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流言指的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传播,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特殊陈述".作为一种非正常的人际传播行为,它违背了人际传播伦理"待人真诚、与人为善、报人以信"的要求.从流言的产生与传播、流言与伦理以及流言的控制三个方面对流言现象进行学理分析,可以发现,控制流言既需要快捷有效地公布信息,也需要主流媒体的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2.
流言是社会运转中常见的话语现象,是民众社会心理的外在体现。流言内容与社会现象紧密相关,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易变性。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由武汉向全国蔓延,与之相关的流言信息明显增多。在疫情扩散期间,疾病成为社会言论爆发的"台风眼",并对所属社会产生信息吸聚效应,甚至影响社会舆论走向。疫情流言自武汉起,经历由群体流言向社会流言的演变过程,并体现社会大众对患病者群体从"污名"到"同情"的心理转向。以流言为研究视角,对疫情期间民众心理与信任危机演化过程加以分析,积累疫情期间民众心态转变的相关经验,可为疫情后期的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老师在践行《美术课程标准》时因不断追求"时尚",导致学习不够深入、透彻,对一些"时尚"的"流言"缺乏分辨能力,出现只知皮毛而盲目跟风的现象。这些"流言"往往与新课程理念"貌合神离",如果让它肆意蔓延,必定会贻误学生。那么,这些"时尚"的"流言"为什么会"满天飞"呢?因为它们身披漂亮的外衣,具有迷惑性,导致教师对美术教育活动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因此需要我们擦亮眼睛,认真审视,以免陷入误区。本文就针对这些"流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如果依照普通人对"流言"的理解,流言是口头的、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有关某种社会问题的不确切消息,那么"流言止于智者"绝对是世上最大的冤假错案,相反——  相似文献   

5.
流言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流言一经发生 ,传播极为迅速 ,对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严重的会造成社会动乱。校园并非净土。近年来高校校园流言的发生有上升和发展的趋势 ,流言尽管不多 ,但影响极为恶劣。因此 ,认真研究高校校园流言的形成规律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建立预防和控制校园流言的长效机制对于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一、高校校园流言的类型和形成的原因所谓校园流言 ,是指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根据 ,而在校园乃至社会上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虚假信息。从流言反映的内容来看 ,校园…  相似文献   

6.
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分析,流言大致有以下3种主要表观:攻击性流言、愿望性流言、恐怖性流言。流言的危害常常在传播过程中首先形成一种恐惧的社会心理环境,使人们产生消极的、强烈的情绪反应,进而引发社会震荡,影响公共安全。清除流言的危害应建立流言研究机构、强化政府的公关意识、建立社会公共管理机制和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7.
<正>谈"胶"色变的你,其实不用那么紧张,因为很多食用胶都是纯天然萃取的;朋友圈热传的减肥食谱,宣称不用锻炼也能瘦,其实会损害身体健康……科学领域"流言榜"新鲜出炉,这些谣言你傻傻地信了几个?一盘蚊香=六包烟?流言:最近有一则新闻称:"安徽一家五口,点20盘蚊香开空调睡一晚后,身体不适。"随之而来的"人长时间待在点燃蚊香的房屋内会中毒"、"一盘蚊香等于六包烟"等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于流言并不陌生,古往今来,每个人几乎都与流言打过交道,应该说,它是人类行为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从历史上看,人们对于流言的态度和处理方法是大相径庭的。在我国,大大小小的流言无处不在,内容时多时少,传播速度或快或慢,社会影响有大有小。既然流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就应该面对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本文拟就流言的  相似文献   

9.
<正>流言乍起我不知道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样,一时间里,班上流言乍起,同学们说我和姚萌"谈恋爱"了,说我这个乡巴佬最会拍漂亮女孩的马屁,还说我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如芒在背,在这个我才待了半年的新班级里,惶恐不安的我只能用"沉默"面对,并开始刻意疏远同桌姚萌。我不知道姚萌是怎么想的,或许她根本就不在乎吧,她从来都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但我在乎。我希望自己能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一场席卷全国的抢盐风波出发,分析了流言的含义、特点,流言产生与传播的心理机制,从国家和政府及公民个人的角度提出了应对流言产生与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危机事件中,媒体能够实时发布信息,关注事件动态,保证公众的知情权。然而,经常会由于媒体对扮演的多重角色定位不清或者"缺席"和"失语"导致小道消息和流言谣言的不胫而走。媒体必须掌握主动权,及时发现危机,多途径传播信息,揭露事实真相,将流言谣言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样才有利于局势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尹学军 《教师》2013,(21):118-118
疑问一:文章第一节的最后,鲁迅先生为何要"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尤其是为何要用自己的"苦痛"使"它们"(包括段祺瑞政府与流言家,但主要指流言家)"快意"?思考:这句话首先表现了面对段祺瑞政府统治下的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把持着话语权的"非人间",鲁迅先生产生的深重的无力感。既然面对"浓黑"的"非人间",面对"下劣凶残"到连"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的"我"都出乎意料的段政府,  相似文献   

13.
正出现雾霾是因为"核雾染"、放疗对治疗癌症毫无用处、来自太空的陨石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辐射……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可能出现这些转发度很高,看似非常科学实则扭曲事实的流言。人们为什么会轻易相信这些披着科学外衣的流言?它们都具有哪些特点?究竟该如何鉴别一个信息的真假?人们该如何避开流言陷阱,成为手握科学武器的赢家?对此,科学专家们纷纷支招。  相似文献   

14.
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命名体现了作者别具一格的创作才华,也是文本的文眼所在。好的人物姓名能够暗示人物性格、预示人物命运、折射出作品的深刻寓意,甚至能够推动文本情节发展,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长恨歌》主人公"王琦瑶"的名字就暗示了她一生的命运经历。"琦瑶"谐音:"祈谣、琦瑶、弃谣、凄谣",恰与文本创作的艺术构思与思想倾向相呼应。王琦瑶的一生是与"流言"(谣言)相伴的一生,她于流言中从一个普通的弄堂女儿蜕变为上海小姐、政要外室……她的命运也在流言中跌宕起伏,暗含祈谣—琦瑶—弃谣—凄谣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通过 2 0 0 3年 3月 8日至 9日对广州非典型肺炎事件中的流言传播现象实施入户调查 ,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流言的传播渠道主要是人际传播中的亲身传播。流言的核心成分是真实的 ,流言中的细节大都是虚假的 ;二者综合作用 ,造成这样一种状况 ,即公众试图对这种不明疾病加以防范 ,但因缺乏足够的正确信息 ,无法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同时也引发了公众的恐慌心理。流言的真实部分得到正式渠道的证实后 ,即成为“消息” ,虚假的部分被否定后 ,仍以流言的形式存在或消失。流言扮演了“反权力”的角色 ,即它迫使“权威”的正式渠道作出公开回应。流言发展到一定程度 ,已完全成为一种破坏性力量 ,正常社会生活无法继续下去 ,最后 ,危机促成转机 ,政府和媒介开始转变态度 ,对病情作了大量公开报道 ,“非典型肺炎事件”从最初的流言传播、公众恐慌 ,转入政府部门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治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流言     
流言的本质,便是把道听途说的传闻加上自己的想像。又传向自己熟识的人,于是知道这流言的人便成几何倍数增长。所以流言一旦开始传播,是很难停息的。流言中的人是痛苦的,虽然流言是假的,可与自己的影子总是有重合的地方,所以他们痛苦。流言外的人呢?他们快乐,因为他们的快乐建立在流言中的人的痛苦之上。  相似文献   

17.
两宋时期灾害频发,流言纷起。就传播心理而言,事件的重要性和信息的模糊性是滋生流言的主要原因,而少数人的蓄意煽动、大众认识水平的局限、应对灾害能力的不足和特殊时期心理的剧变是促成流言传播的关键因素。形形色色的灾害流言纠缠着复杂的社会心态和破坏因素,成为侵蚀政府权威和扰乱社会秩序的一股灰色力量,更增加了灾害应对的复杂性和难度。宋代从中央到地方均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以应对和化解灾害流言危机:从源头上杜绝流言的产生传布;从信息源入手,惩戒造谣传谣者;力戒妖妄,铲除流言借以生发之本;疏堵结合,以确保灾区人心和秩序的稳定;明辨真伪,处变不惊,理性应对。  相似文献   

18.
北宋真宗时期各种神异流言甚嚣尘上,社会风云更加激荡。祥符年间的天书事件是神道设教的需要和产物,是一出自上而下荒诞不经的闹剧;而天禧年间的帽妖流言则是一起自下而上危及统治的重大事件。统治者炮制天书及流言,止息帽妖流言,表面上看似明显不同,实际上都是从其既有立场和利益出发,维护和巩固其既有统治的一体两面。  相似文献   

19.
智者无言     
贾平凹写过一篇文章《说话》,其中末段写道:“不会说普通话,我失去了许多好事,也避了诸多是非。世上有流言和留言,流言凭嘴,留言靠笔。——我不会去流言,而滚滚而来的流言对我来时我只能沉默。”他还说,世上最好的两个字是“莫言”。平凹兄是明白了,难怪他奉守的成就大事的秘诀是:心系一处,守口如瓶。  相似文献   

20.
三人成虎     
编者推荐:针砭“将人吹捧为虎”,不足为奇;最妙的是,进而针砭“将‘流言’吹捧为虎”。但是,为着使第二个层面的意思更加鲜明,应做些修改:“有时不单单是人,连流言本身都已达到虎的境界”,应改为“不仅将人吹捧为虎,连流言也吹捧为虎”;“思维一定要辩证,这大千世界的奇妙之处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说完的”一语,应加上双引号——流言制造者拉大旗作虎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