可以醒脑提神,排解苦恼与忧郁,许多宫观在庙会期间有煮茶迎宾的习俗。  相似文献   

10.
当人类快速进入全球化时,饮食文化出现了诸如快餐与慢食两极、经验操作与分子美食抗衡、味道与营养协调等系列矛盾,而矛盾的实质就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交互衔接的问题。这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即如何用传统文化精华来化解现代文明弊端。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素食文化则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效表达天人合一理念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间孕妇饮食禁忌习俗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历来都不是纯粹的生理需要,它与精神需要联系在一起.人们赋予了饮食种种丈化内涵,孕妇饮食禁忌即为其中的一部分.中国民间孕妇饮食禁忌种类繁多."互渗律"是孕妇饮食禁忌习俗产生的思维根源,而深层根源则是民族图腾信仰的存在.孕妇饮食禁忌具有保护妇幼的功能和类别性称呼的功能.孕妇饮食禁忌有根据医学而得来的,但更多的带有迷信的内容.迷信的消亡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这有待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我们应当坚持移风易俗的正确导向,这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考试周刊》2009,(17):52-53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自古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比较来研究它们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出其可相互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一、幼儿营养与饮食教育的必要性在我国,幼儿挑食、偏食、厌食的现象有增无减,“吃饭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小豆芽”和“小胖墩”的数量日渐增多,不仅对幼儿的健康造成威胁,也影响了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兴旺。因此,幼儿的饮食教育必须引起家长、幼教工作者和全社会共同重视。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多吃好的人就会健康,以致鱼、肉、蛋食用过量,而粗粮进食不足,造成有的人脂肪严重超标、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加之不少家长对平衡膳食的科学知识了解甚少和部分幼儿偏食,造成一些家庭食物品种单调、饮食结构不合理。一份有关营养知识调查…  相似文献   

14.
元代宫廷仍然保持着游牧时期大量食羊的习惯,但烹饪方法却大不相同。草原上食羊多以炙烤和煮食为主,而宫廷食羊则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汉族文化中蒸、炒、炸等技术手段和食疗养生的观念,继承和发展了传统食羊法,并且更加注重御膳的美观。文章以《饮膳正要》为中心,考察元代宫廷饮食中关于食羊的记录,发现蒙汉民族的饮食传统文化互相影响,融会互通,这种文化融合体现在食羊的方法上,也印证了各民族共融共通早已有之。  相似文献   

15.
《新京报》刊登观察文章指出,政治博客的大量出现,一方面促使国家行政获得长足进步,各级官员都可以通过这些博客获得一定的社会民意;而民众通过这类博客也获得理性的参与、表达的机会。博客的即时性、无门槛、无限传播性,使博客更体现了草根精神与民本精神。与此相对应,“冷静看待政治博客现象”的读者认为,18岁至35岁为主年龄段的博客作者往往是这样一个思想活跃、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与该民族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及所处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也不例外,它也是建立在一定生活基础之上的。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也是人们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离开饮食文化来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是得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真谛的。理性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找出它的基础部分,这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形成了不同的饮食特色。我国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做菜;南方多水产、家禽,人们偏爱鱼、肉;沿海多海鲜,则擅长用海产品做菜。北方寒冷,菜肴以咸味为主;西南地区多雨潮湿,菜肴多用麻辣浓味。一种饮食可以吸收外来元素,也可以改进创新,但绝不能盲目迎合,绝不能丢弃传统。丢弃传统就意味着自动消失。很多人都吃过兰州牛肉拉面,那手工拉的面条,面细筋道,风味独特。倘若换成机器加工成的面条,即使再细,再光滑,它也  相似文献   

18.
佛教作为中国几大重要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影响深广,早已和中国文化浑然一体,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部分,国人的思想意识,文化生活领域,无一不被佛教的熏染。尽管部分国民"神"佛"不分,佛道合一,但丝毫也不影响佛教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戏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不管内容、题材形式,却不能不受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清官膳食     
中国历代皇朝,对于宫廷饮食的记载,大都语焉不详,例如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编纂的《饮膳正要》是一本皇家饮食的著述,也是中国饮食文学中唯一的官书。不过因为蒙古人生长在平沙无垠的大漠地带,饮食习惯限于环境,日常以牛羊野味酪浆为主;虽然继承大统入主中原,但在饮食方面,仍保有浓厚的塞上粗犷豪迈风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以学生、教师和教材三者互动构成对科研成果的吸收主体,与此相对应的客体则是由史料学成果、义理学成果和关系学科成果构成的核心课程资源。这种主客体的互动首先体现为一种基于类型区别的科研成果选择机制,并且最终凭借基于课程活动的吸收体式实现科研成果的吸收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