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道德接受是由传导、道德客体,道德媒介、道德主体组成的结构系统。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道德接受的主体心理机制:道德需要是道德接受的动力机制;内化和建构是遭德接受的运行机制;情绪体验是道德接受的催化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从哲学、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主体心理图式及其在艺术接受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戏剧审美接受心理机制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审美接受心理机制是一种在戏剧情境中完成的撩诱与触动交融、整合、互动的心理过程。戏剧接受的角色效应、集体心理体验和语言体验等共同促使戏剧审美接受心理机制的形成。观众通过与演员和其他观众的直接交流,进入了一种心心相印的交融状态,促成集体心理体验,从而触发感知心理机制,在联想和想象中,观众潜在的审美心理机制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发展动力和发展过程的分析,阐述了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心理机制,为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开展和高校德育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论证.  相似文献   

5.
心理防御机制作为一种自我心理保护的方式,在道德接受过程中广泛存在。否定、曲解、冷漠等是大学生在道德接受中进行心理防御的主要方式,这种心理防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道德接受的发生和深化。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科学地把握道德文化信息的差异强度、信度及其与大学生原有的道德意识之间的交叉度,就可以有效地突破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防御,从而提高大学生对道德文化信息的接受水平,改善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朱缨 《成人教育》2003,(8):36-37
就成人教育的教学工作而言,由于一些办学机构或从教者没有充分把握成教学习主体的心理需求,使得所授内容不能与成教生心灵接轨,不能引发其情感共振,甚至有背离的情形,因而影响了成教的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为了解成教生的学习心态,通过开放式问卷形式对部分院校成教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调查。调查表明,调动成教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绩效的关键因素就在于解决其心理接受问题。  相似文献   

7.
8.
道德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学习是一种以社会规范为对象的价值习得过程。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道德学习的心理机制的认识不同,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道德学习的实质、动力和条件作了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在阐述注重道德接受心理研究的理论及现实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注重道德接受心理研究才能有效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效果的新思路,并提出了道德接受心理研究的3个主要研究方向:即注重接受主体“前在性”的道德接受心理倾向、道德接受心理障碍以及道德接受心理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外因内化看道德环境对道德主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道德环境对道德主体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性。外部因素(道德环境)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内部因素(道德主体)。我们应当注重对道德环境的改造、优化以及对内因进行培植,以此来改善我国的道德状况和社会道德风貌,以便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必须让青年学生体悟,道德不仅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且能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惟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从而促使他们以高度自觉和完全自律的方式去履行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育实践中,应注意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结合的意义、范围及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互联网成为高校德育的新阵地。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也提供了优化德育资源的有利机遇。加强网络德育资源建设,成为高校德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性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交替传译听辨与外语学习中听力的区别,在将图式理论和Gille的交传精力分配模式运用到交替传译听解的认知过程中的基础上,提出影响译员听解效果的三大因素为:译员的语言知识、非语言知识和除听解之外的的单项任务处理能力,并由此得出译员克服听解障碍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对可持续发展作一定的道德思考,认为可持续发展需要人们对道德的内涵重新思考和界定,需要人们用道德的眼光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一种和谐的伙伴式的天人关系,需要人们用辩证的眼光调整利益关系,建立一种平等的代内代际人人关系。  相似文献   

16.
儒家人文精神与当代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厚的人文精神,是当代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深刻变化,深入研究和开发儒学人文精神的思想资源,无论是在全球化进程中重建普世伦理,还是对于我国在社会体制转型期加强道德建设,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个体的生命既意味着个人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意味着个人将承担与其生活境遇关涉的特定社会责任。生命教育不能停留于简单的知识传授或情境体验。只有分析个体道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深挖生命的道德价值,将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探索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生命教育功能,才能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郑忠梅 《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1):110-113
文章分析了基于Web2.0网络应用和服务的技术特征对建构大学网络德育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讨了基于Web2.0网络教育文化理念建构立体化、主体性、对话式的大学网络德育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人才的水平和数量。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德育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如何发挥德育的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应从几个方面去创新: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和内容创新。  相似文献   

20.
社会思想道德意识内化为个体观念且外化为社会期望的行为表现,表述了德育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阶段和内在机制,也反映了德育促进学生自主建构道德主体的实质要求。因此,强调“内化——外化统一”作为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既有助于系统整合德育规律的认识,也有利于德育“再生产”学生道德主体实践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