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本文从大量的调查入手,分析了农村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了原因,提出了家校共建的四个建设性对策:家校同步,共创育人环境;加强指导,提高家长心理素养;积极沟通,帮助消除"代沟"; 突出重点,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2.
颜洁 《上海教育》2016,(Z1):24-25
建青实验学校一直坚持"和而不同,以人为本"的家校共育理念、积极探索实践方法和途径,努力搭建家校共育的平台,切实发挥家校共育的功效,提升育人效果。多年来,建青实验学校围绕"家校共育"的新理念,积极搭建家校共育的平台,依靠家长力量、教师智慧,成立"教育伙伴"团队,开发、开设并实施了多种家校共育课程,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动。成立合力育人的教育伙伴团队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  相似文献   

3.
袁成  向小琴  曹姗 《江苏教育》2022,(31):58-60
新时代教育要求家校共育、协同育人,家校共育是家庭、学校互相合作,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叠加影响的教育实践过程。班主任在开展家校共育时,应厘清家校共育的基本目标指向、立场边界,采用科学的共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成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家校协同育人是通过参与主体理念融合、优势组合、资源整合,形成新的目标共同体、协作共同体、资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和育人质量的教育实践过程。克服传统学校教育自我封闭状态,构建家庭教育与学校资源教育的"旋转门",实现家校教育体系现代化、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功能一体化,形成目标同向、施教同心、资源同聚、成果同享的家校协同育人新格局。建立和完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探索制定家校协同育人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中,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履行职责,更需要家庭的支持,需要整个社会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近邻文化,是从传统的民俗中演变出来的一种文化,如何发挥这一文化的作用,如何将近邻与家校协同育人结合在一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家校协同育人、近邻文化出发,研究了目前近邻文化和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的近邻文化进行了思考,并对如何利用近邻文化去优化家校协同育人提出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江苏省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扎实开展家校融合育人工作,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新时期家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从家校育人目标、沟通渠道、合作方式、资源共享等方面,着力探索构建三大平台、四大活动、五大策略的"三四五"家校融合育人机制,创新家庭教育指导方式,增进家校融合,创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家校育人新生态,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家庭教育、实施“双减”政策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相较于过去的家校社三结合教育,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呈现出育人对象从在校学生转向所有社会成员、育人目标从工具性回归“立德树人”初心、育人重心从只注重儿童青少年教育转向注重终身教育、育人方式从无序合作转向有序协调的新特点。与此同时,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也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助力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助推“双减”政策实施,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推进教育现代化,特别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此,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在机制建设上应当以三方协同的育人理念为内在动力,进一步明晰三者间的职责和关系,建立起相应的教育制度作为根本保障,并在管理机构建设、分类分层育人、专业性提升等方面加强探索。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育的转型发展,家校合作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意识形态.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仍出现"权责边界模糊,基本定位紊乱""沟通意识淡化,合作效果不佳""合作形式单一,实效性能缺乏"等症结.其缘由在于家校双方立场不一、视角不同、定位不准.因此,为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的发展,实现"三全育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协同育人,将学生的发展作为逻辑起点,试图回归家庭教育与学校本质,挖掘基本内涵,立足学生主体的发展,从而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因此,家校双方应厘清家校双方责任、明确家校共育原则、健全家校沟通制度、提高学生中心地位,从而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系列政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全面推进阶段。我国校家社协同育人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驱动特征:将校家社协同育人纳入政策法律体系推动研究走向规范化;社会转型快速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研究走向独立域;校家社协同育人新定位推动研究走向制度机制建设。我国校家社协同育人研究的未来走向:加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理论的研究;加强方向正确、运行高效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加强对AR赋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创新探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线上线下家校协同育人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尚存在师生双方在线学习素养不高、有效互动较低、教育服务能力不足,以及家校双方对协同育人认识不够、学校的积极性与制度建设缺乏、家长主动意识与胜任能力不强等问题。线上线下与家校协同在融合育人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前者提供灵活的资源与环境支持,后者则更多关注教育主体及分工。学校育人应坚持"立德树人、德育先行"的原则,可将线上、线下、家庭、学校四要素相互融合,充分权衡居家线上、居家线下、智慧校园、课堂教学四种学习场域的利弊,按照"任务布置-自主学习-虚拟演练-辅导反馈-实践操作-布置下节课任务"六个步骤,设计融合育人路径,并从"准备、课前、课中"三个阶段开展案例设计。  相似文献   

11.
"引导师生建立阳光的生活态度,让教师享有幸福的教育人生,让学生拥有快乐的成长之路",是我们这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所秉承的教育理念。多年来,我们立足校情,将"阳光教育"作为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强力引擎,成为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品质"的重要抓手,追求卓越,崇尚阳光,努力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坚持"托起心中的太阳"的哲学精神,创树"仁爱、智慧、健康、上进"的核心价值观,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公平规范:阳光教育观照下的管理文化近年来,我校一直努力打造公平、规范的阳光  相似文献   

12.
康丽颖 《人民教育》2023,(24):29-32
健全校家社育人机制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推动教育生态建设、教育制度重构、教育功能完善和教育主体育人能力提升,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基于联席会议制度建设、提供普惠高质量指导服务、完善全链条育人机制、研制工作标准和行动指南、搭建数字化平台、探索国家行动计划和国家级示范区七方面,建立有效的工作路径,是推动校家社育人机制建设,解决青少年成长现实困扰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3.
当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合作边界模糊不清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的"越界"、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干预",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对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明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边界。根据贺来的边界理论,家校双方的合作边界具体包括:领域分化,凸显"主体自觉";自我限制,做"能为与当为"之事;开放互补,实现家校"良性互动"。与此相适应,家校双方的合作边界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维持:明确家校双方的教育权利与职责;建立家校双方"互利共生"的愿景;构建"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王欢  李娟 《中华家教》2022,(1):13-19
世界关注教育变革,教育推动世界变革.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家庭、学校、社会融合育人正面临世界无限、变革无限的局面,各种办学要素广泛连接、交汇聚能,让我们对教育新样态给予学生成长的无限可能充满期待. 一、聚焦:家校社共育之"识"——成长无界 家校社共育是当今时代的教育共识.然而,大家对于共育方向、内涵、结构、载体、路径、机...  相似文献   

15.
家校社协同构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链条”。新时代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定位在于以行动回归教育原点,促进人的生存与完善;强化教育的情境性,拓展和丰富教育空间;完善教育治理结构,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纾解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存在的主体思想认知偏差化、资源实践活动薄弱化、组织保障机制滞后化、主体胜任能力欠佳化的现实困境,形成确立目标一致理念机制、搭建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和完善主体胜任力机制的参考路径,可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更好发挥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赋能小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三位一体"创新型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模式.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功能,构建"家校社"协同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机制;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构建"五育五入融合"的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实施路径;提升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项目化"创新型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学习方式.促进了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学校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身心发展需求的客观诉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协同育人工作面临主体合作动力不足、合作机制实效性不强以及育人队伍专业化能力薄弱的现实挑战。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协同多元主体信任机制、大学生关键成长场景嵌入机制、育人队伍专业化发展机制,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协同育人效能。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家校共育’微课程e平台建设"项目提供了家校共育的实现范式。项目基于学校文化,从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研究,始终关注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激活家校对协同育人的认知和情感,进行学生思想品德、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系统培育。  相似文献   

19.
李君 《家长》2012,(6):2-F0002
天津市河西区珠江道小学以“以德立校、全面育人”为德育工作思路,夯实德育工作基础,形成了以“礼、德”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学校以“构建阳光德育体系、培养学生阳光性格、打造教师阳光素养、完善阳光文化特色”为原则,坚持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以传统美德教育为重点,以读书活动为载体。  相似文献   

20.
家校和谐发展是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我校始终坚持把学校和社区联系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深化师德教风建设,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构建生活课堂,扬起育人风帆;实施家校联动,增强育人实效;用心育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有效推动学校德育管理,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