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每一位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综观艾青的全部诗作,他拥有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太阳和海洋。本文试就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的内涵及其成因进行探寻。  相似文献   

2.
蒋霞 《重庆师专学报》2005,4(2):77-80,89
《我爱这土地》以它与艾青其它诗歌的统一性汇入他的诗歌大潮中,但在整体精神相对一致的书写中已经包含了具体意象意境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出他对自我身份、生存价值、生命意义、死亡意识的认识的一系列发展,开启了后来的写作内涵。该诗成为艾青诗歌的一个转折点,是诗人对自己创作的一次自觉的界定,完成了作者对自我的三个层面的超越,反映了诗人的自我发展与时代要求之间的统一,由此更显示出它独特的意义与地位。  相似文献   

3.
1.案例描述:来了个“小哑巴”一早,“她”由爸爸抱着,偎在爸爸肩头走了进来,网圆的脸,圆圆的眼睛,不哭也不闹。随后跟着“她”的外婆,手里提着个鼓囊囊的包,刚进门就急着解释:“老师,我的宝宝她还不太会说话,也不愿说,就像小哑巴,所以现在还用尿不湿,麻烦老师了!”我顿悟:“哦,原来朋友介绍的就是她!”虽然先前曾托人向我介绍过她的情况,但我还是惊讶于她稚嫩的外貌,茫然的眼神,感觉比一般小小班孩子小许多。  相似文献   

4.
本通过对艾青不同时期诗歌创作的分析,论述了艾青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发展过程,说明艾青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是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深入,成功而不断发展并日渐趋于成熟的。  相似文献   

5.
陶晓跃 《师道》2005,(12):28-29
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艾青《诗论·诗与时代》)而蜚声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诗坛。特别是抗日战争初期,诗人奔波于武汉、临汾、西安之间,亲眼目睹了战争给北方农民带来的日益深重的苦难。那满目疮痍的国土,那挣扎流徙的难民,无不激起诗人沉痛情感的回旋。于是诗人写下了一组关于北方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这组诗中极为重要的一首。在这首满是辛酸、苦楚和沉郁的诗中,诗人以自己诚挚的悲哀,以自己那“农人的后裔”的“流浪与监禁”的身世和“憔悴”的生命,向着“中…  相似文献   

6.
艾青、郭小川的诗是诗坛公认的新诗代表,这是两座将永远受到人们瞩目的艺术高峰,各有其独特的光彩。从语言上看,存在着深沉与热烈、单纯与繁富的区别,从抒情方式上看,存在着象征比拟与直抒胸臆的区别,从结构方法上看,一骈一散,一个讲究合乎绳规的结构美,一个倾向于散淡自然。艾青、郭小川作为新诗拓荒的苦心,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分别达到了各自的胜境,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艾青体,郭小川体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英语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加拿大独特的历史背景在不同方面对诗人的人文思想和想象力视角结构的影响中形成的。加拿大“启门时代”的英语诗歌努力摆脱英国文学传统的束缚,开启了加拿大本土英语诗歌之门;而“联邦诗人”所形成的诗歌流派的文学力量,及其所体现的民族特征和民族主义,在独立的加拿大文学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标志着真正的加拿大英语诗歌文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8.
9.
性格中的"阴性特质"塑造了"诗人"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复杂形象。这不仅表现在他的应激反应上,还体现在他与"师姐"独特的爱情形态上。同时,"阴性特质"还导致了他在与女性交往过程中特有的"泛滥的专一"状态。通过对于"诗人"性格中"阴性特质"作用的分析,希望可以使我们对于这个独特的形象有所理解,并对于其复杂而矛盾的精神状态有所探索。  相似文献   

10.
杨旸 《文教资料》2011,(9):21-22
本文以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和穆旦《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为分析文本,以民族性和历史性为研究维度,从相同的母题选择看出二者的共性,从他们对历史、民族的不同态度分析两位诗人的独特气质。  相似文献   

11.
艾青诗歌之"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诚实之"善"、奉献之"善"和正直之"善"。"善"是艾青孜孜以求的诗歌的理想境界。艾青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激情和斗志,也留给了世人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经典的艺术作品之所以经得住时间的淘洗,就在于它"一颗善心为人民"的永恒意义。在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神的富足让人不至于丧失希望;在物质丰富的年代,精神的力量让人永远满怀信心地创造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2.
《白鹿原》以新旧革命为小说广阔的历史背景,塑造了一群具有儒家传统文化特征的儒林形象。他们的人生经历与生存哲学折射出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反映出他们修身、齐家、平天下不同的人格层面与奋斗目标。深入分析了《白鹿原》中年轻儒林人物的思想、行为特征,以此来反映新时代儒家传统文化的蜕变。文化的蜕变不是文化的断层,更不是文化的死亡与败坏。小说中的文化人物与文化现象,启迪当代人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科学审视,倡导新时期精神建设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3.
艾青的诗歌将色彩与意象相对应,渗入自己的情感,建构了东西方色彩观烛照下的黑色"土地"和金黄色"太阳"意象,这些意象已不是现实原有的物象,色彩也已不仅仅是颜色,而是一种境界,是艾青民族情感和宗教情感归宿性的诉求式表达,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宿春礼 《小学生》2009,(5):26-27
婧婧学习成绩优秀。老师、同学都对她刮目相看,一时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学习"尖子"。于是,她也渐渐地自鸣得意起来,俨然一副鹤立鸡群的姿态。后来,班上转来了一位外地同学,成绩比她还优秀。此后不久,婧婧就渐渐地不显眼了。现在,她的学习成绩至多也就是中等偏上一些,同学们背地里都戏称她为"流星"。你是不是也曾遇到过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让她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又怎么才能回到从前呢?  相似文献   

15.
杨庆博 《文教资料》2011,(36):71-73
艾青的诗歌创作历程就像一首音调起伏的交响乐,有牢狱中忧郁的悲哀,有战前焦灼的期待,有战时高亢的号角,诗人在用诗篇记录下时代生活的同时,也记录下了自己在苦难中的成长历程。纵观艾青的诗歌创作历程,就像一幅色彩变幻的风景画,更像一首音调起伏的交响乐,期间有沉郁的悲怆,有焦灼的期待,有对黑暗的诅咒,有对光明的歌唱,诗人在用笔记录下时代生活的同时。也记录下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6.
陈怡 《考试周刊》2010,(5):30-31
韩愈《和席八十二韵》中的诗句“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曾被北宋欧阳修理解为“尝以诗为文章末事”,这给韩愈研究带来了重文轻诗的负面影响。本文试图从韩愈诗歌文本入手,对“余事作诗人”作全面的解读,并借此对韩愈的文学思想和诗歌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艾青在1937年十二月所写的这首名作,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外敌入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在这忧虑里展现了他对祖国、民族命运的赤诚关切。诗篇开始,并不断复沓重现于后文的两句诗,既似写实又蕴含象征意义,它包容着诗人强烈的情感痛楚,和心灵焦灼的呐喊,正是全  相似文献   

18.
“文革”结束后的文学新时期,一大批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被剥夺了创作或发表权力的中老年诗人如艾青、绿原、牛汉、曾卓、郑敏、公刘、流沙河、蔡其矫、昌耀等得以复出诗坛,这批“归来”的诗人复兴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短时间内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写下了大量积淀着个体生命沉痛经历的诗篇。“归来”的诗歌充分表达了忧愤、反思和回归人性的主题,内容凝重,感情深沉,思辨色彩强烈,个性鲜明。诗人们的“归来”跨越了历史的断层,接续并重建了“五四”以来的诗歌传统,它表明当代诗歌在历经磨难之后获得了自身应该享有的健康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19.
李欣 《学语文》2009,(2):38-38
“石孕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天下锦心人无数。而舒婷可说是当代的锦心诗人中较为突出的一位。她从自己的情感出发,以女性特有的温婉细腻为当代诗坛画上朦胧派的一笔,为朦胧派添上感性典雅的一彩。  相似文献   

20.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发展至今日,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囊括面极为广泛,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技法层面上不断提升,还要求教师在思想修为和知识修养两方面主动成长,更要求教师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中实现从“匠”到“家”的蜕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