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静 《青年记者》2017,(2):9-10
新媒体使青年亚文化展现出全新的景象,迅速崛起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已有的亚文化形态,还成了孕育新亚文化现象的“温床”.但与此同时,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未能取得相应的突破.大量的研究停留在不现实的文本分析层面,线上狂欢,对应线下边缘群体的社会现实,构成抵抗模式,加上以主流文化为参照系的价值判断,就是最流行的分析程式.对新媒体的角色定位不清、混淆了虚拟与现实、缺乏主体观念等,使研究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清晰、正确的导向.新媒体的发展方兴未艾,如不厘清上述问题,研究者很难深入研究青年亚文化空间与文化主体.  相似文献   

2.
薛可  方慧 《新闻界》2007,(5):45-47
亚文化这种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在传统渠道中生存较为隐匿,但在网络传播中,特别是随着播客的兴起,亚文化由此而得到了生存和扩展的土壤.一些非主流的文化思想也借助网络的力量得到释放,并对社会个体现实行为产生了明显而重要的影响.文章旨在从播客的传播现象着手分析网络亚文化传播与社会个人形象之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恶搞现象层出不穷,引起了亚文化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这些研究,总结了我国关于网络恶搞亚文化研究的研究路径和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网络恶搞亚文化研究的局限,提出了今后值得亚文化研究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屌丝”现象的亚文化解读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雨  路阳 《新闻界》2013,(10):30-34
近年来在网络盛传的"屌丝"一词,反映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实际上完全可以将其看作一种独特的亚文化形态。"屌丝"从网络上向现实中漫延和传播,使得这样一个近乎粗俗的词语,成为了代表着极富指向意义的社会表达。作为一种亚文化形式,"屌丝"现象有鲜明的亚文化成因,并呈现出独有的亚文化特性。面对其不断地传播和漫延,不仅需要我们去客观关注这一现象,更需要对其进行学术化的反思以及谋求相关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媒体有关"熊猫烧香"事件报道的考察,透视媒体如何代表主流文化设置这一黑客亚文化事件的报道和阐释的框架,并从中解析主流文化与黑客亚文化的关系状态,揭示媒体构建的黑客亚文化镜像在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规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媒体对形成黑客亚文化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有意无意的忽略或遮蔽,无助于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积极疏导.  相似文献   

6.
青年亚文化研究是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最具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伯明翰学派的奠基人物,理查德·霍加特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已开始涉足青年亚文化研究。然而,对电唱机男孩等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分析和评价却使他招致学界的批评和忽视。本文在对霍加特的青年亚文化研究进行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之放置到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思想的发展轨道之上,从阶级和抵抗两个层面对霍加特青年亚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价值进行阐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群体传播时代,各种文化异彩纷呈,处于社会文化边缘的亚文化尤其活跃.可以说,亚文化已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群体传播进一步激发了亚文化创作主体的创作热情,使其形式、内容、影响和作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亚文化在形式上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播,内容上追求娱乐最大化,效果上表现为空前发展和繁荣.在群体传播时代,亚文化的政治含义也愈加明显,它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反映底层民众的广泛诉求,勇于触碰政治话题,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自近代以来,台湾社会在受到日本殖民影响、国民党威权统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等,不仅调和了本土与外来文化,又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因社会环境、消费习惯、媒体报导等的影响,通过冲突、包容、结合等方式产生了不同的亚文化现象并衍生出不同的亚文化团体。笔者通过对搜集到的近些年来台湾青年亚文化相关论文资料的整理解读,从五个方面介绍和评述了台湾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现状,发现台湾青年亚文化研究总体呈现出后亚文化理论中多重混杂、文化影响相互交织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的社会进入网络碎片化的时代,流行文化也凸显出"微"的特征和"亚文化"的特性。有学者研究称,"亚文化"实为主流文化的的产物。但是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广泛快速的传播媒介,为每个"亚文化"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受众认同,这一点尤其突显在艺术上。微电影,作为大众表达自我,寻求生活共鸣的一种艺术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所接收。本文以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为落脚点,试图对微电影的亚文化"抵抗"属性进行剖析与建构。笔者选取国内青年亚文化研究所缺少的实证研究范式,在与研究对象的深度访谈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以研究对象的身亲经历作为本研究客观性基础。并且结合研究对象以往或现在的身份角色,对其访谈资料进行深层次挖掘。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是以个案研究为主的,也是具有理论应用性的。只有将文化研究做到客观性,才可以为理论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庆园  梁影霞 《当代传播》2024,(1):103-107+112
在主流价值体系中,洗脑广告多被视为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存在,与其屡获营销成功的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冲突。在青年亚文化主流化转向背景下,传统精英视角和单一的营销效果分析的局限日渐凸显。本文探讨洗脑广告在普通青年群体中的流行,以及广告营销中被凸显的“沙雕”文化背后的价值体系和行为逻辑。研究发现,现实情境与普通青年的主体性需求是洗脑广告传播实践的重要驱动因素。主流文化起框架性作用,以资本为手段,“框现”青年亚文化特质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框限”了其发展的更多可能,需要在新的社会情境中正视传统视角与青年亚文化转向之间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1.
鲍鲳 《出版广角》2016,(7):88-89
《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以包容与对话为研究立场,以深描与细读为主要研究方法,全面准确而又真实深刻地研究了新媒介空间中的中国青年亚文化.该书洞悉了当代青年亚文化的复杂性,指明了亚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向,展现了作者构建具有本土色彩亚文化研究话语的努力,是国内该研究领域的力作.  相似文献   

12.
亚文化的形成和主体心理、社会背景与传播语境改变密切相关.短视频热和主流文化、主体文化心理及商业因素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本文在审视短视频的亚文化属性的基础上,从短视频用户的主体层面切入,分析了网络短视频的亚文化属性和其形成商业逻辑的经济因素,并重点从短视频消费传播的消费主义倾向,以及网民的社会文化心理,探讨了引导青年用户正确消费短视频,规避亚文化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孟威 《当代传播》2022,(4):11-17
本文突破社会学研究传统,从“技术—关系”角度介入研究,认为圈层文化是青年亚文化的新技术文化形态,技术即观念,观念即成长,互联网技术—关系对文化建塑具有创造性价值;揭示传播新技术驱力下的互联网青年圈层关系,探索亚文化的同一性特征,进而探讨互联网圈层亚文化的公共性,探究互联网青年圈层亚文化的表征、独特性与根源;通过研究进一步深化对技术—文化复杂性、文化创新及社会治理方向、路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沈升 《视听》2022,(3):40-42
青年是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性推动力,国家正积极为青年拓宽阶层流动的外部渠道.然而由于价值观教育引导的不足,部分亚文化青年缺少参与社会事务的内部推力.青年亚文化群体在表达自我观点与进行自我表演的基础上获得他者的凝视,在看与被看的双向互动中构建群体身份,以降维交流的方式满足自我的认同诉求.基于对青年亚文化群体自我诉求的研...  相似文献   

15.
孙黎 《东南传播》2016,(3):32-34
社交媒介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亟待认识并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不同于新媒介依赖的既有研究成果,本次研究运用美国传播学家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福勒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理论",试图还原"媒介——受众——社会"的媒介依赖研究的基本框架,深度植根社会文化这个领域,结合青年受众群体与个人的特点,关注社交媒介技术和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分析青年受众社交媒介依赖的变化以及社交媒介依赖存在的原因,并为青年受众在社交媒介依赖中的异化问题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贾毅 《编辑之友》2016,(11):42-48
近来,网络视频直播尤其是秀场类直播及其主播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是由于市场规模与收益快速膨胀,二是由于负面报道频见媒体.本文从解读秀场类直播的内核入手,即“经济利益下的人际交互”,中心目的是要探究直播产业迅速兴盛的“奥秘”.研究显示,秀场类直播能带给用户在其他媒体和现实社会不易获得的猎奇、窥视、互动、游戏、多元亚文化、尊崇等多种狂欢式愉悦体验,研究过程中同时发现秀场类直播目前存在并制造严重的文化混乱,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究新时代B站用户的青年亚文化特征和心理画像。【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参与式观察对B站及其用户进行调查和实证研究。[结果 ]B站用户的行为特征及其心理可从青年亚文化视角分析,发现B站青年亚文化群体与主流意识形态及传统文化之间的某些互动和融通。【结论】B站内容生产者存在现实与网络的反差、内容接收者是个性化推送的受益者、内容传播者是具有紧密关系的用户传播;B站用户具有多元的使用动机和用户特征,并反映出其中的心理需求。主流媒体应该辩证看待B站中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用优质的内容生产引导青年亚文化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导读】在2020年的文化研究版图中,青年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五彩斑斓的亚文化仍以其鲜明的在场感和无与伦比的喧闹吸引着学者们的目光。网络亚文化、邪典电影、游戏亚文化……种种风格融合互渗,共同显影出青年亚文化发展的全新可能。一直以来,青年人如何体验社会,以及他们如何表达这种体验。  相似文献   

19.
亚文化是反社会的负面文化,它对社会的危害已是人所共知。但人们却没有注意到图书馆独具的抑制亚文化的特殊功能。本文从大文化视角全面阐述图书馆抑制亚文化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0.
唐欣 《青年记者》2016,(2):22-23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传播的迅速崛起,整个媒体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已经渗透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一直处于边缘地带的亚文化开始借助新媒体的崛起得以高速发展,形成了一种浓重的亚文化氛围,并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主流文化形成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