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选取了结构性污染较严重的产业——纺织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纺织业的生态效率作出评价并分析了纺织业生态效率的结构性因素,实证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指标与纺织业生态效率显著正相关;产业结构指标和产业组织结构指标与之负相关;而对外贸易结构指标的影响不是很显著;环境规制指标也对其有显著影响。因此,文章认为应从能源结构、要素替代、产业集中和加强执法四个方面来促进纺织产业生态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产业系统生态效率测评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系统整体协同视角整合产业系统不同生产环节效率,构建了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度量模型,测度西部地区2005-2010年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并实证分析产业系统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呈现倒“U”型趋势,地区间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差异逐步拉大,不同生产环节生态效率协同性较差;资本投入的增加和技术进步会促进清洁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会弱化清洁生产效率的提升;FDI对生态环境的作用表现在“节能”方面,而非“减排”;结构因素对产业系统生态效率的影响比制度因素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作为可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可持续发展形式,是推进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必要从产业集群整体的视角,将高耗能产业群生态效率视为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组成的复合系统,并对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在准确衡量高耗能产业群生态效率的基础上,测度复合生态效率系统协同发展水平,分析生态效率系统协同度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促进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建设、加快高耗能产业升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选取结构性污染较严重的产业——纺织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纺织业生态效率作评价并分析纺织业生态效率的结构性因素。实证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指标与纺织业生态效率显著正相关,产业结构指标和产业组织结构指标与之负相关,而对外贸易结构指标的影响不是很显著,环境规制指标也对其有显著影响。因此,应从能源结构、要素替代、产业集中和加强执法4个方面来促进纺织产业生态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陈明华  刘文斐  王山  刘玉鑫 《资源科学》2020,42(6):1087-1098
提升城市生态效率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MinDS模型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分析等方法考察其空间格局及演进趋势,并借助分位数回归检验了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下游城市生态效率水平明显高于上、中游地区;②城市生态效率的总体差异较大但呈缩小趋势,下游城市生态效率的区域内差异始终最大,上游与下游的区域间差异最大。随着生态效率水平的提高,技术创新、公众环保意识等因素的影响系数逐渐下降,是总体及区域内差异缩小的重要原因;各地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大小和方向不尽相同,为城市生态效率的区域间差异提供了一定解释;③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低水平、高水平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强度相对较大,助推下游、上游地区分别呈现两极分化、多极分化趋势。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因素对低、中、高水平城市生态效率的正向影响系数均较小,城市生态效率发生转移的趋势并不明显,从而导致总体及各地区均存在“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本文采用至强有效前沿面最小距离模型对测度城市生态效率水平,有效避免传统DEA模型的缺陷,在对其总体空间差异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解差异来源,并预测其长期转移趋势,由此深化了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时空演进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Super-SBM模型对规模以上金属行业产业链2004—2018年的生态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建立时间序列,运用VAR模型,分析以“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为代表的上游产业、以“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代表的中游产业、以“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为代表的下游产业的生态效率间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有色金属产业链上游的生态效率主要受到自身及外部因素影响,受中、下游影响较小;中游主要受上、下游影响,受自身及外部因素影响较小;下游受自身及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受上、中游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提升生态效率是促进我国电力工业特别是火电行业节能减排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利用2001—2011年全国电力工业和火电行业的发电量、装机容量、从业人员、原料投入和SO2、CO2排放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整个电力工业和火电行业的生态效率,结果表明:火电为主的行业结构是影响电力工业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将生态效率分解为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采用Tobit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电力工业与火电行业的生态效率、经济效率与环境效率之间的计量关系,结果表明:经济效率对生态效率存在负向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电力工业的经济效率将使生态效率降低;而环境效率对生态效率存在正向影响,火电行业的环境问题是影响整个电力工业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基于共同前沿模型的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基于共同前沿模型提出评估区域生态效率差异的定量方法,并对中国2002年—2013年30个省份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生态效率总体偏低,但呈现缓慢改善的趋势;在不同前沿模型下,中国大多数省市生态效率表现差异明显;区域生态效率差距巨大,东部地区生态效率最高,中西部地区处于缓慢改善过程中,全国范围内的产业统筹将有助于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绿色、低碳、节能等特点,生态文明成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计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进一步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生态效率进行分解,探寻其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最后建立城镇化背景下外部环境因素对区域生态效率影响的面板Tobit模型,得出城镇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实质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存在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2)技术进步是提升区域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规模效率是抑制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且规模效率对三大地区的影响具有区域特征;(3)城镇化率对东部生态效率存在先负向后正向的作用,而对中部和西部还未体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结构和环境政策等因素也从不同方向、程度上对区域生态效率产生影响。据此,从优化产能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足迹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7,自引:8,他引:37  
本文计算了中国1961年~2001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赤字,分析了这些指标的构成及其变迁;对1990年~2000年间第一、二、三产业的生态足迹及其生态占用强度(生态效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从1970年代初开始,生态系统就处于超负荷状态,生态赤字增长迅速,人均赤字年增长率达到9%以上;能源和耕地在生态足迹中占主要份额;第一产业生态足迹在总足迹中的比重最高(63.7%~68.5%)、生态占用强度也最高(达20hm2~23hm2/万元GDP)且生态效率有下降趋势,是影响我国经济之生态效率的主要矛盾所在;第三产业生态足迹在总足迹中的比重很低(4.5%~5.4%),其生态占用强度比其它产业低得多(1hm2/万元GDP),但该产业的生态足迹增长速度较高且生态效率提高较慢;第二产业生态足迹占总足迹的26.1%~31.7%,生态效率在3个产业中增长最快.2000年~2020年,要在实现GDP翻两番的同时实现生态足迹零增长,需要生态效率也翻两番,年增长率达到7.18%,而1990年~2000年间生态效率的实际年增长率为5.45%.  相似文献   

11.
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基于投入导向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测算了我国稀土资源丰富的10个省2000年~2016年间稀土产业的生态效率;并对这些省区进行区域划分,进而分析区域之间的稀土产业生态效率水平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稀土产业生态效率总体有下降趋势,发展不均衡;各省之间稀土产业生态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我国在推动稀土产业生态效率水平提高的同时,需要考虑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稀土产业效率水平提升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科技进步是生态效率增长的源泉,其对生态效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有四种实现途径和形式:人力资本积累、研究与开发、国际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调整。基于2006~2015年的相关数据,本文应用三阶段DEA模型,将上述四种实现途径和形式作为环境变量,对广东省21个城市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测算,着重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机理,并根据三阶段DEA模型测算的结果,分析有效提升广东省生态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程晓娟  韩庆兰  全春光 《资源科学》2013,35(6):1292-1299
针对DEA模型在处理相关性强的输入输出数据方面的不足,建立了基于PCA-DEA的组合评价模型,应用于我国煤炭产业的生态效率评价.本文首先回顾了生态效率的内涵,然后借鉴德国的环境经济账户,结合我国煤炭产业自身特点,构建煤炭产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依据PCA-DEA组合评价模型流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提取影响生态效率的主成分,采用DEA模型对我国煤炭产业2001年-2010年间生态效率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显示:①我国煤炭产业在2001年-2010年10年发展过程中,仅有2003年、2010年两年达到了DEA相对有效,表明投入产出要素的技术和规模效率处于最佳状态;②剩余8年均处于不同程度地无效率状态,其中有5年实现纯技术效率有效,3年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无效,且规模报酬递减;③10年中的纯技术效率都大于规模效率,表明我国煤炭产业的综合技术无效主要原因在于规模无效.最后根据分析结果为提高煤炭产业生态效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省域工业生态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VRS_DEA模型测算了2005-2014年间中国30个省域的工业生态效率,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其影响因素。测算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大部分省域的工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省际差异明显,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增强的空间发展格局。实证检验发现: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对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对外开放与财政分权的影响显著为负;产业集聚与工业生态效率呈现"倒U"型关系;由于高污染行业所带来的污染排放与经济效益并存,导致工业结构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并不能由此忽略工业结构变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此外,在空间交互作用方面,工业生态效率的空间滞后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地方政府可能在环境治理方面具有互相借鉴与模仿的行为;工业发展水平的二次项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财政分权与工业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产业集聚的空间滞后项与工业生态效率呈现"正U"型关系,因此对相邻地区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呈现先抑制后提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根据山东省17个地级市163个家庭农场的问卷调查结果,利用SFA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评价了山东省家庭农场的生态效率及其空间差异,利用Tobit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家庭农场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家庭农场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高,但是163个家庭农场之间、17个地级市之间以及地级市内部家庭农场之间的生态效率均表现出较大差异;家庭农场化肥使用量、劳动力投入量以及经营规模对家庭农场生态效率起到正向影响,家庭农场农药使用量对家庭农场生态效率起到负向影响,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面积对家庭农场生态效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东三省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生态效率指标体系,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该地区的生态效率进行评价,采用Malmquist指数计算其效率变动值,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该地区生态效率整体呈良好发展趋势,且发展主要受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推动,利用Tobit模型分析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研发强度和利用外资外,其他因素对生态效率均呈负面影响,最后针对提高区域的生态效率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科技进步是生态效率增长的源泉,其对生态效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有4种实现途径和形式:人力资本积累、研究与开发、国际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调整。基于2006—2015年的相关数据,应用三阶段DEA模型,将上述4种实现途径和形式作为环境变量,对广东省21个城市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着重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深入探讨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机理,并根据三阶段DEA模型测算的结果,分析有效提升广东省生态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构建了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法测度了相关省市2003~2013年间工业生态效率,并利用Malmquist指数对工业生态效率实施了动态对比,并建立Tobit模型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华东地区工业生态效率总体水平不高,省际间差异十分明显,但是呈现显著的趋同现象;Malmquist分析表明,各地区全要素生态效率TFP值都大于1,且年均增长率为7.2%,技术进步对工业生态效率增长有较大推动作用;工业生态效率同研发强度、利用外资、工业结构等因素具有正相关关系等。最后,就提高工业生态效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油建盛  董会忠  蒋兵  朱悦  陶建格 《资源科学》2022,44(11):2207-2221
加快绿色转型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实现经济发展量质齐升的关键锚点。本文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深入探讨长江经济带108座城市2011—2020年能源生态效率演化特征、空间纹理和时空非平稳性。研究表明:①长江经济带能源生态效率发展趋势整体向好,先后经历“振荡期”与“提升期”两个阶段,并呈现自下游到上游再到中游依次递减的“梯度发展”特征;②研究区能源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存在明显的高低分区,高值区主要沿江分布,低值区由西部向中部地区“扩散”;③研究区能源生态效率空间关联性明显,集聚效应从研究期初的H-H和L-L集聚向H-H和L-H集聚转变;④GTWR检验结果表明,政府干预在研究初期表现为促进,后期抑制能源生态效率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和科技投入对能源生态效率的驱动效果较好;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抑制作用较严重;城镇化水平和环境规制主要表现为正向促进。提升长江经济带能源生态效率,应针上中下游地区特点分级分类施策,注重发挥不同驱动因子的作用特点,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20.
沈阳市交通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沈阳市交通足迹总体形势、各种交通工具的生态效率变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沈阳市1995年~2004年交通足迹连年增加,且其增长率高于客运量,环境恶化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②总的看,沈阳市交通的生态效率有所提高,但近几年出现下降趋势,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对客运量贡献最大的公共交通生态效率这期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③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增长率,小轿车对城市交通足迹均有较显著的影响,是对交通足迹贡献最大的交通工具。由于交通生态效率最低、环境压力指数远高于其他交通工具,小轿车对沈阳市交通环境压力的影响和冲击最显著(其他交通工具相对较小)。通过沈阳市地铁工程运营前后情景预测和对比可知,地铁工程将能缓解沈阳市未来交通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