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富民思想,其基本内涵可分为富民的主要设想,富民是教民的先决条件和富民是富国的基本前提等三个方面。他们的富民思想在我国古代的经济思想领域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富民思想 ,其基本内涵可分为富民的主要设想 ,富民是教民的先决条件和富民是富国的基本前提等三个方面。他们的富民思想在我国古代的经济思想领域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乐舞从原始祭祀到西周的制礼作乐,再到春秋战国的礼乐思想,经历着原始社会,奴隶制度和封建关系三个阶段性的历史意识向度。文章主要研究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体系下的乐舞流派及其乐舞思想的承变实质,为考察古代乐舞史的溯源与继承提供见解。  相似文献   

4.
作为先秦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荀子与孟子虽然在人性的善与恶、社会的治理路径等问题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两人在尊崇孔子、发展儒家思想、批判非儒学说、王霸观念、重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等方面有着相当大的交集面.在某些问题上,荀子在批评孟子时,也受了被批评对象--孟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是最有影响的学派。儒家思想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在天道观上,儒家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师道观源远流长,在形成社会尊师重教风尚方面、优化教师队伍素质方面都起过重要作用。选取孔丘、孟轲、荀况三位先秦儒家思想家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师道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尊师重教、博学优质、民主平等以及身正为范是他们师道观思想的集中体现。博古利于通今,为了更好地促进当前教师发展、改善教学教育技能、提升教师职业素质,我们需要完善国家顶层设计、重视学校组织建设与加强个人修养提升。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忠德思想的创建与整合是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孔子认为,忠德的基本内涵是忠恕之道,是“爱人”,是“情之尽也”,是“众德之基”;忠德具有平等性和互惠性;儒家忠德是智慧之忠,而非愚忠。孟子认为,“忠”就是“良知”;忠德具有层次性,“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要做到“寡欲”和“尽心”。荀子认为,人性恶是忠德的理论基础;其基本内涵是忠信和善;忠德在道德实践中可以分为大忠、次忠和下忠。在先秦儒家忠德思想的创建、整合和实践过程中,孔子、孟子和荀子为儒家忠德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后世忠德思想的成熟拓展了广阔的道德思想史空间。  相似文献   

8.
孟子与荀子在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影响、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学论等几个方面均有异同,分析其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对董仲舒的推崇具有多个维度和复杂原因,这一点从他对董仲舒与孟子、荀子和孔子亲授弟子关系的认定中直观体现出来。康有为彰显董仲舒与孟子、荀子的关系,尤为强调董仲舒的思想源于荀子,并在这个前提下声称董仲舒的思想超越了孟子和荀子,成为孔子之后一人。与此同时,康有为拉近董仲舒与孔子亲授弟子之间的关系,断言董仲舒的思想源于孔子亲授弟子。康有为对董仲舒与孟子、荀子和孔子亲授弟子关系的认定,目的是提升董仲舒在孔子后学中的地位,借助董仲舒的思想阐发自己的孔学观。  相似文献   

10.
"比德式思维"是先秦儒家象征的哲理的思维方式的主要体现。孔子、孟子、荀子对这种思维方式作出了积极的建设。孔子开创了"比德式思维"的先河,孟子对此作出了诠释,荀子对"比德式思维"作出了自觉的发挥。他们对"比德式思维"方式的建设对后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儒家创始人孔子以"礼"、"仁"之教开创了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先河,孟子不仅传承了孔子的德育思想,而且还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孟子由"仁"及"义",丰富并拓展了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由"当仁不让于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注重对学生道德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性相近"到"性本善",明确承认并肯定人性的光辉;由"有教无类"到"居移气,养移体",坚信教育对人的品德形成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由"君子求诸己"到"尚志养气"、"反求诸己",充分肯定了人的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作用;由"必因其材而笃焉"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2.
孟子荀子人性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青钰 《文教资料》2007,(6):115-116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学术史上,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争论影响最为深远,两种人性论均以孔子的人性论为思想渊源,两者各自对人性加以规定。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内部虽存歧义,实则在逻辑上既对立又存在着互补的关系,对后世的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孟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教育功能,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与从政人才的培养,教学方法,教师工作等四个方面说明孟子对孑子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特别着重孟子在教育理论上提出许多创新观点,丰富了孔子教育思想,从而推进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在教育功能问题上,孔子认为,人的个性形成是通过学习和教育来实现的,从而肯定了教育的功能。孟子进一步指出,教育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否则人就不能超出一般动物,从而肯定了教育在提高人的价值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甘媛源 《成人教育》2011,31(12):67-69
"性善"与"性恶"这一人性理论的不同是孟子与荀子道德社会化思想差异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两者的思想理论在道德社会化的目标、核心内容和实现途径方面均存在差异:孟子认为道德社会化就是社会个体通过"养气"、"寡欲"等自我教育方式成为兼具"仁义礼智"高尚道德的人;荀子则认为道德社会化是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道德教育系统,在"君子"、"圣人"的榜样作用下,在良好社会环境的熏陶下,教育社会成员成为自觉遵循礼法的人。尽管存在这些不同之处,但它们都对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洁丽 《教师》2010,(2):110-110
孟子、荀子二人皆是继孔子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教育目的、教育作用、教育内容等方面对二者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以供教育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人性善恶问题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古代提出了很多人性论的观点,孟子和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的人性论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比较。孟子认为人性善,所以个体的修养实际上是一个回归本性的过程,而荀子则持性恶论的观点,所谓的善是人为的结果,所以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化性起伪"。与此同时,孟子和荀子都没有将善和恶决然的对立起来,他们都承认由恶向善的转化的可能,尽管这个转化的途径不同,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18.
人性善恶问题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古代提出了很多人性论的观点,孟子和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的人性论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比较。孟子认为人性善,所以个体的修养实际上是一个回归本性的过程,而荀子则持性恶论的观点,所谓的善是人为的结果,所以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化性起伪"。与此同时,孟子和荀子都没有将善和恶决然的对立起来,他们都承认由恶向善的转化的可能,尽管这个转化的途径不同,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名学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正名"开创了先秦名学发展的先河,荀子继承并改造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传统,从"名"之界说、"名实"关系、"正名"的目的、"制名"的方法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制名"的名学体系,完善了儒家"正名"理论,促进了先秦名学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先秦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荀子与孟子虽然在人性的善与恶、社会的治理路径等问题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两人在尊崇孔子、发展儒家思想、批判非儒学说、王霸观念、重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等方面有着相当大的交集面。在某些问题上,荀子在批评孟子时,也受了被批评对象——孟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