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影响,我国民间传统礼俗中已经出现了兼有传统吹打乐班与西洋铜管乐队的现象。历史悠久的传统是否在当下全球化进程中被打破,传统乐班的地位是否渐被取代,传统礼俗文化是否会由此改变?在对客家地区三个兼有中西乐班的礼俗案例进行多角度分析中发现,传统吹打乐班依然是礼俗的主角,铜管乐队仅作为仪式配角。铜管乐队的加入没有改变传统乐班的主体地位,却进一步强化了传统礼俗仪节,为传统礼俗锦上添花。作为礼俗中新兴元素——铜管乐队的加入体现的是中国文化所具有强大的包容与吸纳能力,这也是中华文化得以历久弥新的奥秘。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代民间歌谣十分丰富而生动,以其鲜活、独立的民间姿态保存着社会生活和民间普遍社会情绪的原生态。它的传播与流变准确地反映了社会文化变迁和民众情感与审美倾向。随着人们对区域文化研究的重视,也愈来愈重视在文化视角下对文学现象的全息研究。河洛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积淀丰厚,其传统文化生态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而民间歌谣是河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民间精神生活的活化石,在河洛文化视野下研究它,无疑是我们对河洛文化的全息化观照。所以调查和研究民间歌谣,对于丰富河洛文化的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其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一直被人们广为流传,古代民间体育就是其中重要的部分.中国古代民间体育内容丰富多彩却又独特,体现着古代人民的运动精神和娱乐精神.古代民间体育的娱乐价值有很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运动方式,促进人们之间的友谊,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4.
王敦  陆斐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3):1-3,17
流域文学艺术的研究已经较早被学者们广泛关注,但关于右江流域壮族文学艺术的审美人类学研究目前尚少关注。右江流域的壮族在生产生活劳动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学艺术,它们集中地展现了这一流域壮族民众的精神情感、道德传统和个性特征,以及壮族文化的凝聚力、亲和力,也是当下壮族地区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对这一民间审美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和阐扬,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壮族文学艺术,为“新理性”人文重建提供文化保障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甘孜旅游发展必须打造文化内涵。文学是文化的核心。甘孜旅游文学的特点是散逸民间,与佛教人物、宗教生活相联系,与自然景物和社会精神生活紧密联系。甘孜旅游文学的整理开发有助于推广藏族文化,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精神内涵,进一步美化自然和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6.
灵魂崇拜是民间信仰传承原始思维的根基和核心,与人类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先秦两汉的灵魂观为后世灵魂观念的发展奠定了雏形。梳理和阐释先秦以来灵魂崇拜的特征和发展脉络,探究当时民间信仰与道教、佛教文化相融合的历史真貌,发掘灵魂信仰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可为解读先秦两汉的神秘文化和我国断代史的信仰志和生死观研究提供相关视角。  相似文献   

7.
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开发是多元文化下对本土性和民族性的强化,是民间美术现状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美术教育现状的期待和增强高校生民族自豪感的精神需要。我国较为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现行研究为高校民间美术教育课程开发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的儿童视角小说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成长”主题,是对民间民俗生活中成长仪式的象征性摹写,隐喻了作家在不同的时代对社会和文化精神的不同理解。汪曾祺将自身的思想裂变演绎为“成长”的模式和文本结构,一方面赋予了小说以浓重的民间生活气息,另一方面又将“民间”生活模式艺术化,使得短篇小说充满了多重意味,为短篇小说“写人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样板。  相似文献   

9.
以民间信仰为核心,研究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原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状况,以嵌入性视角分析民间信仰当代演变的外在依据和内在逻辑,探索民间信仰演变与制度变迁、民众需求之间的嵌入性关系,提出政府在民间信仰方面的教育、管理职责,以期通过民间信仰的发展推动社会文化建设,丰富中原地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0.
艺术来源于生活,民间美术同样来源于广大劳动群众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以满足劳动群众的精神需求和使用需要。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下,很多人对传统的民间美术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一些大众对民间美术人文内涵和文化沉淀逐渐不认可,这种意识严重影响了民间美术的生存,因而导致优秀文化遗产没有得到重视,使民间美术传统难以得到合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仪式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学界普遍关注,其"整体性"思路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和参考。赣南客家祭祖仪式中的音乐具有典型文化特征,"乐班混奏"现象是存在于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活态形式,通过剖析这一现象的深层结构,揭示其多样性的深刻内涵,提出用更开阔的视野关注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求传承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2.
大学自我文化意识是大学在自我历史发展下所积淀下来的自身文化意识与精神层面的意识。认识大学自我文化意识的最佳途径是从大学校训入手,因为它是大学自我文化意识的理性抽象,是对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炼与浓缩,对大学文化具有“自我”划分功能。作为大学自我文化意识缩影的校训是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大学精神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高校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创建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层次,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2003年后,我国高校进入后合并时期。后合并时期高校校园文化难免存在排异和冲突。作为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和主体部分———校园精神文化的冲突是造成高校不能实质性融合的主要症结所在。校园精神文化和谐形象整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综合考虑制约合并高校精神文化整合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及地区文化、合并高校的传统和性质、员工的素质、决策者的追求等主要因素;在价值观上,坚持为教师创造机会、为学生创造价值的价值主张,在理念上,要以创新为导向,把创新作为大学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制度上,要建立一整套新的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5.
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农村养老形式的多样化,其中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形式。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的影响,农村养老的文化功能受到了削弱。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养老的文化功能,以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论,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理因素进行了吸收。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为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启示我们从传统文化中为精神文明建设吸收更多的营养。  相似文献   

17.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重要的制度保障和精神资源,和谐校园建设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强大动力。实现和谐校园建设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互动,要紧紧抓住把握发展支撑点、突出特色着力点、强化创新关键点、紧扣育人落脚点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山西乡村庙会活动日趋活跃,庙会数量之多、举办之频繁,成为乡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主体的广泛性、内容的世俗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就其功能而言,乡村庙会既拉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乡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使社群关系更加密切,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文化变迁是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在两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桂东北灵川县灵田乡盘家村瑶族的文化变迁进行了考察,发现其民族传统文化体系已出现了整体性的变化,无论是显形的物质文化,还是隐性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由此可归纳出盘家瑶族文化变迁所表现出的全面性、相互性、特殊性、主导性、不平衡性的特点。盘家瑶族文化变迁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条件;维护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但盘家瑶族文化变迁也使其自身的民族特色趋于消失,给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下,当代青年的精神生活出现了精神品格和道德素养渐趋失范、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渐趋消解、审美品味和文娱生活渐趋庸俗等问题。鉴于此,应当在了解当代青年特质的基础上,通过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培育理性文化消费观念以及引导和规制资本逻辑等方式,引领当代青年进行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从而提升其精神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