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时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逐步改变着我们身边的社会,给我们工作与生活提供了方便.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就越容易被窃取,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时代成为了侵犯个人隐私权权利的"杀手". 一、信息技术下的个人隐私权法律界定 信息技术下的个人隐私权表现为个人数据的隐私权,信息技术下个人隐私以数据的形式存在,个人数据是指有关可识别的自然人的任何信息,因此也是最容易泄露的一种人格权.我国有关法学专家家认为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对个人生活、信息依法受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  相似文献   

2.
基于美国"公平信息实践原则"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式,选取了向个人赋权的进路,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落实知情同意规则,实现个人对自我信息的自主控制。这种保护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自由主义信息隐私观念坚信个人有能力对信息作出理性判断和自主选择,并承担此举所产生的后果。在新技术条件下,上述观念面临有限理性和权力失衡的严峻挑战。文章提出,应深入检视自由主义理论的局限性,以社会本位重构个人信息保护的理论基础,在数据控制者和个人信息主体之间建立信义关系,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的基础上,促进数据的流通和利用,真正实现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与个人权益保护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近日,国内首个保护个人信息的国家标准编制完成,出台在即,引发社会关注。作为我国首个保护个人信息的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将个人信息分为个人一般信息和个人敏感信息,并提出了默许同意和明示同意的概念、阐明了对两种个人信息的使用要求。这是一个进步,对于个人信息保护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个人信息与大数据的结合,使个人信息内涵在大数据时代有了新的拓展,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大数据和个人信息有作为信息源和风险源的两面性,其本身不具有消极或积极属性,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使用它们的人类。针对目前真实存在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从市场、法律和技术三重逻辑具体分析,不难得出:市场逻辑下企业与用户对个人信息的不同认知、法律框架下公民个体信息控制力较差和技术逻辑下人类一时难以适应大数据技术所创造的新时空观等,是大数据时代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主要困境。由此,有必要从政府加强市场引导、企业改善技术框架和公民自我赋能等入手加以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5.
个人信息场景化传播面临知情同意框架失灵、必要和最小化原则难以落实以及信息使用搭便车等问题.基于"适当性—流动性"规范的场景化保护理论认为,技术性的用户信息完整性和文化性的用户理解完整性共同构成适当性规范,它是个人信息场景化保护的基础;通过明确标识"元信息项目"和合理使用用户衍生数据构建流动性规范,它是个人信息有序开发利用的有力保障;进一步构建"适当性-流动性"规范的场景化监督体系.个人信息场景化保护策略旨在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并为个人提供更安全、可实施的信息保护方案.打造量化智能场景安全维护系统,借助智能学习升级和完善个人信息场景化保护监督方法,通过界面视觉设计强化用户感知,提高用户对个人信息理解完整性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论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包括消费者个人基本情况信息、个人网络活动信息和个人网络空间储存的信息;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侵害主要表现为非法收集和非法利用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拥有如下权利:消费者个人信息收集的知情权、个人信息收集的选择权、个人信息的控制权、个人信息安全的请求权和个人信息使用的限制权。指出保护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需要建立起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行业自律和法律规制三道防线。  相似文献   

7.
当前,隐私权的内涵呈现出膨胀的趋势,各国对隐私权的内涵理解分歧较大,因此对隐私权概念的界定也是林林总总。在我国,一般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就个人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内的事情不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干涉的权利,其核心内容为自然人的生活安宁、生活秘密和个人信息资料。在档案信息开放利用中,隐私权的主要内容为生活秘密和个人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8.
信息社会注重个人信息保护,要求将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处理行为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新闻自由则要求尽可能多地获取、传播包括个人信息在内的一切信息,二者存在一定张力。法律通过个人信息的分级保护及对敏感信息的限制实现调和,有效平衡了个人信息保护与新闻自由之间的关系。我国应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个人信息内涵,合理划分个人信息中的"敏感信息"和"非敏感信息",分层保护个人信息,确立新闻自由的界限。对于新闻媒体、其他自然人已经获得信息主体同意或授权,出于重大公共利益需要等情形,可以对个人敏感信息进行一定处理,确保新闻自由的实现范围。  相似文献   

9.
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进步使个人信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过载现象,而数字化个人信息所拥有的多种格式共存,语义信息丰富等特点,也为其管理和使用带来了许多困难.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人们对个人信息的组织与管理日益关注,相应的个人信息管理(PIM)及系统的研究也成为了信息组织技术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章评述了与PIM相关的信息组织、存储、管理与应用等关键技术及其研究进展情况,介绍了PIM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个人信息管理技术领域相关研究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未来PIM相关研究应关注的几个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0.
目前,随着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人事档案正在从传统的纸质档案的模式逐步向个人资料数字化进行转变,在人事档案信息电子化过程中,个人信息泄露可能性成倍增加,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如何应对人事档案信息化进程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适应形势需要,构筑强大  相似文献   

11.
“个人信息世界”——一个信息不平等概念的发现及阐释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个人信息世界是作为信息不平等研究(特别是其整体性研究)的基础性概念而提出的。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是现有信息不平等研究采用的逻辑起点具有局限,其经验数据基础是访谈调研收集的有关40位城乡居民常规信息实践的录音誊写数据,其形成过程是针对这些数据所做的定性(质化)分析。本文主要阐释了从这一分析过程中得出的概念要素(个人信息世界的内容、动力、边界)的含义,给出了个人信息世界的正式定义,并展望了个人信息世界概念对信息不平等研究的可能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个人信息被出卖大致有以下几个途径:从政府相关部门窃取某些政府职能部门掌握着老百姓大量的个人资料,而且绝对是齐全和真实的,由此吸引了众多中介公司的青睐。在这样的单位里有一个靠得住的“朋友”,就能获得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到办事单位买取人们在买车、买房、看病、购买保险、办理银行卡和会员卡、报名考试、求职、甚至征婚时都会留下详细的个人资料。作为直接面对这些信息的办事部门和人员,很容易把客户资料偷偷拿出来卖给寻求相应需求客户的商业机构。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互联网带来和储存了巨量的资料和信息,人类迈入了大数据时代。数据浪潮席卷了各行各业,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生产因素,而对于数据的采集和分类,也成为了可以获得经济价值的新产业。个人的行动轨迹、兴趣爱好、社交沟通,只要曾经运用过网络,就会被网络采集数据,留下痕迹,形成了个人信息。目前,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十分严重,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环境下的个人信息保护现状,提出目前保护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针对不足,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借鉴个人信息世界概念,对22位大一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探究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个人信息世界的差异,将其个人信息世界的表现分为5类,即全面发展型、内容贫乏型、动力不足型、边界受限型和整体贫困型。大一学生个人信息世界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挑战了以往按统一标准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进路,呼唤差异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基于此提出了信息素养教育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个人数据流动法律规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经济时代个人数据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许多国家制定个人数据保护法以促进个人数据的有序流动。国外的个人数据保护法存在着个人数据定义、敏感数据的利益分享、跨国流动国际协调机制以及执行效率等问题。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应明确个人数据的法律内涵、尊重个人数据人格权与利益分享前提、设立独立的保护机构与明示拒绝机制,以及鼓励企业试行有约束力的企业规则。  相似文献   

16.
已公开裁判文书的再传播与个人信息权益的冲突,在司法实践和理论上均存在较大分歧.裁判文书公开在庭审、传统媒体公开、上网与再传播这四种传播情境下,对当事人个人信息权益的影响明显不同.作为司法公开组成部分的裁判文书公开具有天然的"权利"性质,同时,对其"权力"内容应进行限制;个人私密信息具有民族性,不加限制的公开必然会造成伤...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社交网站将个人信息设置逐步透明化,衍生出不少隐私问题.本文拟探究个人数据在社交网站中的应用,及基于此出现的隐私侵权状况及保护策略.隐私权自始即强调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以及权利主体的控制决定力,当它遭遇到社交网站这一信息媒介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趋势的时候,呈现出新的样态,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同时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本文试图从制度设计层面、技术层面、法律规范层面寻求保护社交网站的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论"人肉搜索"中的法律是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搜索功能的日渐强大,"人肉搜索"或称"网络通缉"现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隐含的法律是非,也因为一起起网络事件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2008年8月26日,我国刑法第七次修改草案提交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其中新增一个条款,即"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收买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人将其称之为"非法泄露窃取个人信息罪".  相似文献   

19.
一、档案开放利用中隐私权的内容档案开放利用中涉及的隐私,是指档案机构所保管的档案中有关个人利益或专属个人特征的,且权利人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人信息。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是维护档案的真实性和保护个人权益的合理要求,档案保管机构应予以配合。《美国联邦法规汇编》的第5章第552条第4款、《德国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的相关条款和日本《关于保护行政机构与电子计算机处理有关的个人信息法律》的第17条,都对公民的这项权利给予了法律上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是科技界和法学界共同的研究热点之一.法学的角度研究多数是从权利或利益的角度去分析个人信息的保护.这些研究对构建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以及内容的逻辑性、体系化具有重大意义.但从个人信息保护的义务人角度去分析个人信息保护也很重要,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终归于义务人的对义务的正确履行.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法律上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个人信息保护义务,规范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网络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和利用,对净化网络空间、保护个人私权、促进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