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四、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文学研究会作为现代文学史上出现最早、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表现在文学创作方面.该会的发起人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后来加入的冰心、朱自清、庐隐、鲁彦等,分别在小说、诗歌、散文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都成为新文学发展中的著名作家.他们在创作方面形成了共同的倾向,即关心社会和人生,描写作者比较熟悉的人和事,体现着"为社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在具体创作上,各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下面重点介绍叶绍钧、冰心、朱自清三位.叶绍钧最能体现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是该会的代表性作家.1894年生于苏州,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为圣陶.中学毕业后先后当过小学、高小、中学教师、编辑、大学教授.他的创作情况,可以用一个"早"字来说明.首先是较早创作短篇小说并产生了重大影响.早在"五四"文学革命前的1914、1915年,就有十多篇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痛苦的文言小说问世.写白话小说也早,从1919年开始.二十年代短篇创作最盛.有《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稻草人》等集子出版.他的小说,一部  相似文献   

2.
一提起“五四”传统,两个拦路虎就会立刻跳到我们面前:一是“五四”运动的性质,二是“五四”打倒“孔家店”的功过。对于这两个聚讼多年的问题,本文既无法正面回答,也无法完全回避,我们不能不在题目许可的范围内稍稍涉及。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文坛上相继出现了一批描写城乡劳动者生活的文学作品。而在当时,正如茅盾所指出的“知识阶级中人和城市劳动者,还是隔膜的厉害,知识界人不但没有自身经历劳动者  相似文献   

4.
“五四”文学革命,是在西方文学影响下兴起的;文学革命倡导者曾大力提倡以西方文学作为创造新文学的榜样;这次文学革命取得的诸多成就都与西方文学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母亲形象是作家笔下一个弥久更新的文学话题。由于母亲形象自身的丰厚性,同时,各时期的作家赋予母亲形象以富于时代特色的文学描写,都不断丰富着这一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作家为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学,建立新鲜、立诚的写实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全面大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学辉煌的第一页,在这崭新阶段,作家们亦以诚挚率真的“童心”构造现代学的第一个十年。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的西化心态,可以称为殖民文化心理。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立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就出现了两种现象:殖民文化意识在文学主张上的充分表现;在实践上殖民文化心理与反殖民文化并存。它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导向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学观,丢掉或挫伤优秀的民族文学传统;二是使民族文学现代化的路程发生曲折和产生畸型  相似文献   

8.
“五四”既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也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特征的文学革命,是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划时代的运动,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东北,也不例外。“五四”运动播下了新文化的种子,在东北荒芜的文坛上开始萌发起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对东北沦陷区文学发生影响的呢?  相似文献   

9.
作为五四大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五四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翻译现象,还是一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五四文学翻译思考研究的重点应该体现在中国文学流变与外国文学的深层联系,即外国文学的哪些因素被中国作家所择取,如何择取、变异及中国化的过程;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特征是在怎样的情势下,以什么为参照与样板而形成的,即辨析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新传统之原型及其最初的积极意义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五四大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五四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翻译现象,还是一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五四文学翻译思考研究的重点应该体现在中国文学流变与外国文学的深层联系,即外国文学的哪些因素被中国作家所择取,如何择取、变异及中国化的过程;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特征是在怎样的情势下,以什么为参照与样板而形成的,即辨析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新传统之原型及其最初的积极意义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1.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不仅改变了“五四”小说的外部形态,也使得传统的实用文学观披上“科学”的外衣,重新走上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舞台。以往学者往往把实用的文学观摆在客观写实的对立面。事实上,客观写实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含有功用的目的。科学研究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求作家注重对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使得小说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主义与儒家注重现世的功用文学观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12.
论五四文学中的“觉醒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他们是那个时代特殊的一群。他们率先从铁屋子里爬出来,同时又把自己送进了灵魂的炼狱。他们本身就是一捆矛盾。一会儿,他们象巨人一样宏大、坚强、自信。他们自封为民众先驱、领袖、启蒙者,夸大地表现自身的力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大其我与宇宙合一①;一会儿强烈的自信又轰然崩塌,自我沉溺于平庸、无聊乃至堕落之中,一切都是空虚,只剩下个人的寂寞、烦闷、孤独。五四文学以从来未曾有过的激情肯定着“自我”,将“自我”供奉为上帝,视作时代的中心和出发点;同时又以同样强烈得难以自制的情绪放弃“自我”,眼睁睁看着“自我”的沉没。新的价值使他们发现了“自我”的尊严,同时也带来了尊严的丧失。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文化大背景下,冰心、陈衡哲、凌叔华、苏雪林等第一批现代女作家,初次打开心灵镣铐,关注童心世界。她们时而从诗意和哲理的角度赞美儿童世界、关怀儿童的成长,时而隐匿起成年人的身份去细心体察儿童的内心世界,时而着重抒写渗透着童心的女性世界。在对童心世界的歌唱中,“五四”女作家开拓了现代女性文学的一个基本母题,有力反叛了封建父权文化,并在其中寄寓了她们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失望与对美好人性的热烈期盼  相似文献   

14.
文体的大解放是“五四”文学启蒙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中国文学史上,还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期能象“五四”这样,仅仅十年之间,就完成了文学语体的根本性转变,使向来为一般平民可望不可及的文学殿堂向广大平民敞开了大门;仅仅十年之间,就创制了现代杂文、话剧、新诗、新小说等如许之多的新文体;仅仅十年之间,就涌现出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冰心、闻一多、徐志摩等如许之多风格独具的作家;仅仅十年之间,就出现了自由诗派、象征诗派、新格律诗派、小诗派、乡土文学、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俄国民粹主义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广为流行,产生了一股“到民间去”的道德冲动,在文学理论的倡导和创作上形成了一股平民主义风潮。  相似文献   

16.
鲁迅留日时期强调文学的功能在于"涵养人之神思",激发"心声",促进个体精神振拔,实现立人兴国,并探讨了中华民族现代转型中所谓"枝叶"和"本根"问题。五四时期将探求心声的文学想象汇入"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早期探求"心声"的文学观成为鲁迅与五四相遇的契机,促进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并为五四提供了文学的精神视点和现代性反思。  相似文献   

17.
“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雅俗研究尽管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雅俗的区分仍然显得混乱。传统雅俗研究中的困惑与矛盾,根源于单一的思维方式与理论指导。在意识形态理论中,往往将雅俗进行简单的二元对立,容易忽视二者之间互相转化的运动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当作一种生产、一种动态的活动,能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从生产(艺术创作)——消费(艺术接受)的动态循环过程来对雅俗问题进行研究。在新的时期,以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为主、其他理论为补充的多角度综合研究,将成为中国文学雅俗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8.
“革命文学”对五四文学的批判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代中期,五四新文化运动终止,持续数年的“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这种转变,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演化的重要环节,它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革命文学”的性质及其与五四文学的关系问题并未被正确认识,这也影响了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正确认识。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段历史重新考察、重新评价。按照流行的观点,“革命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延续和深入发展,二者根本上是“致的。至于“文学革命”对五四文学思想及五四文学代表人物(鲁迅、茅盾等)的批判,也只是对五四文学革命缺点、局限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和开放时期是中国域外文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它们同处于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层面,但两类创作群体的视点与动机却明显不同:一个侧重于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的弘扬,试图在两种文明的碰撞中寻求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个则侧重于自我意识与个人价值的重构,试图在跨文化的时空域境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定位。这种文化选择与审美意识的相异性,既反映了两代人文化特质的差异,又显示了各发展阶段社会文化的不同内蕴。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国文改国语,新的思想观念伴随着白话文进入语文教科书,文学教育也日益彰显,教师素养对文学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受到社会对国语种种要求的制约,受到文史研究的影响,五四之后的文学教育渐渐形成应用与分析的倾向:初中偏应用,高中重文史分析。认识文学教育发展的不同形态,对于理清语文教育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