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时会听到“你妈的”或“你他妈的”或“我他妈的”一类极普遍的口头秽语。“你妈的”和“你他妈的”一般是纯采用来骂人的话。对其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的“国骂”。并愤然指出:“最先发明这一句‘他妈的人物’,确要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一个卑劣的天才。”“我他妈的”则是对自己因事不如意后慨叹、悔恨情绪的直露,并无骂人之嫌。不过,这里要谈的是“妈妈的”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妈妈的”是鲁迅先生只在《阿Q正传》中例外使用的。它的使用与刻画阿Q人物形象,反映小说主题思想,小说语言风格密切相关。阿Q的身上毛…  相似文献   

2.
邵力  徐海娟 《小学生》2007,(10):5-5
鲁迅“害人” 很喜欢看鲁迅的作品,阿Q也好,闰土也罢,都是我心中的朋友,因为佩服鲁迅先生,所以一直想学学他。[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继鲁迅先生的正版阿Q之后,校园盗版阿Q便层出不穷,真可谓江山代代有,人才辈辈出啊,鄙班就有一典型。阿Q本姓L,名Q,身材瘦削,尖嘴猴腮,生就一张娃娃脸,说话一口娘娘腔,有时还喜欢捏一兰花指作害羞状,鲜脱脱一个“活宝”。每次班会,阿Q总忘不了登台献艺。阿Q的演技特棒,这可不是损他。老班组织同学排演课堂剧《茶馆》时,他扮演吸白粉的唐铁嘴,那痛苦的表情,那扭曲的动作,活脱脱一个瘾君子;演《荷花淀》时,他扮演水生嫂,兰花指一扬,对演水生的男生妖滴滴地一声“水生哥……”,全场呕者无数,绝对比女人更女人。不过,有两种人是不能看阿Q表演…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文章写得好,同学们都知道,但有没有发现,鲁迅先生的文题也非常好,光读鲁迅先生的文题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阿Q正传》《拿来主义》《药》《祝福》《寻开心》《人生识字糊涂始》《文学与出汗》《论“他妈的”》……●《而已集》——1927年鲁迅说:“这些年我看到了很多血,然而我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杂感而已。”  相似文献   

5.
周航 《四川教育》2003,(1):38-38
在学习新课标时,常常想起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常常想起小说中两个家喻户晓的鲜明的儿童形象:迅哥儿和少年闰土,常常想起鲁迅先生的那一句话:“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闰土的海阔天空是“小迅哥儿们”欠缺的,而“小迅哥儿们”的知识也是闰土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于是想到,将“小迅哥儿们”的书本知识与闰土的生活文化结合在一起,不就有了令人感叹的语文文化了。鲁迅先生后来的成就,也无不源于他对文学的不断追求和对人民生活的深刻了解。试想,不走进人民的鲁迅如何写得出说出人民心声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一篇不朽杰作。主人公阿Q身上体现的“精神胜利法”妇孺皆知,“阿Q精神”成了“自以为是、自我满足”的代名词。然而,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阿Q名称中字母“Q”的读法。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独特的思想家、文学家的鲁迅先生以力透纸背的笔触写下《阿Q正传》以来,便有了说不完道不尽的“阿Q”.而学生时代的自己愈读它,愈觉得它就是先生《呐喊》自序中说的“从密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的那一只只冰冷的槐蚕,不断落在一代一代读者的头颈上,但在惊骇、厌恶、拂之唯恐不及的直接反应之后,仍然能触及先生执笔之际锥心腐骨的伤痛.意想不到的是成了教师之后给学生再讲《阿Q正传》,除了对阿Q精神,对先生对历史的反省、文化的检视、现实的鞭笞及透过嘲讽那份滴血的爱怜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外,更体会到了它在语言及结构上独立且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阿Q是鲁迅先生“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而塑造出来的经典文学形象,本来是许多碎片的拼合,我把这个拼合体支离开来,应该没有大碍。头“Q”大约是阿Q头部的象形:一个椭圆形的脑袋后拖着一条并不直溜的辫子。当然,阿Q头上最惹眼的具有标志性意味的绝不是辫子,而是那“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癞疮疤虽不至于“化脓时艳若桃李,结疤后光照人间”,2006.03倒也不值得过分渲染,因为这生理缺陷很犯阿Q之忌讳。不可不提的是阿Q的“见过世面”的眼睛,这眼睛见过城里人用葱丝煎鱼,见过城里女人走路时扭身子,见过城里“小乌龟子”搓麻将,还见过城里…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有些取材于绍兴的作品,在描写人物的衣着时,常常写到“毡帽”。例如,《故乡》中的闰土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范爱农》中的范爱农是:“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阿Q正传》中,阿Q的毡帽则被地保拿去作“抵押”……  相似文献   

10.
阿Q未能参加革命,这使他很不舒服,“他妈的!不许老子参加革命,老子去竹城玩一玩再说。”阿Q在心底打下了这个主意。  相似文献   

11.
1.什么是歧义修辞格汉语中有一种至今还未被充分认识的重要修辞现象。请看鲁迅先生的名篇《阿 Q 正传》中的一段对话:“你从实招来吧,免得吃苦。我早都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阿 Q 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招罢!”长衫人物也大声说。“我本来要……来投……”阿 Q 胡里胡涂的想了一通,这才断断续续的说.“那么,为什么不来的呢?”老头子和气的问。“假洋鬼子不准我!”“胡说!此刻说,也迟了。现在你的同党在哪里?”(《短篇小说选》第一册,74页)  相似文献   

12.
从来都知道鲁迅是仇猫的 ,今天突然转念一想 ,莫非他也仇女人 ?鲁迅在《阿Q正传》里写道 :“中国的男人 ,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 ,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 ;周是褒姒弄坏的 ;秦……虽然史无明文 ,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 ,大约未必不会错 ;而董卓可的确是给貂婵害死了。”还有 ,他笔下的阿Q的学说是 :“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 ;一个女人在外面走 ,一定想引诱野男人 ;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 ,一定要有勾当了。”由此看来 ,我们的“迅哥儿”真的是仇女人的了。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吧。我没有资格来评论他的是非 ,我只能说 ,他笔下的…  相似文献   

13.
冯媛媛 《都江学刊》2001,13(3):48-50
阿Q是一个“失去自我”的存在,这种“非我”性既表现在阿Q的“无名”状态下,也表现在他的“失语”状态中,“无名”与“失语”体现了阿Q的悲剧性存在和鲁迅先生独特的观照视角。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本质上是阿Q怨恨心态的外在表征。他通过虑幻的胜利来平衡内心,反抗欺压,其中潜藏着一种对自尊、平等的追求与维护。  相似文献   

14.
“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卜,愚蠢,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在“寄‘戏’周刊编者行”中,给阿Q形象画下的轮廓。阿Q是个思想、个性相当复杂的人物,质卜,愚蠢而又狡猾,在“阿Q正  相似文献   

15.
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先生笔下的阿Q形象。《阿Q正传》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自1921年发表以后,便轰动了中外文坛,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近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阿Q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阿Q正传》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格的弱点,体现了鲁迅先生“要画出这样的国民的魂灵来”的创作目的,显示了  相似文献   

16.
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  相似文献   

17.
读中学时,阿 Q 是个什么典型,胡里胡涂;教《阿 Q 正传》,照参考书说,“阿 Q 是落后农民典型形象”,嘴里说着,心里一点也不踏实。这是因为:从当时的社会实际看,就算一个落后农民,存在着严重缺点,但也不至于如阿 Q 一样,一丁点好的地方也没有:欺软怕硬,自高自大,自欺欺人,精神胜利,现实失败,愚昧麻木,敌友不分……阿Q 的“革命”,也只是为自己得到元宝、洋钱、宁式床和女人……总之,从阿 Q 身上找不出中国农民  相似文献   

18.
阿Q——歪传     
公元2000年1月1日,赵大爷成了未庄第一个买电脑的人,他也因此骤然大阔。四乡八里都来看稀奇。阿 Q 虽因“吴妈事件”被责罚永不能进赵府,但实在耐不住那分好奇,便和小 D、王胡同去。进得赵府,只见大院里摆了个大桌,上面一些大大小小的盒子和线。中间的大盒子表面有些花花绿绿的画。还有几个字,阿 Q 只认得是什么什么网。又见得假洋鬼子正与秀才咬耳朵,阿 Q 模模糊糊听到了“数字革命”几个字。“革命?又要革一轮了么?”阿 Q 有些不解。晚间喝完酒。又同别人乱吹诸如自己先前也有那电脑,只不过后来当了换酒之类的牛皮。阿 Q 照例踱回土谷祠。他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说不出的怒气一点点冒出来。  相似文献   

19.
教了许多年高中语文,《阿Q正传》是印象最深的篇目,也听过不少同行的《阿Q正传》公开课,很有些上得精彩的。总觉得阿Q不仅是个应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鲁迅先生所揭示的也不仅是招牌式的阿Q精神,还有一种“阿Q心理”呢。虽然只是沉醉在想当然的革命成功的幻境中,但反映出来其人的另一面是应该“恨其不肖”。  相似文献   

20.
王海 《华章》2012,(21)
鲁迅先生在1921-1922年创作了《阿Q正传》,作品中的“阿Q”形象世人皆知,所衍生出的“阿Q精神”更是影响深远.本文从现今的一些社会现象重新论述了前人早已有之的论点:“阿Q精神”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是人类普遍的精神状态.“阿Q精神”确实随处可见,无时不在,无处不存.本文同时从唯物主义的辨证论出发,论述了“阿Q精神”有其积极的一方面也有其消极的一方面,并且这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是会相互转化的.本文试从“阿Q精神”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阿Q精神”消极作用大于积极的一面;“阿Q精神”也有着积极的一个方面论述随处可见的“阿Q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