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萨雷暴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旦曲  卫东  拉巴 《西藏科技》2008,(2):62-63
根据1955~2000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5年拉萨市区雷暴的时空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拉萨市平均年雷暴日数为70.4d,初日平均出现在4月14日,终日平均出现在10月6日.雷暴日主要集中在4~10月,以7~8月最多.东南方出现雷暴的频率最多.近45年,拉萨年雷暴日数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初日呈显著的提早趋势,平均每10年提早4.1d.20世纪70~90年拉萨年雷暴日数表现为逐年代减少趋势;雷暴初日呈逐年代提早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锡林郭勒盟15个气象站1981年—2010年雷暴日数据及降水日观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锡林郭勒盟地区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月变化及雷暴与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地区各站点30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7.2 d;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下降趋势为2.17 d/10a,年平均雷暴日数最多36 d,出现在1992年,最少21 d,出现在2007年;锡林郭勒盟地区雷暴日数呈显著的季节性特征,雷暴多集中在夏季,6月—8月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别为6.8 d、8.21 d与6.44 d,共占平均年雷暴日的78.8%;雷暴日数和降水日数、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雨中有雷率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了徐州地区徐州、丰县、沛县、邳州、睢宁、新沂6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7年37年长序列的雷暴日观测资料,通过EOF分析.发现徐州地区平均年雷暴日为25d;最多雷暴年和少雷暴年差异大,最多雷暴年的雷暴日数大约是最少雷暴年雷暴日数的3.5倍;平均年雷暴日数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至80年代末,90年代后出现缓慢上升趋势,1974年达到最大值43d,1989年达最小值14d;由北向南,年雷暴日呈增大趋势,有西向东,年雷暴日也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10年林芝逐年雷暴初日、终日、持续期和月雷暴日资料,分析了林芝近50年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林芝属于中雷暴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9d,最多可达44d。夏季雷暴最多,冬季很少有雷暴。雷暴主要集中在4~10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2.8%,以4月居多。雷暴主要出现在15~19时,占总雷暴次数的72.3%,其中16时出现最为频繁。雷暴平均初日为3月16日,平均终日为10月15日,平均持续期为214d,雷暴年频率为13.2%。20世纪80年代雷暴日数偏少,20世纪70年代最多,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正常。近半个世纪林芝年雷暴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说明该地年雷暴日数的随机性强。  相似文献   

5.
根据昌都站1971~2000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昌都雷暴的年、季、月、日、初日、终日的气候变化,以及雷暴持续期、持续时间、移动方向、强雷暴日数。结果表明:昌都雷暴集中出现在5~9月,尤以7月份雷暴日数最多;一天之中雷暴主要出现在午后至傍晚(13~20时);每次雷暴持续时间多在30分钟以内;30年昌都雷暴日数、雷暴持续期、强雷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雷暴初日略有推迟,终日有所提前。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1~2010年贡嘎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拉萨贡嘎机场雷暴的时间分布特点和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贡嘎机场雷暴日主要集中在5~9月,日变化呈两峰一谷的变化规律,最大峰值发生在夜间2时;夏季雷暴日数最多,秋季次之。近30年拉萨贡嘎机场年雷暴日数呈显著的减少趋势,为-5.3d/10a,主要表现在夏、秋两季。雷暴初日以-3.3d/10a的速度提早,终日平均每10年推迟4.2d。在10年际尺度变化上,20世纪80和90年代雷暴日数偏多,初日偏晚,终日结束得较早;21世纪初为少雷暴期,初雷来得早,终雷结束得晚。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伊春5个气象站点历史雷暴资料的统计,结合其地理气候特点,分析小兴安岭地区雷暴的空间分布特征、月际、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兴安岭地区雷暴具有明显的局地和时效特征,地形地势是影响该地区雷暴的主要因子;南部地区雷暴日数明显多于中北部;春、夏、秋季是小兴安岭雷暴发生季节,主要出现在夏季,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76%;雷暴日数的年际差异比较显著,雷暴日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8.
《内江科技》2018,(3):72-73
根据衢州机场2009~2016年的民航气象地面观测月总薄,分析衢州机场雷暴的年、季、月、日、初终日的变化,以及雷暴持续时间、移动方向和强雷暴日数。研究发现:衢州机场雷暴集中出现在4~8月,以8月雷暴日数最多;一天之中雷暴大多出现在12~22时;每次雷暴持续时间大多在两小时以内;近年来雷暴年日数有略微减少趋势。雷暴初日和终日均略有推迟趋势,雷暴持续期略有缩短趋势,并提出了雷暴活跃期的预报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结合1959年~2013年55年的呼和浩特市雷暴日时间序列资料,利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方法对雷暴日时间序列特征进行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雷暴日时间上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雷暴初日与雷暴终日有提前与推后的趋势,雷暴数有明显的周期震荡,且存在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1970~2007年隆子站38a雷暴资料,对历年该地区河谷地带的雷暴分布规律及发生时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雷暴日数为64.5d,年最多雷暴日数达84d,年最少雷暴日数47d;雷暴集中出现在4~10月,其中68%集中出现在6~8月,94%集中出现在5-9月份;从日变化来看,90%以上的雷暴出现在每日的13~20h,70%的集中出现在13~17h,峰值出现在17h左右,13h之前和20h过后的雷暴10%;雷暴最早出现在3月份,最晚结束在10月份,平均初终间隔日数为170d。  相似文献   

11.
昌都地区近52年雷暴气候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昌都地区7个气象站点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记录,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研究了昌都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变化、月变化、周期变化等。结果表明:昌都地区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大,年雷暴日数从上世纪80年代起呈递减趋势。雷暴的季节变化呈抛物线型,即夏季为雷暴高发期,春秋次之,冬季发生的概率小。从小波分析结果看,昌都雷暴日在1981年以前存在2年左右的震荡周期,1984年以后存在5年左右的震荡周期。丁青站的年雷暴日数存在11年震荡周期和4年左右的小周期。  相似文献   

12.
利用河北地区142个测站1974-2006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研究了河北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显示:河北地区年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有减小的变化趋势,河北地区的雷暴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雷暴初终日年际间差异很大。此外雷暴日数表现为准10年左右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中国东北地区23个气象观测站2011-2015年夏季(每年的6、7、8月)共十五个月的气温距平资料进行EOF分解,分析东北地区夏季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夏季距平EOF分解的第一模态空间向量场分布型基本为带状分布,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特征向量值全区一致为正;第二模态空间向量场分布型基本为带状分布,大致呈南北走向,特征向量值南北反向。夏季气温变化全区总体一致,表现为南北跷跷板式的第二类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
西藏雷暴日数变化特征与相关气象因子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7~2006年,40年西藏地区各个站点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对西藏地区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并就年平均雷暴日数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总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虽然西藏各地雷暴变化特点有差异,但总体上来说,各站年雷暴总数呈现的是减少的趋势,做出的比较值为负相关(r=-0.620),这种趋势在多暴中心(索县、贡嘎)表现的最为明显;西藏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增高,呈下降趋势,随着年降水总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就西藏地区而言,一般雷暴多发区也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建筑物、通讯和电力设施都容易遭到雷电的袭击;而另一方面,预防雷暴灾害又是一个专业性较为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建设专业的防雷工程,还要大力普及防雷知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按青海省地形、地域及气候特征,将全省划分为5个雷暴区进行了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以及临近形势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省雷暴空间分布呈现出自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雷暴日变化表明雷暴多发生在14~16时,月变化则表明雷暴多集中在6~8月;造成雷暴天气的主要临近形势类型有:西北气流冷锋型、副高外围(或内部)西南气流型、低值系统底部分裂小槽型、高压脊前小波动型和副高西伸型,上述临近形势虽各不相同但都呈现出南亚高压的某些特征,使局地强对流活跃易造成雷暴天气。  相似文献   

16.
利用西藏地区1980~2009年逐月雷暴日数观测数据,分析了近30年来西藏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影响雷暴天气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雷暴天气主要发生在西藏那曲地区,并由该区域向西南、东南部逐渐递减,且雷暴天气发生的中心位置随着季节有所差别。(2)夏季雷暴日数最多,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冬季雷暴日数最少。不论是年或是各季节的雷暴日数,近30年来基本呈现减少的趋势,尤其以2000年之后最为显著。(3)雷暴日数以2003年为突变点,开始急剧减少,这期间变化超过显著性水平临界线。(4)雷暴日数和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温升高可能是导致雷暴日数减少的主要气候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对内蒙古自治区119个气象观测站1973年—2021年春季和夏季的逐年、逐月高影响天气(包括高温、大风、沙尘暴、雷暴、降雨、暴雨)日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其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结论显示:从年际变化看,1973年—2021年内蒙古地区高影响天气中年高温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大风日数、年雷暴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以上均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年降雨日数、年沙尘暴日数有减少趋势,但均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月际变化看,高温日数、雷暴日数、降雨日数、暴雨日数最多的月份为7月,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最多的月份为4月;从空间分布看,高影响天气高发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西部偏西地区、东部偏南地区、中部偏北地区;从突变检验看,高温日数突变年份为1996年,且之后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大风日数在1990年后呈现显著减小的趋势,但其发生突变的时间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降雨日数存在突变性,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75年、1978年、1981年、1986年、1988年、2013年;雷暴日数突变年份为1994年,且其具有十分显著的减小趋势;沙尘暴日数1979年至今减小趋势十分显著;从Morlet小波分...  相似文献   

18.
利用金秀县气象站1959~2009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得出金秀县历年雷暴日数的气候变化特点,初、终雷暴日的变化特点和一年四季的雷暴变化特点,结合金秀县高寒山区的地形分布情况,提出金秀县的雷电防护方法。  相似文献   

19.
哈尔滨机场雷暴气候特征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丽杰  陈霞  高博 《中国科技纵横》2010,(20):260-260,235
本文利用哈尔滨太平机场1996—2005年共十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揭示出哈尔滨太平机场的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哈尔滨机场雷暴具有明显的年、月、日变化特征: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雷暴最多年份出现在2003年,最少年份为1997年;雷暴主要出现在夏季,以7月份出现最多;一天中雷暴出现时间以午后至前半夜居多。雷暴日平均持续时间109分钟,多生于机场的偏西方向,消于偏东方向,多以伴雨弱雷暴为主.产生雷暴的天气形势主要以冷锋、暖锋、冷涡、空中槽形势为主。  相似文献   

20.
全球变化下秦岭南北旱涝时空变化格局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敏敏  延军平 《资源科学》2013,35(3):638-645
依据1961年-2010年秦岭南北59个气象站逐月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对秦岭南北旱涝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秦岭南北近50 a气候总体呈暖干化趋势,降水变化经历了四个时期:正常期-湿润期-干旱期-过渡期;②关中、陕南两地的旱涝等级变化,无论从步调上还是趋势上都基本一致.关中旱涝等级年代波动幅度小于陕南,暖干化程度大于陕南;③EOF分析得出近50a秦岭南北降水主要空间分布类型为:受大尺度气候变暖影响,降水量以秦岭为界,关中地区由北向南纬向递增,陕南呈现西南-东北向带状分布的全区一致型,这是最主要的分布特征.此外受纬度因素、季风气候、小尺度地貌单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有西北(渭北旱塬)-东南(大巴山地区)向的降水分布相反型,以汉中盆地为正值中心的东北-西南向降水分布相反型,以汉江谷地中段为负值中心的东西向降水分布相反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