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是由无数具体物质形态构成的,而每种具体物质形态都具有可知的属性。所以,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思维,能够将具有可知属性的客观事物转化为现实的已知事物。然而,客观世界从内容形式(时空)都是无限的,构成它的具体事物又是无限多样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且每一具体事物本身还是多样性的统一,多种规定的综合。所以,人类的认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不能穷尽世界。否认人类认识能够穷尽世界不等于不可知论,不可知论的实质是怀疑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不相信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不可知论是一种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学说。对于这种学说,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都未能作出令人信服的驳斥。只是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才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对于实践在驳斥不可知论中的作用,人们是充分认识和肯定的,这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但是,对于陷入不可知论的原因,尤其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方法,似乎重视不够,以至于出现简单、片面强调实践对克服和驳斥不可知论的作用,而忽视辩证法对此的作用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根据一般传统的说法,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在某些哲学专著、论文、辞典和一些哲学教材中,都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观点加以肯定,似乎这种观点已成“定论”。但我认为有进一步探讨、研究的必要。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可知论是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一种哲学学说,它是同不可知论即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  相似文献   

4.
浅谈不可知论的历史作用包大明不可知论作为一种哲学学说,古已有之,而且在近代和现代哲学中仍有不少哲学家持有此种观点。这种学说认为:人们除感觉或现象而外,什么也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或本体是无法知道的。由于不可知论的这种认识观限制了人的认识能力,否认人类认...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为我之物”?我国流行的许多辞书和论著都认为,为我之物就是被认识了的自在之物”,“‘为我之物’和‘自在之物’相对而言,指被认识了的事物”,为我之物“即被我们所认识了的东西”。其实,这些对“为我之物”概念的界说都是片面的,违背了恩格斯对“为我之物”的科学规定。恩格斯是怎样规定“为我之物”的?他是在什么意义上引出并运用这个概念的?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得不在这篇短文中把恩格斯那段有关的论述不厌其烦地引出来。针对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谬论,恩格斯指出: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质量”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断深化。物质世界是无限运动着的,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但又是统一的。人类总是追求对这个变化着的物质世界在更深层次上的统一以接近物质世界的本质。物质世界不可穷尽,人类的认识也不可穷尽  相似文献   

7.
洛克的经验论是以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为前提的,相信人能够认识外在的客观事物,最终将经验论的认识论理论化和系统化。休谟从经验主义原则出发,不承认经验之外的任何对象的可知性,是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而康德关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哲学则主要倾向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是一种二元论。三种哲学体系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学说基础上建立起其自身独特的哲学体系,并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亲爱的教师们:前面我们已经谈过,世界是无限的物质及其不息的运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极其复杂的现象,都是由物质决定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不仅春去夏来,花开花落等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就是人类社会那种由低级发展到高级,我国社会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等复杂现象,同样也是有规律的。如果我们仅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又否认物质运动的规律性,那么还会成为不可知论的,因为如果否认这种规律性,就会把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看作杂乱无章,互不联系的偶然堆积,这样不但对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将会走向那里去的问题无法正确回答,甚至连春去夏来的简单自然现象也成为不可知的了。  相似文献   

9.
休谟哲学是怎样走向不可知论的?对这一问题,人们似乎倾向于这一看法,即休谟的不可知论是近代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就休谟哲学与它以前的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历史来看,这种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但也必须承认休谟哲学走向不可知论,有其自身的内存原因,是这些原因必然展开的逻辑过程。在这里,试就休谟是怎样走向不可知论及其教训,谈一些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对这个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大家都没有异议。但如果从矛盾内部的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性上进一步探讨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问题,就众说纷纪,莫衷一是。现在哲学界摒弃了过去否认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片而强调矛盾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承认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这是花费了巨大的代价才认识到的结论,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更为深刻的表现。然而,事物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人的认识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这里的“彻底认识”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穷尽”、“完备”的认识,也不是“正确认识”的同义词,而是在透彻、深化等动态意义上,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有限、相对到普遍、无限、绝对的认识。休谟和康德是近代哲学史上著名的不可知论者,又各有其特点。休谟认为,无论人的感官或理性,都没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即“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康德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认识史上,对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的问题,存在着两种见解,一种是唯物辩证法的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在这两种发展观之间存在着三个原则性的分歧: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分歧。但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的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其它分歧,归根到底都是由承认不承认矛盾这一根本分歧引起的。理由如下:第一、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分歧,是由承认矛盾和否认矛盾这一根本分歧引起的。形而上学的第一个特点是孤立地看问题。这种发展观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隔离的,没有联系的,任何事物的性质和状  相似文献   

13.
关于认识和实践的问题,是近几年来学术界讨论的问题之一,其中又可分为若干问题。现在,我们把有关问题的争论意见,简介如下。不妥当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一)关于不可知论的问题 (1)反映论和“可知论”是否同一个范畴一种意见认为:在世界可知性问题上有两派:一派是可知论,另一派是不可知论。第三种派别是没有的。可知论也就是反映论,它是唯物主义原则,不是唯心主义原则。黑格尔虽然反对康德的不可知论,承认世界是可知的,这不过是说明他和康德的唯心主义的区别,决不因此他就变成可知论者或反映论者,因为,归根到底,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是世界最基本的起源,而决不是什么现实世界的反映.可见,可知论是说世界可以为知识所反映,反映论是说知识是对世界的反映,二者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时“质量”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断深化。物质世界是无限运动着的.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但又是统一的。人类总是追求对这个变化着的物质世界在更深层次上的统一以接近物质世界的本质。物质世界不可穷尽.人类的认识也不可穷尽。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不可知论,五十年代曾有过较为热烈的讨论。三十年来,这个问题的研究进展甚微。到目前为止的一些论著,包括新近出版的高清海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和冒从虎教授主编的《欧洲哲学通史》对于不可知论的论述,从本质上讲也无多大的突破。在传统的观点看来:对于不可知论的质的规定是: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尽管和对于同一性的理解不尽一致;按照这种质的规定,哲学史上, 象休谟、康德、赫胥黎等终因否认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皆被定为不可知论者;与此相对立,象黑格尔等  相似文献   

16.
对于所有五官健全的人,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无限多样的世界。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以自己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直接感知客体的颜色、声音、滋味、气味、形相和硬度等性质,形成对客体的表象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达到对客体的本质的认识,形成认识的全部丰富内容。作为认识的主体,绝大多数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既不认为自己可能缺少什么感官,不能感知可能存在的相应对象和属性,也不认为认识客体会有什么不能被感知的属性。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相信或不怀疑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相信或不怀疑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是统一的。而另一些哲学家则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在近代哲学家中,休谟和康德就属于这一类。在我们的哲学工作者当中也不是没有类似看法的。有的论者认为,把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和不可知  相似文献   

17.
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今天,还要不要提倡艰苦奋斗?提倡什么样的艰苦奋斗?从《中国青年报》“艰苦奋斗与时代精神”的讨论中看,不少人还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和疑虑。要消除这些困惑和疑虑,首先得对艰苦奋斗的实质内涵和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它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的价值和意义,从哲学上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思考。一、艰苦奋斗是人类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人类自从诞生,就与客观世界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人有着各种需要,可“世界不会满足人”,它“走着自己的路”,人面对着这个客观世界,在“实现”目的时就会遇到困难,甚至会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矛盾是人类面临的一种永恒的矛盾。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得改造世界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要改造世界又得先对世界有所认识,既要认识它的规律,又要认识各种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绝对真理并不是对无限发展的无限世界的完全正确的、毫无遗漏的认识,因为人类的存在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有客观内容;人类能不断深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我们只能在此意义上承认绝对真理。人类只能达到具体真理,不能达到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机械相加也不是对整个世界体系的认识。人类世代延续的无限性同外部世界的无限性是两个不同的无限系列。但由于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所以有限的人类对有限事物的认识同时也就是对无限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一、小学语文科唯物辩证法的意见(一)小学语文科要向儿童讲一些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观点,培养儿童初步具有这些观点,学习用这些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小学阶段要讲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有下面这些:1.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反对主观的看问题和破除迷信;2.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反对静止地看问题;3.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反对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4.矛盾和矛盾的普遍存在,不断地认识矛盾,解决矛盾,事物就不断地向前发展;5.人能够认识世界,能够改造世界。(二)小学一、二年级,这个阶段不专编唯物辩证法的教材,就语文课本里关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课文,致导儿童通过观察和实践,学习认识事物。怎么讲法,见后附一二年级讲唯物唯辩证法教学说明。  相似文献   

20.
"现存世界革命化"是马克思思想的理论主旨,但承认与人分离的自然界(或先于人类历史的自然界)的存在与"现存世界革命化"的理论主旨之间并不构成尖锐的矛盾,因为"现存世界革命化"的矛头所指向的仅仅是自在自然在趋向人化的变革中所形成的异化的社会形式;相反,否认与人分离的自然界的存在或只承认其在"自然科学视野内"的存在则将导致理论自身的严重矛盾与混乱。实践概念在实践本体论中被表达为一种"夸张的高调"的做法,与其说符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不如说它更接近于曾经被列宁严厉批判过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