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1970~1999年昌都冰雹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昌都冰雹的初、终日,日、月、年际变化,冰雹直径及持续时间.结果表明冰雹最早出现在3月27日,最晚出现在10月25日;冰雹集中出现在中午至傍晚;冰雹的月际变化呈双峰型;70年代降雹最多,80年代降雹最少,90年代又略有增多;最大冰雹直径15毫米,重量1克,平均雹径为4.2毫米;最长降雹持续时间为23分钟,降雹持续时间以5分钟内的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昌都冰雹的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1970~1999年昌都冰雹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昌都冰雹的初、终日,日、月、年际变化,冰雹直径及持续时间。结果表明:冰雹最早出现在3月27日,最晚出现在10月25日;冰雹集中出现在中午至傍晚;冰雹的月际变化呈双峰型;70年代降雹最多,80年代降雹最少,90年代又略有增多;最大冰雹直径15毫米,重量1克,平均雹径为4.2毫米;最长降雹持续时间为23分钟,降雹持续时间以5分钟内的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日喀则市是西藏的重要产粮地,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归纳出了该市气候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总结出了冰雹分布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日变化以及降雹的持续时间和雹云源地、路径等,提出了冰雹灾害的防御措施及安全防雹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986年~2020年期间降雹序列统计分析表明,青海省杂多县冰雹日数、冰雹灾害次数随年份推移呈现振荡减少的趋势;一年中冰雹出现在4月~10月,其中6月~9月为冰雹高发期,冰雹灾害同时也主要出现在4月~10月,其中5月、6月和9月为冰雹灾害高发期。杂多县冰雹的日变化非常明显,降雹主要发生在13时~20时,主要集中在15时~19时。从1986年~2020年杂多县冰雹最长持续时间年际变化分布特征可以看出,降雹持续时间整体上随年份推移呈显著减小的趋势;1986年~2020年杂多县平均单次降雹持续时间为7.5 min,总体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MICAPS操作系统为平台,通过对1980年以来的高空、地面、云图和各种数值预报产品统计分析,普查通辽市地区降雹前一天和降雹当天的天气形势资料,找出通辽市降雹天气的主要天气形势(影响系统),从而建立0~24h冰雹预报模型,并在分析冰雹天气发生的气象条件基础上,寻找和建立相应的预报指标,为利用天气图进行大范围冰雹预报提供一些预报经验。  相似文献   

6.
文章使用呼和浩特市MWP967KV型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资料对呼和浩特2021年7月5日市区南部出现的一次罕见的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资料结果显示:这次冰雹天气过程发生在蒙古冷涡减弱并入高空槽,使高空槽加深加强的背景之下,大气层结的强不稳定度,低层以及近地层充足的水汽,都为降雹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基础;呼和浩特降雹临近时,大气整层相对湿度一直维持“上下干,中间湿”三层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冰雹的发生;反演得到的K指数和SI指数的不稳定演变,都可以显示出该次强冰雹天气的大气稳定度变化情况,降雹前K指数波动幅度大频率快,为冰雹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能量,降雹时K指数波动幅度小,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数值,降雹后K指数迅速下降至30℃以下,说明K指数和SI指数可以有效反映此时大气层结较不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2004~2010年青海省冰雹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环流形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青海省地形及气候特征,将全省划分为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地区、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区和青南地区共5个区,分析了2004~2010年青海省出现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流形势,结果表明:①青南高原是一个雹日高频带,青海湖以北的祁连山、拉脊山地区的雹日也较多,海西大部年降雹日数在2次以下;(2)2004~2010年间冰雹出现的时间为4~9月,一年中冰雹出现最多的是6~9月,青海省冰雹天气属于夏季多雹类型;(3)祁连山区、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地区冰雹天气的500hPa环流形势蒙古低槽型最多,其次是西北气流小槽型,西北气流冷温槽型最少;东部农业区西北气流小槽型最多,其次是蒙古低槽型,西北气流冷温槽型最少;④在青南地区,冰雹天气环流形势高原小槽型最多,其次是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低涡切变型最少。  相似文献   

8.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ADTD闪电定位仪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20日午后内蒙古东北部一次以冰雹为主的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冰雹单体的雷达回波演变和闪电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6月20日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冷槽东移和地面暖倒槽强烈发展的环流形势下,倒槽锋生过程中地面辐合线的长时间维持促使对流风暴生成加强东移,造成下游大范围冰雹灾害。(2)本次强对流天气是多个风暴单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单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移动缓慢,叠加效应使同一地区经历多次冰雹天气,损失严重。(3)强对流天气过程降雹区出现高强度的正地闪,闪电的空间分布与雷达回波一致,降雹期间正闪频次跃增,降雹后正闪频次跃减。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天气预报)中尺度模式模拟2020年3月22日在浙江中部地区发生的一次超单体降雹过程,并结合多普勒雷达资料、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超单体的雷达回波特征、内部风场结构和云物理特征,研究冰雹形成、生长的机制。结果表明:本次超单体过程是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并配合低层冷切、配合较大的风切变、充足的不稳定能量等动力热力条件共同作用下发生发展,雷达图上有典型的钩状回波、高悬垂回波、有界弱回波区、三体散射长钉以及强烈发展的中气旋等特征。数值试验成功地再现了超单体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垂直结构,降雹过程的雹粒子的增长和过冷却水密切相关,发展阶段的过冷却水、上升气流、雹三者处在统一位置,有利于冰雹的粒子增长;成熟阶段和减弱阶段则缺少这一配置,导致雹粒子缺少增长和补充,降雹趋于结束。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兴安盟1964~2015年8个国家站冰雹资料,分析了兴安盟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兴安盟冰雹灾害等级进行划分,得出兴安盟冰雹灾害分布情况。另外分析了地形对冰雹活动的影响,冰雹云移动的路径。最后分析了冰雹对兴安盟农牧林业的影响,冰雹对公众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昌都地区近40年冰雹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昌都地区7个气象站点逐日冰雹观测记录,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研究了昌都地区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变化、月变化、周期变化等。结果表明:昌都地区冰雹日数较多,其中北部丁青、类乌齐年平均冰雹日数在20d以上,昌都、左贡、芒康平均冰雹日数均〉10d,而洛隆、八宿冰雹出现机会很少;各地冰雹的年际变化有各自的变化特征,年际变化大,但总体上均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a减少1-5d;各地冰雹出现频数月际变化并非完成一致北部的丁青、类乌齐、昌都、洛隆月际变化基本相似,均为呈双峰型分布;南部的左贡、芒康、八宿月际变化基本相似,为单峰型分布;昌都地区各地年冰雹日数存在着准2-4年、准5-8年的小周期,也存在着准12年、准15年、准16年、准20年的不同的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12.
1引言 冰雹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受灾面积达数千万亩,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开展人工防雹50年来,气象科技人员为防雹减灾进行了大量人工防雹的试验研究工作。在研究中,及时准确而定量地收集记录降雹和降雨的起止时间、强度和量值对防雹科研人员分析和研究冰雹生消及其冰雹云物理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2017年6月30日浙江绍兴发生了一次罕见的冰雹天气过程,通过分析表明,冰雹天气是由冷性低涡前10个纬距的暖区中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高层干冷空气的侵入,中低层的增温回暖导致了大气层结不稳定;700 hPa的西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地面上中尺度切变线和低涡的发展为强对流提供了动力条件;干空气侵入对于此次强对流有激发和加强作用,干侵入对应高层湿位涡的下传。K指数、CAPE、850 hPa与500 hPa温差等参数极大值出现在降雹时,而BLI、SI指数、0℃层高度在降雹时达到极小值,0~6 km垂直风切变需达到中等强度以上才有利于冰雹发生。同时还对此期间的多普勒雷达产品进行了分析,TBSS和VIL≥60 kg/m~2对于冰雹的出现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多普勒雷达产品的综合比较分析可以有效的对冰雹过程做出预测预警。  相似文献   

14.
收集2007年~2016年鄂尔多斯市冰雹资料,结合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鄂尔多斯市人工影响天气三维指挥系统,分析了55个冰雹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回波形态、45dBz回波顶度、垂直液态水含量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冰雹雷达回波多以单体和多单体存在,发生冰雹时45dBz回波顶高在7km以上。但6月份发生冰雹的垂直累计液态含水量达到20 kg·m~(-2),7月~8月份的垂直累计液态含水量在30 kg·m~(-2)以上。6月份0℃层高度多数集中在在4km~4.5km,7、8月份0℃层高度在4.5km以上。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兴安盟1996~2015年共20年间5~9月份的160个冰雹日,对应500hPa高空环流形势进行分析研究,冰雹出现前500hPa(北京时间08:00时)天气形势分析归纳为高空冷槽型、高空冷涡型和西北气流型。进一步总结了兴安盟冰雹预报物理量指标;冰雹的卫星云图特征;以本地713雷达回波资料和周边地区多普雷达资料总结了兴安盟冰雹的雷达回波特征。  相似文献   

16.
林琴  俞旭枫  施金海  高翔  沈沉 《科技通报》2021,37(4):10-14,22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德清国家观测站(58454)的实时观测数据等,对2018年7月26日发生在德清县的一次暴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背景场、中尺度特征、物理量场等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突发性强对流天气主要受蒙古冷涡渗透的冷空气与稳定维持的副热带高压环流的共同作用,强烈的边界层辐合线是触发机制;冰雹发生前后各项热力和动力指标发生明显变化,典型的上干下湿的大气结构有利于产生降雹;孤立的对流单体合并处产生冰雹,强中心可达71 dBZ,中气旋和VIL极大值区域对应冰雹落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分析,为今后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时效和准确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林琴  俞旭枫  施金海  高翔  沈沉 《科技通报》2021,37(4):10-14,22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德清国家观测站(58454)的实时观测数据等,对2018年7月26日发生在德清县的一次暴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背景场、中尺度特征、物理量场等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突发性强对流天气主要受蒙古冷涡渗透的冷空气与稳定维持的副热带高压环流的共同作用,强烈的边界层辐合线是触发机制;冰雹发生前后各项热力和动力指标发生明显变化,典型的上干下湿的大气结构有利于产生降雹;孤立的对流单体合并处产生冰雹,强中心可达71 dBZ,中气旋和VIL极大值区域对应冰雹落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分析,为今后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时效和准确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 进入4月下旬,影响山东省的对流性天气日趋增多,4月28—29日,山东省大部分市、地连续出现雷雨或冰雹天气,有5市地14县(市、区)遭受冰雹袭击,其中潍坊市有6个县市,滨州市有5个县市先后降雹。两市人  相似文献   

19.
那曲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历史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那曲地区冰雹天气发生发展的时空分布特征、气候特点,为防雹消雹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提出了可行性防雹消雹建议。  相似文献   

20.
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罕见强冰雹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城2008年7月3日遭受一次罕见的强冰雹袭击。本文阐述了山南浪卡子县冰雹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林业的危害,并提出了一些防灾减灾对策。从冰雹形成所需具备的三个条件入手,详细分析了本次过程大气水汽含量、垂直上升运动等物理量,以及大尺度天气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影响范围、冷空气源地、成雹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条件、成雹的物理机制等,揭示了该地区冰雹天气过程出现时的动力学、热力学特征和物理量特征,并总结了几点强冰雹过程的预报着眼点,以期能为今后此类过程的预报提供一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