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逻辑直言命题对当关系的推理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成立,而是有这样一个重要的预设:主项和谓项所反映的对象不是空类,都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逻辑的角度看,传统逻辑在主项存在问题上存在有严重缺陷。去掉直言命题的存在含义后,将会给传统的词项逻辑理论带来很大影响。在主项为空时,关于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推理、换质推理、换位推理和三段论推理等许多推理形式不再普遍有效。  相似文献   

3.
按规则对直言命题进行变形推理,会出现结论违背经验常理的情况.探索其根源,是经验思维中对对象域的把握与逻辑对对象的抽象设定不一致所致.为消除直言命题变形推理出现违背经验常理的情况,使经验与逻辑统一起来,必须限定“每次对命题变形不得转移主项或谓项的论域”.  相似文献   

4.
希尔柏特和阿克曼并没有解决传统性质判断及其构成的推理式在联合演算中的等价表述问题,而克劳斯对传统推论的理解和翻译则有更大的偏差。一个能够刻画所有传统推理式的统一的模式,必须同时限之以主项非空类,谓项非全类。在这一模式下,传统直言判断的逻辑方阵在联合演算中可以找到等价的描述,不仅如此,传统词项逻辑的所有有效式在联合演算中无一例外地是永真式,而传统词项逻辑的所有无效式在联合演算中无一例外地是永假式。传统意义上翻译的传统推论表明,传统词项逻辑在其自身所把握的范围内是封闭的和完备的,但一旦超出这一范围,即扩展为现代意义上的,就不再是一个严密的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讲授传统形式逻辑直言命题间的对当关系时,应着力讲清直言命题间真假制约关系的理论依据,关于对直言命题主项认定的几种情形,以及命题间对当关系研究进展的概况等问题,才能对对当关系理论有较为全面而正确的解说和便于人们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系词“是”的涵义问题是直言命题的逻辑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在自然语言中东词“是”有着多种涵义,在笔者看来这一观点颇值得商榷。木文以现代逻辑为工具,对直言命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以此认为,系词“是”是有着统一的涵义的,它毫无例外地表达等同于关系。由此出发,本文进而认为,直言命题的逻辑应建立于关系还辑的基础之上,从关系逻辑的观点来研究直言命题及其推理,必定会深化直言命题的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是逻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指代理论是中世纪独具特色的理论,指代理论是讨论命题中的词项与其所指对象关系的理论,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分析途径和方式。奥卡姆的指代理论是中世纪指代理论中颇具代表性的理论,它表明直言命题中的主项和谓项都具有指代的性质,指代对判定单称命题、特称命题、全称命题、不定命题、过去时和将来时的命题、模态命题的真值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得出指代对把握命题真值起到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直言命题的存在含义--对一个老问题的系统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项逻辑有一个实质性假定:即直言命题的主项和谓项只能指涉由实存个体组成的一个非空非全的类。但它同时又试图发展成为一个纯形式的理论,该实质性假定不参加其具体的推理过程,由此导致一些奇怪的结果:如每一步都正确的一个推理过程,其最终结果却违反了它的推理规则。解决的办法就是去掉该实质性假定,像现代逻辑一样纯形式地发展其理论。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逻辑中,有一个熟知的难题,即SAP→SEP'→P'ES→P'AS'→S'IP→S'OP,在这个推理串中,每一步推理都是符合规则的,但总的结果却是违反规则的:在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P在结论中却变成周延的!这一结果是由以下三个因素共同造成的:直言命题的主项存在假定,推理规则N:"在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以及关于直言命题中主谓项周延性的四条规定.因此,要解决那个难题,我们至少有三种不同的选择:放弃主项存在假定,修改推理规则N,修改关于周延性的那些规定,而每一种选择都有可接受的后果和不可接受的后果,因而不是一个容易作出的选择.该难题仍然期待一个最终的系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虚概念的“真假”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概念就是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其所指对象的概念,概念(包括实概念和虚概念)是无所谓真假的,真假特性是判断(或命题)所独有的,概念在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对应物并不构成真假问题,只构成实虚问题,主或虚概念有真假的主张或违反逻辑或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11.
基于词项逻辑的逻辑常项即词项联结词A、E、I、O的逻辑性质如对称性、周延性(范围和方向),可以建立三段论的新方法———替换中项法,来同时解决三段论的判定问题、直接的推理或者直接的证明问题,最后形成包括24个经典有效式的非经典三段论体系。经典三段论的规则立足于直言命题的四个组成要素:主项,谓项,量项和联项来判定三段论的有效性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2.
由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首创的直言三段论理论,系统地讨论了由“所有S是P”、“所有S不是P”、“有的S是P”、“有的S不是P”这类标准形式直言命题为前提而构成的标准三段论式,但却对包含“多数S是P”、“多数S不是P”这类非标准形式直言命题前提的三段论式存而不论。这未免是传统逻辑三段论理论的一个缺陷。我们把“多数S是P”、“多数S不是P”这类非标准形式直言命题称做复称命题,以区别于作为标准形式直言命题的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并把含有复称命题前提的直言三段论称做复  相似文献   

13.
传统词项逻辑推理有许多不适用于空词项,性质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和9个直言三段论有效式只有预设主项或谓项存在才成立。传统词项逻辑用自然语言进行描述,常常使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用谓词逻辑理论将其形式化一步一步地进行演算,人们就会感到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4.
关于单称判断逻辑形式公式其解说,在现行的逻辑教材中存有分歧。多数教材给出的逻辑形式公式为:“这个S是P”与“这个S不是P”,并认定单称判断的主项是一个单独概念。少数教材给出的公式为:“(某个)S是P”与“(某个)S不是P”,认为单称判断的主项有两种情况,即有的是单独概念,有的是普遍概念。本文对它们分别作了评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要正确理解单称判断的逻辑形式和准确刻划,关键在于确定单称判断的主项是一个普遍概念。  相似文献   

15.
传统词项逻辑预设直言命题主项非空,尽管可以使包括单称命题在内的对当关系全面成立,但是又带来词项逻辑不再具有普适性等诸多问题。因此,现代逻辑学家放弃了存在预设。由于三段论规则仅仅是判定规则,而不是推理规则,那么,被判定为有效的三段论是如何从前提得出结论的?除了运用欧拉图、文恩图和化归方法等外,还可以运用概念(词项)的限制或者概括方法从一个三段论的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逻辑中,否定命题和负命题有其相似之处:语句表达上都带有否定词,命题内容即命题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上,或是对事物情况具有的性质的否定,或是对事物情况存在的否定。如何辨析否定命题与负命题的逻辑特征,无疑对正确掌握这两种命题形式及推理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所谓周延性,是指对直言判断主、谓项外延的断定情况.如果对其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处延作了断定,则其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如果对其主项(或谓项)的部分外延作了断定,则其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形式逻辑有关其通论认为:全称肯定判断的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全称否定判断的主项周延,谓项周延;特称肯定判断的主项不周延,谓项不周延;特称否定判断的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上通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请看下面的事例:(1)凡商品都是能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些物品不是商品,  相似文献   

18.
在形式逻辑里,对直言判断可根据主项的量是一个、一些还是全体划分为单称判断、特称判断、全称判断。对于这三种判断,有些形式逻辑著作认为,单称判断“是表示个别事物的情况的判断”,因而“是科学认识的基础”,而全称判断则“反映了主项所表示的事物与谓项所表示的性质之间的普遍必然性联系”,“超出了狭隘经验的范围,反映了事物的规律性,全称判断对于人们预见未来、决定行动与改造世界是特别重要的。”还有的著作认为“人类的认识从个别开始。……所以单称判断是我们对于客观事  相似文献   

19.
关于命题的模态,中世纪的逻辑学家已区分出“事物的模态”和“命题的模态”。所谓事物的模态,就是命题的主项是一个概念,而模态词是谓项一部分的这种模态。如“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必然能实现”里的模态便是事物的模态。所谓命题的模态,就是主项是一个命题,而谓项是模态概念的这种模态。如“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能实现是必然的”里的模态就是命题的模态。诸葛殷同等在其编著的《形式逻辑原理》中指出:“在处理‘事物的模态’时,模态词既然和谓项联系在一起,就必定与量项有关。这样情况就很复杂。本书采取一个简  相似文献   

20.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简称“逻辑规律”)。它们概括地表现了思维的同一性、无矛盾性和互相矛盾思想的排中性等基本特征,普遍适用于各类逻辑形式成为人们在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运用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时必须遵守的最基本准则。然而,在现有逻辑读物中,大都只是论述了逻辑规律在反映实类对象的思维形式中的运用,而对其在反映空类对象的思维形式中的运用则很少或根本没有论及,有的干脆明确地把反映空类的思维形式排除在逻辑规律的适用范围之外。笔者认为,既然逻辑规律是在思维领域内普遍起作用的基本规律,那它就不但适用于反映实类对象的思维形式,也适用于反映空类对象的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