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庸》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确实是足资借鉴的传统经验。但我认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落脚之点,还在于“笃行”,即实践,反复地实  相似文献   

2.
《辅导员》2014,(7):62-6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培养中小学生数学兴趣,提高中小学生数学思辨力,展示中小学生数学教育优秀成果,开阔中小学生的学习视野,搭建中小学生数学学习、交流的平台,辅导员杂志社决定举办“首届中小学生数学之星综合素质展示活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创新能力的内涵,阐述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特点和理论框架,有助于研究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教育立足于学生“会学”而非“学会”,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现代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毕业环节是大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对“毕业环节在教学中的地位”“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论述,阐述了重视毕业环节,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输送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两课”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基础地位,这就要求“两课”教学重新审视自己,哪些方面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在教学改革中采取哪些措施,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更好地实现高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创新教育环境建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高校创新教育的环境建设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职责和应有之义。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这是高等教育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对策。为了使我国能顺利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必须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7.
王玉  刘国庆 《成才之路》2023,(17):65-68
科教产教“双融合”(以下称“双融合”)背景驱动下,贵州省高等院校需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贵州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有利于推进贵州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助力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为全国其他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建议。贵州高校可以基于“双融合”视角,按照“贵州教育理念创新→贵州高校课程体系重构→贵州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贵州高校配套机制改革”的逻辑,构建贵州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孔子就曾提出“学思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学、问、思、辨、行,就体现出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和教学过程.当然在当代教学中启发式教学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抓住“动手、动脑、汇总”等几个环节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肖向梅  彭清 《教育与职业》2005,(36):126-128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输送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高校“两课”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就要求“两课”教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过教学改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我们认为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相似文献   

11.
<正>七年级的未明同学喜欢历史故事,但历史成绩却不尽如人意。为了提升学业质量,他邀约历慎思和史明辨两位同学前来拜访老师,学习通过思辨学历史。一、什么是思辨智慧历史老师:“思辨”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断继承发展的“为学”智慧。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将其简化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有:“大一统”的教学制度,使学生思维标准化,缺少质疑批判的精神,压抑了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提倡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技能,使学生在知识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正>“审辨”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庸》,《中庸》不仅提出了“审辨”这个概念,还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维流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了提高备课质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备课时也完全可以参照此流程进行思考,从而提升教师备课的质量。下面,我就以《拿来主义》一课的教学为例,看教师如何参照这个流程,用审辨式备课,给语文教学以思维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明确了学与思的关系。战国时子思继承了孔子的学习观点,在《中庸》中进一步提出了“慎思之”的学习理论。所谓“慎思”,就是学习要善于分析与思考。此后,自古至今,许多教育家都提倡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这次课程改革,历史新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启发性很强的栏目,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  相似文献   

15.
思辨性表达是语文学习任务之一,也是新高考的趋势。《礼记·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想表达顺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缺一不可。落实到具体的写作中,思辨性表达就是具体分析,廓清迷雾,洞悉事理的本质,既不失风度和平又有批判的锐度,以理服人。  相似文献   

16.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是“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新性思维。教学内容的创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创新能力认识误区分析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然而,大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认识存在误区,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激发创新精神,鼓励“存疑”、“求异”,活跃创新思维,重视实践教学,营造创新氛围,努力造就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8.
袁昌 《大学教育》2023,(12):36-4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新工科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文章基于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类专业本科生的调研结果,分析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控因素,阐明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提出了本科生双师型双导师制、“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虚拟仿真”创新性教学实践平台、学科竞赛、“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科研—教学”互促式等创新能力培养模型,可为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课文思考题是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教学方法等问题,已成为历史教学所面临的一项新的研究课题。课文思考题,也有课内思考题、课文中间的思考题等若干不同的称呼,目前难以统一,不过,指的都是历史教科书课文旁边那些加框的思维型题目,而非传统的课后练习题,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告诫人们要学思结合。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确了学与思之间的关系。战国子思继承了孔子的学习观点,在《中庸》中进一步提出了“慎思之”的学习理论。所谓“慎思”,就是学习要善于…  相似文献   

20.
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科技创新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中应起到积极的作用,各级高校都要把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章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及大学生自身特点等方面,分析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阐述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几个原则,提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几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