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道德认同、自我定向、道德推脱对大学生体育学习偏差行为的影响,检验多重中介模型适配性。采用道德认同的内在化分量表、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的自我定向分量表、体育道德推脱量表和大学生体育学习偏差行为量表,对1537名大学生(年龄20.42±0.532岁;男874人,女663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道德认同对大学生体育学习偏差行为的负向影响显著(F=76.668),自我定向、道德推脱对偏差行为的正向影响分别显著(F自我定向=186.899,F道德推脱=137.076);在道德认同影响大学生体育学习偏差行为时,自我定向、道德推脱分别具备部分中介效应,而且,二者的多重中介效应也显著,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38.10%、5.04%和9.88%,即:道德认同对大学生体育学习偏差行为的间接影响效应占总效应的53.02%。结论:道德认同是改善大学生体育学习偏差行为的心理特质,自我定向、道德推脱是诱发体育学习偏差行为的前因要素;道德认同既可以直接的方式改善大学生体育学习偏差行为,还可以通过抑制道德推脱机制来缓解自我定向,进而有效避免产生体育学习的偏差行为。本研究可为防范和解决体育教学中的诸多潜在问题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验在体育情境中,体育道德认知在认知情绪调节对运动亲社会-反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方法 以431名体育专业大学生(男性332人,女性99人;平均年龄19.78,SD=1.21)为被试,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道德意向和判断问卷》和《运动亲社会-反社会行为中文版量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在体育情境中,1)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对反社会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亲社会道德认知对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反社会道德认知对反社会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亲社会道德认知在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反社会道德认知在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对反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结论 在体育情境中,认知情绪调节对亲社会-反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体育道德认知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曹光豪  高远 《湖北体育科技》2023,(5):447-450+460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认知重评策略和自我控制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检验认知重评策略是否在体育锻炼和自我控制之间起中介作用。方法 本文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情绪调节问卷以及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对504名大学生(男239人,女265人)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自我控制两两呈现显著正相关。体育锻炼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认知重评策略频率(β=0.206,t=4.647,p<0.01)和自我控制水平(β=0.202,t=4.541,p<0.01),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自我控制水平(β=0.292,t=6.762,p<0.01)。结论 体育锻炼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自我控制水平和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频率在体育锻炼提升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调查击,对276名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艾滋病认知水平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艾滋病的相关知识;(2)对待艾滋病人的态度;(3)性观念和个人行为状况;(4)艾滋病知识获取途径:(5)对待避孕套的态度;(6)学校体育运动与预防艾滋病。调查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知识有所了解,但掌握的不全面;体育大学生性观念日渐开放:大学生缺乏在运动伤害处理时预防艾滋病意识。并就体育院校如何根据体育大学生专业特点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构架分析了体育学习倦怠、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515名大学生完成了体育学习倦怠、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认知、行为意图、锻炼行为和中文健康问卷(CHQ-12)的测量。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体育学习倦怠对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呈显著相关影响,与行为控制认知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行为意图无直接关系;2)大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意图上,主观规范扮演着关键的影响因素;3)行为意图、行为控制认知均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的锻炼行为,相对于行为意图对锻炼行为,行为控制认知的作用可能要有效一些;4)锻炼行为并没有显著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加强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素养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采用调查、访谈及统计学等方法,对长三角地区女大学生的体质现状及体育行为机制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令人堪忧,她们的体育需要和动机具有多样性、多向性、多层次性特征,行为目标的偏倚,消费意识的淡漠,行为结构的不良,行为内容的受限等特征,导致大多数女大学生不符合体育人口的标准.建议:科学引导体育认知,培养良性体育需要,激发健康锻炼动机,规划科学体育行为,充实行为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7.
居家体育锻炼作为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重要形式,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和特殊天气条件下大众的主要锻炼方式。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47所高校4 416名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了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行为,结果显示:(1)82.98%的大学生达不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男生居家体育锻炼频率、强度、时长均显著高于女生,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华中地区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频率和时长均最低,力量练习、跑步、跳绳是大学生主要的居家体育锻炼项目;(2)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但知行不一的现象仍普遍存在;(3)内部动机是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外在因素是阻碍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学校体育教学、网络媒体、运动APP和公众号是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认知的主要途径,基于网络课堂的居家体育学习方式中,通过教学视频进行学习的效果最好,网络直播效果最差;(4)父母与子女间的居家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较强的代际互动关系。建议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家校社联动机制,促进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侃 《体育世界》2008,(8):68-70
采用自编问卷,对两类具有不同教育背景的体育与非体育专业的的女大学生自我体重的认知偏差和希望值以及减肥的动机、方法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比较。发现两组女大学生在自我体重认知及减肥意向上并无差异,但在减肥的期望值上,非体育专业比体育专业女大学生怀有更不切实际的想法。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了解影响上海市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原因,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上海市6所高校在校1588名大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和体育锻炼行为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大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不理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体育锻炼行为方面,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负荷等明显不足,由此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浙江省城乡居民对体育在 社会上的看法。方法:就体育与政治、体育与经济、体育与文化、体育与性别、体育与偏差行为五个方面对调查者进行问卷调查。结论:浙江省城乡居民对体育的社会认知水平较高;男性体育的社会认知水平高于女性;城乡居民教育水平与体育的社会认知水平不存在必然关系。  相似文献   

11.
高师女大学生运动健身认知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问卷调查法、献综述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高师女大学生运动健身认知、行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师女大学生对运动健身的“知、信、行”有明显的偏差。通过分析研究,建议在对高师女大学生的运动健身活动给予适当的技术指导,促进女大学生体育运动健身以及健康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以芜湖市普通高等院校的6所大学在校的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600份,通过对体育人口、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体育参与动机、体育行为等几方面的调查分析,得出现代女大学生体育现状存在的问题指出:芜湖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态度较积极,参与活动有较高动机水平,对现代体育价值认识还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去改善。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及健康认知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调研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部分高校普通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与健康主观认知特征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表明:大学生课余时间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特征,学习忙、惰性大、缺乏场地是其三个最主要因素。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状况及健康认知调查分析,可为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重视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及阳光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灵活应对新冠疫情突发情况,探究混合式教学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心理学》课程学习表现的影响效果。方法 将学习表现基线水平相似的8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随机分配到干预组(16周混合式教学干预,n=40)和对照组(传统面对面授课模式,n=40)。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参与者的学习态度、自我控制能力及学习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混合式教学组学生的学习上课情绪、学习主动及对学习意义的认知得分显著增加(p<0.01),且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及其专注工作得分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混合式教学组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及自我成长得分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体育心理学》混合式教学促进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对其学习表现发生积极变化,主要体现在上课情绪、学习主动性、学习专注度以及学生自我成长等方面。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应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的深度改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学生运动动机与其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实施意向和自我认同感在大学生运动动机与锻炼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并构建链式中介模型。方法 运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1 150名在校大学生(平均年龄为18.68±0.895岁)作为被试,采用运动动机量表、实施意向量表、自我认同感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其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利用共同方法偏差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SPSS 23.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大学生运动动机与其锻炼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351,p<0.01),运动动机对锻炼行为的直接路径有显著影响(β=0.167,t=12.525,p<0.01)。2)运动动机对实施意向(β=0.217,t=10.003,p<0.01)和自我认同感(β=0.164,t=15.356,p<0.01)有正向预测作用;实施意向可以正向预测锻炼行为(β=0.243,t=13.115,p<0.01),自我认同感可以正向预测锻炼行为(β=0.284,t=7.831,p<0.01)。3)实施意向和自我认同感在运动动机和锻炼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包括...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的体育教学因素,研究先通过53名本科生开放式问卷调查,提出假设和设计体育教学因素量表;然后,结合《锻炼坚持量表》对2 072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锻炼坚持的5个教学因素:教师评价、内容实用、兴趣契合、知识技能、认知体验,5个因素对学生体育课结束后的体育锻炼行为有深远的影响。(2)体育课程的教师得到学生认可度越高,越有利于学生坚持体育锻炼。(3)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用性越强,与学生兴趣契合度越高,越有利于学生坚持体育锻炼。(4)在体育课堂上学到体育知识和技能、体验到锻炼的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课程期望的进行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分析体育课程设置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从大学生的兴趣培养其认知、学习的态度等方面,给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山大学学生健康意识状况与体育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山大学326名本科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行为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体现认知、情趣和意志3个方面,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仍然停留在认知层面,对健康的关注和投入与对健康的认知存在不相符合的现状;而且由于性别不同,男女学生的体育行为有不同的表现;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主要有6个主因子:兴趣爱好、项目价值、参与、满足感、个体发展、体育项目认知,这6个因子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作用,决定了大学生的体育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认知重评、亲社会行为在大学生体育锻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量表对916名(男502,女414)在校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测量,通过中介作用检验和Bootstrap分析对各变量进行研究。结果1)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认知重评、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r=0.293,0.394,0.362;p<0.01),体育锻炼与认知重评和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r=0.321,0.425;p<0.01)。2)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共有3条作用路径:体育锻炼→认知重评→主观幸福感(95%CI [0.056,0.116],效应值为0.085,占总效应的28.15%);体育锻炼→亲社会行为→主观幸福感(95%CI[0.010,0.049],效应值为0.028,占总效应的9.27%);体育锻炼→认知重评→亲社会行为→主观幸福感(95%CI[0.010,0.044],效应值为0.026,占总效应的8.61%)。结论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认知重评和亲社会行为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20.
幼儿体育参与行为对幼儿健康体质的形成会产生极大影响。文章分析探讨了影响幼儿体育参与行为的外源性风险认知因素,其认知主体主要包括:父母、幼儿园和其他监护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阐明不良的外源风险认知对幼儿体育参与行为会产生消极影响,并给出促进幼儿体育参与行为的积极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