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分析了四川民族地区大健康产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路径,指出四川民族地区仍旧与四川其他地区发展具有一定的差距,为打破发展阻碍,同时保证该地区生态功能定位要求,四川民族地区可以考虑大健康产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并从教育、产业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广西民族文化与森林康养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民族养生、民族饮食、民族工艺、民族体育四个方面,分析了民族文化与康养的内在联系,探讨广西民族文化与森林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以促进广西森林康养产业的差异化与独特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命健康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的显著优势,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焦点产业之一,也是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金名片。浙江省在生物医药、中药、康养服务等领域形成了显著区域特色。本文分析浙江省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特点、存在的不足,并从园区布局、产业集群、研发服务、数字赋能和创新要素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浙江省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21,(12)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是目前机构养老产业和社区养老产业共同发展下的新型养老产业,是服务养老民生项目和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发展趋势,介绍了邵阳目前普遍存在的两种模式,"由养添医的机构养老"模式和"居家社区养老+医疗网络"模式,通过分析该两种模式的问题和不足,调研发现个人对机构养老不信任,对居家养老服务了解不多;政府养老制度不完全,激励机制不健全;养老企业长效筹资机制不足;医疗服务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四个主要难点,制约邵阳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提出了推行和加大宣传更严格健康养老行业的服务标准;尽快建立下一阶段邵阳市健康养老产业计划;企业积极开创公私合营的模式,建立养老企业长效筹资机制;真正建立全方位医疗健康养老平台等实施路径,促进邵阳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然而文化产业长期以传统方式发展,未能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文章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开始,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产业政策、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链打造以及人才培养五个方面要素为基础,形成民族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并以武汉理工大学与西藏科技信息研究所的合作为例,介绍了如何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民族文化科技融合与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将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现阶段我国主要养老模式,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产业的优劣势作了分析,提出了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产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双清论坛"数据驱动的养老服务资源组织与管理机制创新"的讨论内容,从养老服务的内涵与社会需求、我国养老服务(包括养老生活服务与健康服务)社会化发展面临的挑战、数据驱动的智慧养老服务发展与国家战略等方面总结了我国智慧养老服务及其资源组织的背景和发展现状;并从服务模式与服务创新设计、服务参与者行为与选择、养老服务的质量管理、智慧养老服务企业的运营管理和养老服务的数据采集处理与应用方法等方面回顾了智慧养老服务资源组织与管理机制等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而提出了促进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与事业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关键科学问题,包括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与服务资源组织、数据驱动的养老服务质量管理、数据驱动的养老服务运营管理和健康养老大数据共享融合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攀西地区康养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结合实际,分析了康养产业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如体制法律不完善、地区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充分、行业服务水平低、服务理念不合理以及养老思想落后固化等问题。必须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借鉴国外养老产业发展经验,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的产业化,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应关注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使老年人度过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  相似文献   

10.
推进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逐步消除老年人数字鸿沟,让老年人充分享受智能化发展的成果,是新时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的重要目标和重点路径。然而,当前老年智慧康养服务可及性仍不尽人意,体现在智慧康养服务可用性、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和质量评价水平相对较低。究其原因,智慧康养服务的适老化不足与老年数字素养低影响可用性,服务平台的知晓度差与社会资源未向老年人倾斜影响可获得性,老年人的购买力与消费习惯影响可负担性,专业人才队伍缺失、市场公信力和规范的不足影响服务质量。基于此,本研究提出要“反向设计”智慧康养服务应用场景和探索一站式的整体方案,提升适老化改造程度;推广和宣传智慧康养服务平台与重点应用场景;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及使用意愿;鼓励多方参与规范技术和服务标准;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并提高人才素养。最终,实现智慧康养服务可及性的实质性提升。  相似文献   

11.
《软科学》2019,(10):45-49
通过所构建的耦合指标体系,对大健康产业与养老产业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大健康产业与养老服务的耦合度一直保持在0.9以上,反映了两子系统之间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处于高度耦合、有序促进的状态;②大健康产业与养老服务的综合效益值不断上升,且提升幅度逐渐增强,说明两者协调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它们的综合效益;③大健康产业与养老服务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呈持续上涨,但是仍处于失调阶段,总体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组织参与民族地区养老服务是目前公共管理学术界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参与养老服务的实证分析发现:在传统规范、民间权威等方面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有较强的社会优势,同时存在经费投入不足,人员业务专业素质不高及缺乏参与制度保障等问题。推进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要以拓宽融资渠道为前提,以专业人才队伍为导向,以制定相关法规为保障。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例的快速增加,养老服务产业方兴未艾。"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更是为养老产业注入新的活力。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计划在5年内建设500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  相似文献   

14.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研究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对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养老压力,分析了河南省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特点,并且指出了当前河南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发展河南省养老服务产业的对策建议:要遵循服务内容上兼顾物质照料与精神慰藉、发展方式上政府企业社会三方联动、发展水平上要与各地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原则,实行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促进民办养老事业发展,大力发展社区为主导的居家养老模式,积极培养养老服务产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作为长江和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贵州省,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是有效盘活林业资源,提升林业经济效益,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的唯一出路,运用SWOT方法分析贵州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合理规划森林康养产业布局、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做好试点示范带动工作、开展对外合作,推进森林康养宣传引导等实现贵州森林康养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17,(13)
目前,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而养老问题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因而滋生了养老产业的发展。养老产业按需求属性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体闲旅游业、医疗保健业、日常生活用品业、餐饮业、田园农业、家政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娱乐文化业等等。本文以浙江省为例,主要研究了中老年人旅游与健康养老的融合发展,旨在了解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一些数据分析,找出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融合发展的因素分析,深度挖掘它们的契合点,促进双方的互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生态康养产业的概念及其发展基础,以东融背景下的广西贺州市为例,剖析其发展生态康养产业的资源禀赋和项目开发现状,并提出了贺州市生态康养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与方向,以期为其他城市生态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21,(1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精细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旺盛。本文以通化市为研究目标,选取10个森林康养指标,通过问卷调查、频率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到通化市森林康养的评价指标主要为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通化市大部分居民认为该评价指标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秦皇岛市康养产业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秦皇岛市的康养旅游发展现状及在全国同类项目中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SWOT分析,发挥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区位优势,结合秦皇岛市旅游发展战略目标,丰富康养产业的研究内容体系,探索研发创新线路,完善服务设计理念,推进秦皇岛市成为国内一流旅游城市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健康和养生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伴随着养老事业的发展在我国蒸蒸日上和更多的人对"亚健康"的逐渐重视,攀枝花市"阳光康养"旅游更加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此大背景和大环境下,探索攀枝花阳光康养旅游市场的优劣势,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更好地促进攀枝花"阳光康养"旅游市场的开发、建设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